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它进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它们的平均长度分别为8.96、3.45、5.6mm;它们较恒定地发出穿通动脉至垂体柄、视路、三脑室底等。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削特点,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分支和穿通动脉进行识别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后交通动脉(PCoA)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后交通动脉瘤夹闭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PCoA起源于硬膜内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背侧并向后走向大脑后动脉(PCA),并与PCA吻合,是连接前、后循环的交通支。PCoA变异多见,不仅在管径的粗细和长短上有别,在形状上也有不同,偶有一侧或双侧PCoA都缺如的情况出现。每侧PCA发出约8(1~14)支穿通动脉,穿过后穿质供血给内丘脑及第三脑室壁。结论:后交通动脉本身变异多,并且它的穿通支供应脑底部重要结构,故熟悉后交通动脉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后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区域穿通支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中最重要的穿通支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且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前交通动脉上壁有恒定的下视丘动脉发出.结论: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经翼点入路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区域临时夹闭A1能减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通支及Heubner's回返动脉的损伤,可作为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结果:ACAA1段变异较多,双侧A1管径多不相等,且以左侧管径大于右侧多见;A1段的穿支大多由其上壁、内上壁发出向后走行,每一侧A1发出有2~15(平均8支)穿通动脉,分布于前穿质、基底节、视交叉、额叶和下丘脑等处.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均起源于同侧ACA,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多见,回返动脉沿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在一侧A1段发育不良时,可与同侧回返动脉相混.结论:应用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解剖学基本特征指导前脑底部相关手术,从而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崔壮  沙成 《北京医学》2010,32(5):348-350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参考。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例(20侧)尸头的动眼神经三角及其毗邻。结果动眼神经三角由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床突间韧带三边构成。动眼神经由动眼神经三角中央处穿入海绵窦,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距离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向后2~7mm,平均5mm。其外上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相邻,内上方与后交通动脉相邻。滑车神经从动眼神经的后外侧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的后方位于动眼神经下方行走。结论动眼神经三角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后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是术中较好的解剖标志。在鞍区、鞍旁、岩尖等手术时应特别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垂体瘤引起视功能障碍的机制。②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后的成人脑标本的垂体前上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③结果垂体前上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2段)内侧壁,起始部直径平均(0.34±0.07)mm,向后内上方走行,在(7.49±1.2)mm处发出返支,供应视交叉前角与邻近视交叉部位视神经的内侧面和下面,终支在视交叉中部和垂体柄基部前方,与对侧的垂体前上动脉吻合,然后发出数条亚支,分布于视交叉下面中部软膜和垂体柄。垂体前上动脉与同侧垂体后上动脉在垂体柄上吻合,并与来自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穿动脉在视交叉软膜上吻合,但在其行程中,其主干不与其他穿支动脉吻合。④结论垂体前上动脉受到压迫导致视路缺血,可能是垂体瘤患者常出现视力下降、双颞侧视野缺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了50例国人大脑的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又可分成两小段,即Ⅰ段和Ⅱ段。Ⅰ段发出丘脑下部支,Ⅱ段发出前穿支。前交通动脉向后上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向前上方发出胝脈体正中动脉,其出现率为56.0±7.02%。脉络从前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颈内动脉,极少数起自后交通动脉。该动脉平均发出13.3支穿支分布于邻近的脑组织。大脑前动脉被分成A_1段及A_2段。A_1段发出四组穿支,即前穿支、丘脑下部支、胼胝体下回支及返动脉。大脑前动脉共发出十支皮质支,可分成三种干型。本文讨论了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和大脑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大脑中动脉(MCA)M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2具(24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染色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MCA起自颈内动脉(ICA)两终支中的较大一支。在起点处MCA的管径约2倍于大脑前动脉。水平(M1)段自ICA分叉部起点延伸至侧裂。MCA的中央支动脉(豆纹动脉)多起自M1段,分为内侧、外侧豆纹动脉两群。内侧豆纹动脉起自ICA分叉处附近的MCA近侧;另一较大的外侧组,起自M1段远侧。这些血管向上行通过前穿质供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结论:M1段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豆纹动脉起自内侧壁多呈直角状容易引起栓塞,并且由于大脑中动脉段血流量高、压力大、易产生动脉瘤,其中MCA动脉瘤又多位于M1段。故熟悉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为该部位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5具尸头标本,在4-4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并计算其相关参数。结果: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其血管来源及走行,穿通动脉可分为:无分支、近端分支及远端分支型,其中以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区域较广。这些穿通动脉终止在相对较远的区域。(1)前部:视交叉、垂体柄及漏斗;(2)中部;乳头体及灰结节;(3)后部:后穿质及后颅窝;(4)外侧部:旁中线穿质及视束前部。在中线部位,穿通动脉与两侧的大脑后动脉重叠及吻合相对较少。结论: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可分为三型,其中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较大。了解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可避免在第三脑室底手术中损伤这些血管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提供下丘脑的显微解剖知识。方法:对10例游离的成人脑底组织和10例矢状正中切开脑组织的终板、三脑室底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①终板的高度和最大宽度分别为9.3mm和7.2mm;结节漏斗区的高度、长度、外侧界、宽度分别为11.6mm、8.3mm、8.6mm、15.1mm;②前交通动脉发出3.1支穿通动脉,经过终板外侧角和上角周围进入下丘脑前部。③三脑室底的供血动脉主要包括来自视交叉下动脉、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它们之间形成网状的血管丛。结论:显微外科切除颅咽管瘤时应注意对下丘脑组织及其周围重要穿通动脉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而后依次是发自A1和A2。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的变异易被误认为大脑前动脉。结论: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臂解剖可减少损伤Heubner's回返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突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15例标本(共30侧)上,对侧ICA眼段和床突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14例标本(共28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A和B分别为(8.0±1.2)mm5.2~10.4 mm和(13.6±1.7)mm10.4~17.3 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ICA床突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在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规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源自ICA眼段及床突段内侧面、直径较小、向内侧突出的床突旁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大脑中动脉及其属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特别着重于描述其起始、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的变化,并对该动脉的主要干支类型试行分类。本文详细地叙述了该动脉的穿支及皮质支的分布范围,及其闭塞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并探讨了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于大脑表面的定位问题及其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