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四脑室周围解剖关系及暴露范围。方法 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逐层解剖。对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测量此入路所暴露第四脑室底宽度、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结果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纵向可显露从闩至导水管下口,侧向可显露从闩至外侧孔的四脑室底及桥脑背外侧区域。四脑室底长为:(38.6±0.52)mm,导水管下口至闩部距离宽为(17.5±0.49)mm,高为(26.7±0.5)mm。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是该入路所涉及的重要血管,扁桃体延髓段走行于小脑扁桃体的下极与延髓之间的裂隙内,本组中上袢未发现变异,其下袢位置变异度较大。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延髓支起源:左侧(11.70±1.07)mm,右侧(6.00±0.66)mm。脊髓后动脉起源左侧(5.90±0.38)mm,右侧(10.20±0.86)mm。椎动脉起源左侧(11.00±1.0)mm,右侧(12.80±0.74)mm。结论四脑室周围解剖结构极为重要,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自然间隙操作,在不需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四脑室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可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可减少颅神经及脑干损伤,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显露的显微解剖研究,为该入路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甲醛固定、颈内动静脉系统灌注彩胶的6具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小脑延髓裂的走形、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和分布。打开小脑延髓裂后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区。结果小脑延髓裂位于二腹叶和小脑扁桃体与延髓之间的生理性裂隙;其3种术式适用于第四脑室不同区域肿瘤的切除;后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面丘、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均可作为术中定位的标志;小脑下后动脉是该入路的关键血管,一开始即可显露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在不切开小脑下蚓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的生理性裂隙到达第四脑室,减少了常规入路可能引起的小脑缄默综合征等并发症,适用于第四脑室各个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侧方的组织结构间关系,以指导手术入路。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脉络膜、第四脑室顶、菱形窝、小脑后下动脉等组织血管形态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背外侧。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该入路涉及的重要血管。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尸头标本侧脑室解剖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侧脑室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9例成年国人尸头,模拟侧脑室的不同手术入路,包括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工作镜下所见脑室内不同结构的毗邻关系及特征,比较不同入路的特点。结果经额角入路手术空间较大,前至额角,后至枕角,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从枕角入路可借助脉络丛定位;三角区入路,颞角入路毗邻重要神经功能区,空间相对狭窄,局部脉络丛,血管丰富。结论不同的入路在处理脑室内疾病中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病变的解剖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术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23例占位性病变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著镜下切除桥脑和四脑室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3例,全切率87%,次全切除率13%,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及桥脑背侧占位性病变,不需切开小脑引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其下方病变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使手术更安全,术后病人不良反应极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微创技巧和手术优点。方法对20例第Ⅳ脑室内肿瘤均采取枕下正中开颅,经扁桃体下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第Ⅳ脑内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Ⅳ脑内肿瘤,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清楚地显示病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微创技巧和手术优点。方法对20例第Ⅳ脑室内肿瘤均采取枕下正中开颅,经扁桃体下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清楚地显示病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枕大池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一种小脑扁桃体切除 枕大池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枕下正中入路,咬开枕骨大孔后缘下至下项线,两侧至枕骨大孔4、8点钟位置大小约2.5cm×4.0cm,咬除寰椎后弓,T”形切开硬脑膜和蛛网膜。软脑膜下切除两侧小脑扁桃体,开放正中孔直至四脑室底并且打通两侧小脑延髓池。取肌筋膜行硬脑脊膜连同蛛网膜的扩大修补,形成新的枕大池。结果本组病例术后两年均得到随访,MRI复查示空洞腔都明显缩小,其中2例空洞消失,感觉恢复较肌力恢复良好。结论此手术方法效果满意。其要点是:①小脑扁桃体在软膜下切除并行软膜缝合。②四脑室正中孔开放并和两侧小脑延髓池相通。③枕骨大孔区蛛网膜下腔扩大修补缝合,无须行后颅窝减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5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入路选择经验。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5例,均打通导水管下口。其中经小脑蚓部入路15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0例,术后全部清醒。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1例死于呼吸中枢损伤。结论选择小脑蚓部入路有利于切除中孔区肿瘤,小脑延髓裂入路有利于切除靠近外侧孔区及脑干背外侧肿瘤,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手术摘除第四脑室脑囊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正中直切口 ,双侧枕下小骨窗开颅 ,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在显微镜下 ,沿第四脑室正中孔向上 ,切开脉络膜 ,完整取出脑室内脑囊虫 ,共计 2 9例。结果  2 9例第四脑室脑囊虫病灶均完整取出 ,未切开小脑蚓部。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 ,平衡障碍均恢复 ,未出现小脑缄默症 ,无肌张力改变。结论 利用小脑扁桃体延髓沟的显微解剖空间 ,不必要切开小脑下蚓部 ,就可以完整取出第四脑室内脑囊虫病  相似文献   

11.
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延髓裂入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珐: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19例,其中2例第四脑室内长入幕上的巨大肿瘤,需结合切开小脑蚓部全切肿瘤。结果:病变全切19例,1例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切开小脑蚓部的1例病人出现小脑缄默综合征,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小脑延髓裂入路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损伤小、安全且暴露清楚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 探讨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微骨孔入路对5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7例,单侧额部纵裂微骨孔入路夹闭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6例,骨瓣宽25-30mm,高15-20mm,应用高速钻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动脉瘤。结果 成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53例,其中切除瘤体5例,1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微骨孔入路夹闭颅人前循环动脉瘤,可降低手术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Zhang HZ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36-739
目的将微创锁孔手术理念融入远外侧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以探讨精确磨除部分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用不同颜色标出需磨除的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范围。采用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S”型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肌肉,做枕髁后直径约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依次磨除枕髁1/3、1/2以及颈静脉结节,观察显露结构的差异并测量显露长度,计算枕髁磨除前、后最大视野显露角度。结果(1)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切口可完全满足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的要求。(2)在术前规划的前提下,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枕髁的1/3~1/2和颈静脉结节,从而避免了盲目磨髁造成的颅颈不稳定。(3)枕髁磨除前、磨除1/3和1/2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分别为:(39·2±3·3)°、(51·5±2·5)°和(57·5±2·7)°;磨除枕髁1/3和1/2后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与磨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枕髁可显著增加术野显露角度,磨除颈静脉结节可增加中斜坡的显露。  相似文献   

14.
罗斌  黄楹  李冰  孙梅 《海南医学》2010,21(11):60-6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例鞍上直径在2.5-4.8cm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发迹内做6.5cm左右皮切口,铣出面积约(3×2.5)cm^2的椭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术中15例病人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与传统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切口小、创伤小,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充分,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5.
Wu CY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06-610
目的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探讨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结构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4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入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中用不同颜色标出重要结构的范围。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耳后7cm“C”型切口,分层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做耳后约3.5cm×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轮廓化乙状窦、骨半规管、面神经管,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观察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前后显露结构的差异,测量术野范围和乙状窦前间隙最大术野角度。结果(1)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切口完全满足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要求。(2)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3)该入路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的重要结构。(4)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的水平视野为:左侧(18.8±1.6)mm),右侧(17.7±1.2)mm;最大术野角度为:左侧(59.3±9.2)°,右侧(57.0±11.0)°。垂直术野的增加值为:左侧(10.0±1.0)mm,右侧(10.0±0.8)mm。双侧术野范围和最大术野角度的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可显著增加术野范围和术野角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3例PCA2-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锁孔入路,1例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外侧锁孔入路.结果 12例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9例,2例PCA2-3段巨大动脉瘤行孤立术及血栓切除术,术后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发现1例PICA动脉瘤夹闭不全,该动脉瘤呈葫芦形,手术中夹闭了动脉瘤远端大半,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等残疾.结论 锁孔入路下,可磨除前床突或后床突骨质,增加对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操作的空间;载瘤血管近端球囊导管控制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导航有助于对PCA远端动脉瘤的快速定位.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外科2012-2015年手术治疗的120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例患者采用外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外侧裂组),56例采用传统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治疗(经颞叶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效果.结果 与经颞叶组比较,外侧裂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血肿清除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裂组术后第1、3、6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经颞叶组(P<0.05);外侧裂组术后1例患者死亡,经颞叶组2例死亡;外侧裂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0.31%,明显高于经颞叶组的51.78%(P<0.05).结论 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较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时间更短、血肿清除更加彻底,预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