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体定向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所伴冲动行为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伴有严重冲动攻击行为,但迄今对之尚无良好治疗方法。我们从1985年4月起试用多靶立体定向手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特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组手术对象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所有住院病人中,因严重冲动攻击行为而难以管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例,其中女性1名。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社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对象为成都市金牛区各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8~60岁。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22例。分别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PANSS、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MMPI及自编调查表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评定、调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攻击的对象、方式、原因以及攻击行为造成的危害等;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精神病理分、生活事件量表分、社会支持量表分、MMPI的偏执等因子分相关,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无关。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偏执冲动人格、心理社会因素、精神症状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需患者家庭、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昆明地区汉族人群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OAS)测量8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他们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攻击行为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各基因型及基因型频数分布无显著差异;但分性别后发现:有攻击行为男性患者与无攻击行为男性患者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158Met作为危险因素,OR值等于4.55,95%CI为1.36~15.19。而有、无攻击行为的女性患者间的等位基因频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MT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攻击性行为有关,中国昆明地区的男性患者的低活性等位基因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Ig含量,我们于1982年1~3月对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了血清Ig含量测定。并与正常人和已报道过的急性精神分裂症血清Ig结果进行对照,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0.7岁。病程10~24年,平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6月至1987年12月,我院试用手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43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84年修订的精神分裂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全组病例经过半年以上临床观案,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均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难以控制的冲动攻击行为,入院前或住院期间历经胰岛素、电休克和(或)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无效,排除严重躯体疾患、痴呆和明显的脑萎缩。全组手术对象均长期或反复住院3次以上,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共43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有关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在精神疾病中最高〔1〕。医务人员受伤的次数逐渐增长〔2〕。因此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本人对50例有攻击行为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05~2004-05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100名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平均年龄28·5岁。1·2方法病人随机取样,根据病历中有无攻击行为分为两组,攻击组5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以及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 16~4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07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采用箭头测验检测执行功能,并于首次检测 6个月后再次检测其外显攻击行为,比较 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患者 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无攻击行为组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高于攻击行为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箭头测验 2干扰分(AT-2-I)低于攻击行为组(P< 0.05),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可预测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结论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是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以利防范。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35例,以有攻击行为的52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183例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自知力、幻觉妄想、脑电图和地形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各种可能因素,对重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精神科监护,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 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资料的对照研究来探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和住院资料、BPRS、WCST、T3、T4、TSH等因子 ,用MOAS评定攻击行为并在有和无攻击行为组间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 ,考察影响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TSH、WCST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BPRS的敌意猜疑因子、诊断分型、TSH及WCST的持续错误数能够用于预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有精神病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性别差异及其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防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入院前及入院3天内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共11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选取同期来我院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共7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42例。采集静脉血制备血浆后用ELISA试剂盒定量测定各组血浆中5-HT水平,分析各组血浆5-HT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血清5-HT浓度为(849.90±83.56)ng/ml,对照组为(852.15±82.48)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血清5-HT浓度为(822.91±84.90)ng/ml,女性患者为(696.99±81.8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5-HT浓度无性别差异,血清5-HT水平与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防范。方法 对73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227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 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男性患者、首发年龄低、阳性症状突出是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结论 需加强治疗和监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康复问题进行研究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为 1 996年 1月~ 1 997年 1月期间精神症状缓解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符合 CCMD- 2 - R诊断标准 ,无躯体合并症 ,无嗜烟酒及药物依赖史。共6 0例 ,均为女性 ,分为两组。研究组 30例 ,为出院后建立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加强防范。方法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一般资料分析对45例(观察组)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2例(对照组)无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2.85%,一般资料显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史是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特点和易感因素(P<0.01 P<0.05)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阳性家族史,既往有攻击行为,敌对猜疑,易激惹,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川 《四川精神卫生》2003,16(3):175-176
本文试图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1999年2月~2000年11月于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MAOA)、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参照ICD-10诊断标准,选取2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进行评定,98例MOAS加权总分≥4分者纳入有攻击行为组(研究组),114例MOAS加权总分0分者为无攻击行为组(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单胺氧化酶A基因、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MAOA、TPH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有攻击行为患者组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A、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4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三个因子,以及命令性幻听和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影响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影响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于后。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文对象为 1995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住院的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并为首次发病者 ,其发病年龄≥ 6 5岁。本文共 2 8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6 9± 4 )岁 ;病程 35天~ 3年 ;平均住院(43± 6 )天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2 0例 ,未定型7例 ,紧张型 1例 ;病前性格为内倾型 18例 ,外倾型 6例 ,中间型 4例 ;经奋乃静 ,氟哌啶醇 ,利培酮等治疗。1 2 方法 采用BPRS ,T…  相似文献   

20.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
  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
  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 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