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痛化管理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的27例行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患者,15例观察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1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疼痛控制,观察两组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规范化的疼痛管理能降低半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2个骨科病区入组的112例手术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2.51±1.37)分,对照组(3.79±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34,5.074,2.711,2.194,P〈0.05),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分别为-5.839,-6.34,-4.50,-7.23,-6.88,P〈0.01)。结论在创伤骨科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下床活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术后2周、术后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行肩关节镜手术的60例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对照组采取传统按需镇痛处理方法,即患者疼痛时给予镇痛处理。观察两组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疼痛评分在手术后6h、术后第1、2、3天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使患者以无痛或最低的疼痛状态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其能尽早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0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HSS量表评分、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术后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不同时期HSS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快速康复护理能促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疼痛程度,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8h内疼痛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48h内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24h、48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术后接受功能锻炼,研究组47例术后接受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比两组膝关节恢复质量、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毕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个月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配合功能锻炼的同时联合中医推拿,可以提升膝关节的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2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24、48、72 h及出院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首次下地时间、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实施无痛病房管理在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8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即进入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镇痛方法按需镇痛,两组均在术后72 h内评估和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出现频次,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主动屈膝90°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中、重度疼痛出现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主动屈膝90°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能使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发生中重度疼痛的频次显著减少;有效缩短术后膝关节屈曲90°所需的时间,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使患者获得更加积极和舒适的康复状态,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骨科无痛病房术后患者心理焦虑状态及疼痛程度的综合评估,实施科学化、多样化、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研究其对骨科无痛病房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及效果,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将本科室两个病区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的NRS疼痛评分进行传统常规疼痛控制;观察组结合心理焦虑状态SAS评分及NRS疼痛评分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研究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及焦虑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及焦虑情绪均较术后第1天减轻,但术后第7天,观察组焦虑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结合心理焦虑状态及疼痛评分进行科学化、多样化、个体化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疼痛控制效果,改善焦虑状态改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肩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号奇偶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额外进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评定,并采用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文版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和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FMA-UE)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AROM、CMS评分及FMA-UE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MS评分和FMA-U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基于EFs的肩关节辅助活动治疗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在行肘关节松解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5-11月和2012年6-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行肘关节松解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5-11月入院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6-12月入院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从入院开始,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识,评估患者,采用多模式、个体化的镇痛措施,同时给予患者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h、24h,功能锻炼后2h的疼痛值,同时比较出院后1个月复查时的肘关节功能评分值。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2h、24h,功能锻炼后2h的疼痛值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复查时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中进行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欣  李虎  卢秀艳 《康复学报》2021,(2):162-167
目的:观察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浮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二次损伤、主动或助动的功能锻炼、低频电刺激、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模拟训练等,25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浮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针灌注治疗,肩关节前部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肘关节远心端5 cm处,肩关节中间或后侧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三角肌后下缘附近;以患肌作为进针点,针尖朝向肩关节,针体刺入疏松结缔组织后进行弧形扫散,频率100次/min,每组扫散1 min,每次做3组;每组扫散后要求患者主动或助动活动肩关节10次,活动方向和范围以引起轻度疼痛为佳,留针24 h,2次/周,持续治疗4周。综合组在浮针组基础上给予肩关节松动治疗,25 min/次,1次/d,5次/周,肩关节松动治疗先以1~2级手法改善肩关节疼痛,再以3~4级手法松解粘连,包括沿长轴分离和牵拉肩关节以缓解疼痛,滑动以松解关节囊,摆动以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采取达到而不超过痛点的原则,每种手法重复3~4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浮针组和综合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浮针组比较,综合组VAS评分明显更低,FMA、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2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61例,关节镜下清理术)与观察组(61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12个月,两组的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曲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随意运动肌力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FJS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7)、对照组(n=35)。研究组行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固定。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59%)与对照组(80.00%)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0%)与对照组(17.14%)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改良带袢钢板悬吊固定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感,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但能否提升总体肩关节功能疗效、减少并发症仍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肩关节锻炼操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松解手法前后进行干预,探讨其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在松解手法前后予以观看肩关节锻炼操视频并进行学习,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教育,采用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量表问卷作为评估工具,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与出院前1天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肩关节锻炼操显著减轻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21年2月至8月,北京同仁医院康复科门诊首次发病的原发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观察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训练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肩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JO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提高(|t|>14.835,|Z|>2.070,P<0.05),观察组JOA的疼痛、ADL、ROM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Z=-2.191,t>2.060,P<0.05)。结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