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侧方的组织结构间关系,以指导手术入路。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脉络膜、第四脑室顶、菱形窝、小脑后下动脉等组织血管形态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背外侧。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该入路涉及的重要血管。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及桥脑中上段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术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23例占位性病变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著镜下切除桥脑和四脑室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3例,全切率87%,次全切除率13%,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及桥脑背侧占位性病变,不需切开小脑引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其下方病变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使手术更安全,术后病人不良反应极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显露的显微解剖研究,为该入路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甲醛固定、颈内动静脉系统灌注彩胶的6具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小脑延髓裂的走形、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和分布。打开小脑延髓裂后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区。结果小脑延髓裂位于二腹叶和小脑扁桃体与延髓之间的生理性裂隙;其3种术式适用于第四脑室不同区域肿瘤的切除;后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面丘、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均可作为术中定位的标志;小脑下后动脉是该入路的关键血管,一开始即可显露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在不切开小脑下蚓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生理性裂隙到达第四脑室,减少了常规入路可能引起的小脑缄默综合征等并发症,适用于第四脑室各个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5.
6.
刘仲涛;何鹏;田继辉;秦毅;刘文庆;王圆庆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11):1256-1258,1310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四脑室周围解剖关系及暴露范围。方法 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逐层解剖。对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测量此入路所暴露第四脑室底宽度、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结果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纵向可显露从闩至导水管下口,侧向可显露从闩至外侧孔的四脑室底及桥脑背外侧区域。四脑室底长为:(38.6±0.52)mm,导水管下口至闩部距离宽为(17.5±0.49)mm,高为(26.7±0.5)mm。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是该入路所涉及的重要血管,扁桃体延髓段走行于小脑扁桃体的下极与延髓之间的裂隙内,本组中上袢未发现变异,其下袢位置变异度较大。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延髓支起源:左侧(11.70±1.07)mm,右侧(6.00±0.66)mm。脊髓后动脉起源左侧(5.90±0.38)mm,右侧(10.20±0.86)mm。椎动脉起源左侧(11.00±1.0)mm,右侧(12.80±0.74)mm。结论四脑室周围解剖结构极为重要,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自然间隙操作,在不需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四脑室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可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可减少颅神经及脑干损伤,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测量颞骨岩部重要骨性结构,探讨小脑幕裂孔侧血管、神经位置的关系,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颅骨标本上,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基点测量其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在10例(20侧)成人尸体头部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测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幕间的关系。结果:弓状隆起最高点距破裂孔外缘(34.98±1.67)mm,距面神经管裂孔(14.67±1.74)mm,距内耳孔后缘(15.31±1.78)mm;Labbe静脉入横窦处距STP(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24.60±5.82)mm;滑车神经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后床突后外方(15.50±3.85)mm。结论:测量弓状隆起最高点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及观测小脑幕裂孔侧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走行有利于提高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延髓腹外侧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延髓腹外侧区肿瘤杨卫忠石松生张国良刘才兴倪天瑞梁日生陈建屏关键词肿瘤,延髓外科,手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福州350001)延髓腹外侧区的部位深在,且重要结构众多,以致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高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 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观察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60侧)国人尸体头颅进行面神经隐窝的显微解剖测量;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对10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面神经锥段到鼓索隆起距离为(5.29±0.42)mm;在圆窗、卵圆窗平面,面神经乳突段到鼓索神经的距离分别为(2.954±0.23)mm和(3.84±0.25)mm;锥隆起到圆窗龛和卵圆窗的距离分别为(3.71±0.15)mm和(1.234±0.10)mm;圆窗龛到面神经乳突段距离为(3.824±0.31)mm;卵圆窗到圆窗龛距离为(1.91±0.16)mm。10例耳聋患者均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圆窗龛、卵圆窗、锥隆起、面神经、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等是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重要僻剖标志.掌握此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将有助于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17.
环池及其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池解剖,对比4种手术入路,明确其各自适应证及禁忌证。方法12例(24侧大脑半球)用4%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4例用单纯4%甲醛处理,8例血管内灌注有色硅胶。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分侧解剖、观察,并对比至环池的4种手术入路,重点观察限制备入路的结构。结果环池从脚池后缘延伸至中脑四叠体外侧缘,包绕脑干上部外侧面。其内主要有大脑后动脉P2段、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颞下入路适用于环池下部病变,Labbe静脉、海马旁回影响此入路暴露;经颞-经脉络膜入路适用于非优势侧半球环池上部病变,此入路需作颞叶皮质切开,Labbe静脉前置将限制皮质切口;经岛叶-经脉络裂入路适用于环池前上部病变,但可损伤颞干,下环岛沟越长,切口越短,损伤越小;枕部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环池后下部病变,海马旁回也是影响此入路的主要结构。结论环池病变的手术入路选择必须认真考虑病变的准确位置,Labbe静脉,海马旁回与病变的位置关系是确定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个体化开颅经脑沟入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个体化开颅经脑沟人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个体化开颅手术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1~68岁,平均(43±14)岁.头皮直切口或马蹄形切口,骨瓣直径3~4 cm.应用神经导航和B型超声波确定病灶的最短路径,选择大脑皮层自然沟裂人路.对比同期79例经典开颅病人,男38例,女41例,年龄15~73岁(42±11)岁.利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比较个体化开颅和经典开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瓣面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个体化开颅手术,手术时间1.33~10.83 h,平均手术时间(3.1±1.6 h);术中出血20~500ml,平均出血量(173±168)ml;骨瓣面积:1~25 cm2,平均(12±5)cm2;术中自体血回输4例(4/90);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9~39)d,平均住院日(20±6)d;住院费用(23 171±7280)元,低于同期经典开颅住院费用.结论 作为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之一,个体化开颅经脑沟人路切除脑内病灶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②方法 将15具(30侧)国人成年连颈尸体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③结果 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性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椎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④结论 颅颈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