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mm。在PHILIPSMEDICAL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虽然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效果显著,但其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临床上对所要实施的推拿力和旋转节段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有时会造成手法的医源性损伤.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分析旋转手法的作用途径.方法:在64排螺旋CT工作平台扫描标本,层距1 mm.在PHILIPS MEDICAL SYSTEMS图像处理功能模块中提取图片中轮廓线数据,进行上颈椎三维结构重建和图像显示.取枢椎棘突顶点(A点)、齿突垂直轴心(B点)以及两者之间连线的中点(C点)为旋转轴心(模拟中的旋转中心点),分别以各点为原点建立球坐标系.观察枢椎棘突顶点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以及齿突垂直轴心与下颌尖旋转前后的连线夹角.结果与结论: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术者观察角.提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种颈椎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均采用先向左后向右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1组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1组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轮实验,仍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均采用先向右后向左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2组仍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2组仍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次旋转时,实验1组和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2.017,P=0.047);实验2组和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4,P=0.048),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3.281,P=0.002);实验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7,P=0.007),向左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右者;实验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左者;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99,P=0.620),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t=1.825,P=0.072)。第2次重复实施颈部旋转手法时产生咔哒声响次数的比较结果发现,四组受试者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极少的咔哒声响,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旋转手法时,在亚生理区采用闪动力能引发较多的咔哒声响;使用闪动力向一侧旋转产生咔哒声响后,会影响到向对侧旋转时咔哒声响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与拇指最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顶推患者颈椎棘突的最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颈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最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4.727±1.037kg和6.420±1.329kg。结论:推扳力的大小与咔哒声响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利手对左右拇指的推扳力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法旋转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4例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复位组42例,综合组42例,经两个疗程疗效观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复位组比综合组疗效显著(P〈0.025)。结论复位组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综合组,提示手法旋转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型颈椎病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比较临床上几种常用的颈部旋转手法地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方法:用生物材料实验机地新鲜尸体颈椎标本进行定量旋转和牵引实验状态分为:A状态:先以不同重量的牵引,再旋转颈椎;B状态:先旋转颈椎,再以不同的重量牵引;C状态;牵经和旋转同时进行。结果:髓核内压力随着牵引力的增另而下降。旋转时有轻度升高;在复位过程中压力出现一过性地下降。在A状态以200N的力牵引时,髓核内压力下降最明显:B状态下旋转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原地区 ,由于低氧、低压对人体的影响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包括颈椎上、下关节突错位和小关节囊滑膜嵌顿 )的发病率和误诊率较高。近年来 ,我们对该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总结与研究 ,发现手法治疗疗效显著[1,2 ]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 3 0 0例 ,其中男 174例 ,女 12 6例 ;汉族 2 5 9例 ,藏族 41例 ;年龄 <2 0岁 2例 ,2 0~ 2 9岁 5 0例 ,3 0~ 3 9岁 13 2例 ,40~ 49岁 94例 ,5 0~ 5 9岁 2 2例 ;军人 14 4例 ,地方人员 15 6例 ;病程≤ 1个月 14 8例 ,>1个月 15 2例 ;有急性外伤史者 113例 …  相似文献   

10.
11.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结果 :经随访 ,治愈 89例 ,显效 73例 ,有效 18例 ,总愈显率为 81% ,无 1例发生治疗意外。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和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寰枕关节手法复位和枕下肌群推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咬肌压痛阈值,以及最大张口限度的影响。 方法: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59例,均在咬肌处发现明显的压痛点且均伴有张口受限,伴或不伴关节弹响,且经过问诊查体均发现有寰枕关节错位且患者有颈部疼痛。59例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接受寰枕关节手法复位,第二组接受枕下肌群推拿治疗,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以及最大张口限度(上下唇之间的高度),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F=10.877,P<0.01)和最大张口限度均有提高(F=31.618,P<0.001),手法复位组和枕下肌群推拿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寰枕关节复位或枕下肌群放松均可以使咬肌扳机点压痛阈值升高,缓解咬肌痉挛,增大最大张口限度,这预示颈枕部的手法治疗或许可以改善颞颌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13.
颈椎牵引下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4例颈椎病分别进行对照治疗,其中康复组50例采用颈椎牵引下行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54例中的34例采用颈椎牵引,20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表明:颈椎牵引下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见效快,总有效率达98%,疗效明显高于单纯颈椎牵引或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on neck outcomes with directional manipulation to the thoracic spin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oracic spine manipulatio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However, there is no research that determines if the assessment of directional hypomobility and the selection of thrust direction offer improved outcomes.

Methods: A total of 69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pai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a manipulation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ir thoracic spine motion loss (matched) or opposite their motion loss (unmatched). The patient was given c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rthopedic section guidelines for neck pain and the physical therapist’s clinical reasoning. Baseline outcome measures (NPRS, NDI, GROC) were taken and reassessed two days and 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positive results when pain, neck disability index, and global rating of change were assesse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tched and unmatched groups.

Discussion: Directional manipulation of hypomobile thoracic spine segments may not be required to improve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Future studies should assess a variety of factors when determining the best available treatment, including manual therapy procedures, exercise, and patient selection.

Level of Evidence: 1b.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上段颈胸椎快速、小幅度松动手法结合常规松动术治疗机械性颈肩痛的短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HVLA手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HVLA手法组除了接受常规松动术治疗以外,还针对C1-2、T1-2关节实施快速、小幅度松动手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松动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8h分别使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C1-2旋转活动范围来评估患者.结果:治疗后,HVLA手法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好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HVLA手法组(30例)NDI指数下降57.5%,VAS评分下降50.4%,对照组(30例)NDI指数下降16.7%,VAS评分下降12.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HVLA组治疗后C1-2旋转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机械性颈肩痛综合运用上段颈椎和胸椎HVLA手法治疗的短期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松动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探讨其机理。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儿童随机分为龙氏组和推拿组各40例,分别给予龙氏手法治疗及推拿治疗。观察两种手法对患儿异常经颅超声多普勒(T CD )和颈椎X线片结果的改善情况及疗效差异。结果:龙氏组在异常T CD及异常颈椎X线片的改善率及愈显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推拿组治疗后( P<0.05,0.01)。结论:龙氏手法有利于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是一套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安全的优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易红雯  赵玲  徐欣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699-700,713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就诊女性对宫颈癌早期筛查的认知程度.方法 选取1 590例门诊就诊女性,采用自设问卷进行认知程度调查.结果 知道宫颈癌的占96.60%.城市女性对宫颈癌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对宫颈癌知识的认知程度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女性对宫颈癌早期筛查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仰头摇正手法配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手法组及压灸组各30例,联合组予手法联合压灸法治疗,手法组、压灸组分别予手法或压灸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残障评估量表(DH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疗效评估,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患者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0次后,3组DHI评分、DARS评分及BA、LVA、RVA的V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联合组复发率及DHI评分明显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仰头摇正法结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并可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于临床中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