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对该术式的历史、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式评估、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该术式的发展成熟得益于各种手术器械的创制以及心外科医生、麻醉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若严格掌握适应证,该手术可安全施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完成OPCAB9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于特制胸骨牵开器和配套的冠状动脉固定器。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果:OPCAB安全可行,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比较,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带来的全身系统性炎性损害,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手术死亡率。特别对那些不能采用CPB或采用CPB有风险的高危患者优势更明显。CCABG的手术适应证同样适用于OPCAB,但OPCAB具有相对的禁忌证。OPCAB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左前外侧切口适用于左前降支单支病变。OPCAB术后早期结果类似CCABG,但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大多数旁路移植血管数低于CCABG,有不能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对OPCAB是否会影响吻合的精确性和旁路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有不同意见。OPCAB的优势明确,但仍不能完全替代CCABG,手术的同时应作好CPB准备,必要时改行CCABG。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探讨其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5例OP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个月,无死亡,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OPCABG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院共完成OPCAB47例,其中单支血管病变3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39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150支,平均每例3.2支。 结果 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6±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36小时,31例患者未输血,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5例,出血、二次手术3例,二次气管内插管2例,术后1个月切口感染2例,胸骨骨不连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14天。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应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及术前所用药物,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2月至2003年7月,我们对410例冠心病病人施行了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冠脉搭桥,OPCAB),对318例施行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CCAB),现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莹  陈瑾 《护理学杂志》2002,17(3):199-20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off- pum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即在病人跳动的心脏上“搭桥”。该手术由于不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特别适合高龄、危重、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冠心病病人 [1] 。由于手术在持续跳动的心脏上进行 ,操作难度较大 ,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提高配合质量 ,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并发症。我院于 2 0 0 0年 3月至2 0 0 1年 6月施行 OPCABG 9例。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9例冠心病病人中 ,男 6例、女 3例 ,年龄 39~66岁 ,平均 5 2 .5岁。 3…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1999年8月 ̄2000年6月,我们行OPCAB73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Octopus机械制动器以及冠状动脉腔内空心通条。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操作时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网膜右动脉(RGEA)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3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RGEA行OPCAB治疗,根据在OPCAB中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RGEA组:38例,男36例,女2例;年龄65.87±6.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疗效,探讨OPCA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不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室壁瘤等其它心脏病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成两组,OPCAB组:21例,年龄65.30±3.10岁;CABG组:20例,年龄61.80±3.2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及早期心功能改善(术后2周EF)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14.52±4.34hvs.6.32±1.38h,t=8.237,P=0.001),24h胸腔引流量(526.56±90.21mlvs.321.45±102.31ml,t=6.796,P=0.001),24h输血量(679.50±182.60mlvs.310.30±168.30ml,t=6.736,P=0.001),心房颤动发生率(15%vs.5%,χ2=5.334,P=0.025),使用正性肌力药(40%vs.14%,χ2=0.222,P=0.586)及脑部并发症发生率(10%vs.0%,χ2=7.221,P=0.008)等均高于OPCAB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但对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和颈动脉有斑块或曾经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OPCAB可做为首选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近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239例患者在发生AMI后14~27(20.55±3.91)d行OPCAB(AMI组),术前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2±6.24)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7±0.04)ng/ml;将同期406例无心肌梗死史的OPCAB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 d AMI组死亡率为2.51%(6/239),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导致下肢缺血、坏死1例,肺部感染合并休克1例。AMI组患者术后应用多巴胺明显多于对照组(61.51%vs.37.44%,P=0.001),术中/术后行IABP亦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引流量及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均多于对照组[(385.18±93.22)ml vs.(316.41±70.05)ml,P=0.022;(373.68±69.54)ml vs.(289.78±43.33)ml,P=0.005],但两组二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81%vs.8.62%,P=0.038)。AMI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vs.1.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时间[(2.01±0.95)dvs.(1.78±0.98)d]和术后住院时间[(10.33±4.16)d vs.(9.89±4.5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随访211例(88.28%),随访时间(2.89±1.02)年;失访28例(11.72%)。随访期间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4例;1年生存率为97.63%,5年生存率88.15%。结论在AMI发生2~4周、待CK-MB和cTnI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后,行OPCAB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 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连续10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术中对各病变血管进行旁路移植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全组完成左乳内动脉(L IM 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97例,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右冠状动脉(RCA)主干、后降支(PDA)、左心室后支(PLB)吻合84例,左回旋支(LCX)吻合50例,钝缘支(OM)吻合27例,对角支(DG)吻合25例。每例患者移植血管支数为3.1±0.7支。结果吻合LAD、DG时除心率(HR)较基础值增快,平均动脉压(M AP)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 SW I)较基础值降低外(P<0.05),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吻合LCX、PDA、PLB和OM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HR、中心静脉压(CVP)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M AP、心脏指数(C I)、每搏指数(S 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LV SW I、右心室每搏做功指数(RV SW I)较基础值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术毕各指标均趋于正常,C I有明显的改善。结论OPCAB中吻合LAD和DG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而吻合LCX、PDA、PLB和OM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