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PVC/VT)消融靶点的三维分布规律?方法:6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术中,在EnSite-Array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三维模型,以心内膜最早激动点设为靶点,以射频消融结果加以证实,观察靶点三维分布?结果:消融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49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7例分布在游离壁,32例分布在间隔部;15例分布在上部,34例分布在下部; 30例分布在前部,19例分布在后部?消融靶点分布于肺动脉瓣上11例,9例消融成功?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有助于确定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的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体会。方法:对87例IVAs患者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IVAs患者,经激动和起搏标测,7例(8%)IVAs于心大静脉穿间隔支内标测证实起源点位于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向下图形。因消融导管无法通过心大静脉穿间隔支到达起源部位,选择在与起源点相对应的心内膜最早激动处进行消融,均未获得即刻成功;其中2例在随访3月内室早频率较前减少80%,获得远期成功。该起源部位IVAs的某些心电图和标测特征不同于其它部位起源。结论:流出道室间隔肌壁内起源IVAs某些心电图特征可帮助识别此类心律失常,并有助于指导导管消融标测,但消融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和消融效果。方法经心脏彩超、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选择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52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7例。右心室室间隔前基底段深部肌层起源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起源4例,右冠状动脉窦内起源1例。左心室心内膜希氏束旁起源1例。左后分支起源5例,左前分支起源1例,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起源2例。采用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1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射频消融术除1例使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外其余均使用温控导管消融。结果手术成功50例,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发3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保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结构正常者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死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可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长时间发作如无休止室速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通过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并可获根治,体表心电图在室速/早定位初步确定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和性质,为指导射频消融治疗起到关键作用。室性早搏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并结合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和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Wu XY  Gu HY  Liang ZG  Zhang S  Jiang XR  Wu GM  Qu XF  Li WM  Liu S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5-268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非接触标测的方法对105例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63例,年龄47±16(12—73)岁。VT27例,PVC78例。结果(1)105例患者中97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93.3%。15例复发,复发者再次消融后成功。(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84例,左室流出道21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16例,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心内膜2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纤维连接处3例。(3)术中出现1例急性心包压塞,2例少量心包积液。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在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组98例消融成功、靶点明确的OTVA患者,其中7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另2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胸导联移行区指数(TZI)、V2移行比率以及V2S/V3R指数,比较3种不同的心电图指标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准确性。结果:V2S/V3R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敏感性及特异性(85.9%、94.3%)均优于V2移行比率(70.3%、90.1%)及胸导联移行指数TZI(62.5%、89.5%)。在心脏转位的亚组中,胸导联移行指数TZI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93%、91%。在V3导联R/S移行的亚组中,V2移行比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66%、67%。结论:不同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可相互补充以提高术前判断OTVA起源部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连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RVO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患者75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8例、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7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 75例V3转换患者中,22例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均起源于RVOT,VA时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32.35%、100%、13.21%。结论 V3转换的流出道VT/PVCs,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时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性与阳性预告值均高。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对室性心动过速机制认识的发展,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已经成为根治、防止和减少复发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心脏电生理和标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ARTO和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的发展,发现在室性心律失常成功消融靶点处可见一些特殊电位,可能为致心律失常组织的局部电学标志。本文就该特殊电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希氏束-浦肯野电位20世纪50—70年代,众多学者[1~4]采用微电极同步记录离体灌流心脏保护研究(HPS)多部位或Purkinje纤维-乳头肌标本的单细胞动作电位和双极电图,详细研究了HPS的自律性、兴奋性和前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3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与室速/室早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左冠状动脉窦内消融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室速/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但对于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的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3例患者(室速/室早起源于主动脉瓣下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全部消融成功;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RFCA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体表心电图对室速/室早在左室流出道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消融靶点的确定可直接采用激动标测。  相似文献   

11.
伊布利特对低钾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对低钾性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正常灌流液、低钾灌流液、低钾+伊布利特(0.01mg/ml)灌流液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最大舒张电位(MDP),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钾灌流液组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20min后APD50、APD90均明显缩短(P<0.05);APA、Vmax、RPF显著变快(P<0.01),并出现心律不齐;在低钾灌流液组中加入伊布利特可明显延缓APD50、APD90(P<0.05);并使APA缩短、Vmax、RPF逐渐变慢(P<0.01),稳定20min后,RPF基本恢复正常的节律。结论:低钾可明显影响豚鼠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电活动,使其自律性发生改变,而伊布利特能拮抗低钾诱发的心律失常,降低诱发所导致的自发放电频率的升高,提示伊布利特对治疗低钾性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异常电生理所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平均(47.1±13.4)岁,均采用95%无水酒精行PTSMA,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术前静息状态的LVOTPG为(92.7±24.3)mmHg,术后为(30.5±25.7)mmHg;消融前、后LVOT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为(7.8±1.3)mm,室间隔(IVS)为(21.6±3.0)mm,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OT为(10.6±1.5)mm,IVS为(17.2±2.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存活,无晕厥及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PTSMA能明显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对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导联移行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金标准)治疗成功的29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与77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及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胸导联移行情况,比较胸导联移行≥V3及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胸前导联移行≥V3对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诊断敏感度。结果: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的移行分数及移行区指数分别为1.71±0.78、4.22±0.67、-1.48±1.31、0.56±0.72。胸前导联移行≥V3与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5%、93.51%、80.38%、97.84%、51.43%及93.56%、90.91%、93.01%、97.53%、78.65%;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胸导联移行分数分别为3.65±0.82、3.76±0.54、4.53± 0.65、4.75±0.66;胸导联移行≥V3对诊断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敏感度分别为56.52%、66.67%、89.11%、91.18%。结论:与左室流出道比,右室流出道室早胸导联移行比较晚,常在V3及之后导联出现。胸导联移行指数≥0提高鉴别的阳性率。对于右室流出道内位置靠前的游离壁区及前间隔壁此标准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4.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 RVOTS 组(521例)和 RVA 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 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 RVA 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VOTS 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 RVA 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 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RV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RVA 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 RVOTS 组高(P <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 RVOTS 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 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观察V1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v2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胸导联移行指数≥0,V2导联移行此<0.6及胸导联移行≥V35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诊断RVOT V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上述5种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91.18%、93.75%、71.69%、77.94%,特异性分别为87.50%、88.89%、91.67%、88.89%、9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8%、96.88%、97.70%、96.06%、97.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2.72%、79.52%、45.39%、52.76%.②5种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 (SE1:0.024,95% CI:0.857 - 0.952)、0.900(SE2:0.024,95% CI:0.854- 0.947)、0.927(SE3:0.021,95% CI:0.887 - 0.968)、0.803(SE4:0.027,95% CI:0.749-0.857)、0.855(SE5:0.023,95% CI:0.809-0.901).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比值<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与V2导联移行比<0.6比较,以及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与胸导联移行≥V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95、2.685、3.625、2.311,均P<0.05).其余各个标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VOT VAs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鉴别RVOTVAs诊断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对低钾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炙甘草汤对低钾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影响。方法:应用常规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炙甘草汤对低钾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动作电位0相幅值(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uj (APD90),最大舒张电位(MDP),4相自动去极速度(Vmax),自发放电频率(RPF)的影响。结果:(1)用20mg/mL的炙甘草汤灌流心室肌细胞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细胞电生理变化不明显。(2)用40mg/mL的炙甘草汤灌流心室肌细胞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P〈0.05),90%复极化时间(APD90)缩短(P〈0.05)。(3)用80mg/mL的炙甘草汤灌流心室肌细胞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动作电位时程(APD)明显缩短(P〈0.01),50%复极化时间(APD50)、90%复极化时间(APD90)缩短(P〈0.05)。(4)用80mg/mL的炙甘草汤灌流左心室流出道慢反应自律细胞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自发放电频率下降(P〈0.05)。结论:炙甘草汤能缩短动作电位时程、50%及90%复极化时间,降低自发放电频率,并能防治低钾诱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9例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IOTVA组,另选3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发光仪检测两组人群睾酮、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心电监护观察24 h室性早搏平均数.结果:IOTVA组与对照组的睾酮和孕激素水平无显...  相似文献   

19.
王军  黄紫娟  钱斐鸿 《吉林医学》2011,(36):7659-76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计算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按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根据HRT表现形式(异常及明显异常)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O 2.52(1.97,3.21)%、TS 0.81(0.39,1.28)ms/RR与对照组TO 1.01(0.46,1.71)%、TS 1.89(1.48,2.12)ms/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明显异常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82.35%)明显高于HRT异常者(14.63%)(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明显异常,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20.
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弢  张彦周 《医学综述》2009,15(5):718-720
关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以往学者主张随访或是药物治疗,只有当病程时间较长、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且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才推荐射频消融治疗。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标测系统的问世,结合右室流出道本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应用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