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跟骨的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少见.现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例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3.
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样骨囊肿并非少见,国外已有较多报道(1-5),国内也有一组综合报道(6),其X线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易与其它囊样改变的骨肿瘤混淆,而且它还可以伴发其它病变,造成诊断的复杂性,现综合一组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材料,其中9例与其它骨病并存,现就X线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骨巨细胞瘤(GCT)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CT继发ABC的X线、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征象。结果12例中6例病变发生于长管状骨,6例发生于盆骨。12例病变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10例呈偏心性破坏,2例为中心性破坏;4例病灶内出现骨性分隔,6例骨皮质中断,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硬化边者2例。10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均呈多囊的囊实性膨胀性肿块,8例为边缘性实性结节,2例为实性基础上的广泛囊变,全部患者均可见多个液一液平面,7例出现软组织肿块;1例肿块内可见局灶性含铁血黄素沉着。8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3D)多平面重组(MPR),病变显示为囊实性肿块,骨皮质破裂并形成软组织肿块5例,6例肿块内出现液.液平面,全部肿块实质性部分和囊壁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3例肿块内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未发现动静脉畸形。12例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显示肿块均由多发含血的囊腔和实性部分组成,病理诊断结果均为GCT伴发ABC,其中Ⅱ级GCTl0例,Ⅲ级2例。结论GCT伴发ABC并不少见,充分理解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并选择恰当的影像检查方法(X线+MRI或X线+CT)对其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6.
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理报告 男28岁。左侧胸部不适数年,近3个月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明显加重;病情发展较快。体检:左侧胸部第10后肋骨处局部隆起,可扪及包块,质硬,肋骨受累。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左侧第10后肋骨沿骨的长轴呈囊状膨胀,囊内有淡而粗的皂泡状结构阴影。骨皮质变薄,边缘清晰锐利并伴有硬化。X线诊断意见:左侧第10后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7.
8.
孔祥泉  李华东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4):210-211,T031
本文综合分析37例主要为特殊表现和特殊部位而误诊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重点探讨其误诊原因。文中认为:对发生于少见的特殊部位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缺乏认识和经验是误诊原因之一;不认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非典型表现是误诊原因之二;不结合临床,“就影论病“是误诊原因之三;发生在其他骨病基础之上,使表现复杂化是误诊原因之四.  相似文献   

9.
CR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2 4岁。 1年前右足背被砸伤 ,虽感疼痛 ,但未作处理 ,后自愈。约半年前又感右足背隐痛 ,并逐渐肿胀 ,当地摄片诊断为骨肿瘤。近日疼痛加重入我院 ,X线平片示 :右足第 1楔骨呈蛋壳状膨胀性改变 ,周围骨壳不完整 ,未见骨膜反应 ,其内未见明显钙化、骨嵴或分格。CT横断及冠状位扫描均见右第 1楔骨明显膨胀性破坏 ,失去正常骨外形 ,内缘骨皮质增厚 ,有中断 ,下外缘骨皮质变薄及多处中断 (图 1) ,骨内结构完全消失 ,但可见多个宽窄不一的液平面 (图 2 ) ,软组织不肿胀 ,第 2楔骨内缘受侵蚀。诊断 :右足第 1楔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第 2…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0岁。父母偶然发现其左肩部肿块,质软,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查体:左肩胛部肿物大小约5cm ×5cm ,柔软固定,边界清楚,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肩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片:左肩胛骨见椭圆形膨胀性囊样骨破坏(图1);CT片:左侧肩胛骨局部见椭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缺损,最大截面约4cm ×3cm ,其内填充略低密度灶(图2),边缘见骨壳包裹,边界清楚;MR片(图3A~3C)示:左侧肩胛骨区呈膨胀性不规则的混杂信号,T1呈低信号,低层局部见略高信号,T2呈高信号,低层呈相对低信号,可见“液-液”平面;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长T1、短T2的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分隔明显强化,诊断: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活检(图4)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12.
男,28岁.左侧胸部不适数年,近3月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明显加重,病情发展较快.体检:左侧胸部第10后肋处局部隆起,可扪及包块,质硬,肋骨受累.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左侧第10后肋沿骨的长轴呈囊状膨胀,囊内有淡而粗的皂泡状结构阴影.骨皮质变薄,边缘清晰锐利并伴有硬化,X线诊断意见:左侧第10后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样骨囊肿(下称ABC),近年来报告渐多,至今国内外文献中约有1000例报告,ABC因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其X线表现也各异,因而对诊断和治疗造成不少困难,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便于诊断和治疗,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CT直方图分析技术在鉴别骨巨细胞瘤(GCT)和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3例GCT和31例ABC的CT平扫图像。由两名具有3年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通过CT图像评估肿瘤的形态特征,并对肿瘤整体绘制感兴趣区(ROI)获得直方图特征。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构建临床模型、直方图模型及联合模型,并分别与低年资和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效能进行了对比。结果: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年龄、3个形态特征(病变位于膝关节周围、生长模式、具有液-液平面)及7个直方图特征(平均值、第90、95百分位数、不均匀性、峰度、熵、标准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具有液-液平面、峰度及标准差被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临床模型、直方图模型、联合模型和低年资医生、高年资医生的AUC值分别为0.785、0.777、0.880、0743和0.863。结论:CT直方图分析技术在鉴别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临床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联合特征模型的效能显著优于低年资医生,并可于高年资医生相媲美。  相似文献   

15.
褚惕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5,4(4):223-224,T032
骨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管骨干骺端或骨干,而罕见于骨骺,我们遇到一例多房性骨囊肿,主要位于骨骺部,其X线征也不典型,与巨细胞瘤鉴别困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为良性肿瘤样病变,病因不详,多见于5~20岁的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及脊柱,发生于颅骨较少见,笔者接诊3例,报道如下,重点探讨其MRI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GCT合并ABC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扫描,2例行全身骨显像。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病灶位于股骨6例,胫骨3例,尺骨3例,腓骨1例,桡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匀,皮质变薄或中断。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内多伴囊变和液-液平面,病灶周围骨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全身骨现象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片状放射性核素浓聚,显影不均匀。结论:GCT合并AB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X线、全身骨显像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髂骨动脉瘤状骨囊肿1例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状骨囊肿是一种少见骨良性肿瘤,但因其病变过程快,影像表现具有多种多样,易与其它骨肿瘤相混淆,我们通过对本例病例的报告,意在对动脉状骨囊肿进行相应探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