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告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4:1)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1)对39株革兰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酰稳定的比较。以生物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抑酶保护率。结果表明:β-内酰胺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的相对水解率明显低于单纯使用哌拉西林(P<0.01)且优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P<0.05)。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4:1时,相对水解率与8:1相比又有显著降低(P<0.01),4:1明显优于8:1。说明他唑巴坦起到了增强哌拉西林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和抑酶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他唑巴坦(13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头孢噻肟(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的体外抑酶率。方法从超声破碎细菌得粗制β内酰胺酶,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测定临床分离菌31株的细菌敏感性,用生物法测定酶水解率,计算酶对底物水解率,以头孢噻肟水解率为100%,计算不同配比的抑酶保护率。结果头孢噻肟/他唑巴坦1:1与3:1组的酶水解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3种配比(1:1),(5:1),(7:1)的酶水解率比较都有差别(P〈0.01)。结论头孢噻肟/他唑巴坦(1:1,3:1)抑酶率明显高于其他配比,建议用3:1配方,以降低酶抑制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3.
哌拉西林及三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比较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4:1,2:1),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3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生物测定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抑酶保护率。结果表明,β-内酰胺酶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的相对水解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的哌位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有显著性差异,近似于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和8:1)、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2:1)的抑酶增效作用,并比较同类复方制剂在临床常用量时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40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和8:1)、头孢哌酮/舒巴坦(1:l和2:1)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的MIC50/MIC90均较头孢哌酮钠单用时降低2~4倍。对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MIC50/MIC90分别较头孢哌酮钠单用时降低2~64倍和2~8倍,尤其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MIC50/MIC990也分别降低8~32倍和2—8倍。同类复方制剂对上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MIC50/MIC90在临床常用量的1/256—1/65536倍,MIC50和MIC90较按常规试验配比组分别降低3~33倍和4~87倍。结论: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或舒巴坦联合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哌翮/他唑巴坦4:1和8:1的体外抗菌活性基本相当,均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2:1。4种同类复方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亦优于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5.
头孢哌酮/三唑巴坦对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三唑巴坦(8:1)对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三唑巴坦(8:1)复方制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进行比较。结果 头孢哌酮与三唑巴坦(8:1)复方制剂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头孢哌酮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1)的抗菌活性相似。结论 三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头孢哌酮/三唑巴坦(8: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老年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老年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细菌耐药性的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来的细菌,以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做微生物分析系统BACT-TST稀释法做药敏试验。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推荐的表型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e HAP)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e CAP)细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95.2%和90、8%,哌拉西林80%和76%,头孢噻肟钠39.5%和35.6%,西力欣46.2%和42.3%,头孢哌酮40%和30%.阿米卡星48.6%和42.8%,环丙沙星56%和51.6%,左氧氟沙星50%和41.7%,头孢哌酮/舒巴坦3.5%和1.2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0.5%和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和1.03%,氨苄西林/舒巴坦3.8%和2.36%,头孢他定16.7%和11.7%,头孢曲松14.6%和10.2%,亚胺培南0,万古霉素0。其中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生ESBLs耐药率最低,分别是0、0、0、5.8%。结论老年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细菌耐药性和ESBLs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院外感染者,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是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引起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药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永雄  肖礼民  罗利剑 《中国药师》2010,13(12):1787-1789
目的:明确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及药敏学特点,指导合理用药。方法:对确诊的140例ICU内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40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培养出病原菌402株,其中G-菌295株(73.38%),G^+菌59株(14.68%),真菌48株(11.94%)。排在前5位的G^-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所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30%;鲍曼不动杆菌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5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6%和34.5%),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70%。59株G^+菌中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性严重,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VAP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G^-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混合感染现象严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VA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efperaazone/tazobactam CFP/TAZ4:1)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临床分离致病菌601株,经Vitek 或API系统鉴定到种,用Nitrocephin纸片法测试各菌β-内酰胺酶及Vitek-506卡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绘制杀菌曲线;测试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和血清蛋白含量对MIC的影响。结果: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配比对产ESBL菌株的MIC50和MIC90分别比单头孢哌酮低32~64倍及16~32倍,低于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BT)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2倍和4倍,本品杀菌活性强于单头孢哌酮,但与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基本一致,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和血清蛋白含量对本品抗菌活性影响小。结论:CFP/TAZ4:1是一个有效的β-内酰胺酶的复合制剂,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美星  黄心宏  房榕 《海峡药学》2002,14(5):103-104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常规法分离鉴定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已高达85%以上;对喹喏酮类,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也高达58%-85%;对头孢类抗菌素的耐药率高于32%;耐药率低的分别是亚胺培南(0%)、头孢哌酮/舒巴坦(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占33%。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该菌抗感染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CCU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头孢他啶比较。方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A组)与头孢他啶组(B组)各31例,A组静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B组静滴头孢他啶1.0g,q8h,疗程7—10d。各例病人均加用阿米卡星0.4~0.6g/d。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87.1%,细菌清除率82.5%,不良反应发生率3.2%;B组治疗有效率64.5%,细菌清除率60.5%,不良反应发生率6.4%。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短暂且轻。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CCU中重度医院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可作为CCU中重度医院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头孢他啶/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筛选产β-内酰胺酶抗药菌株,提取其胞内物质,经Nitrocefin法鉴定确含β-内酰胺酶的菌株,用以水解复方的各种配方,采用生物法测定复方各种配方的抑酶保护率。体外抗菌活性及抑酶保护率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各配比均具有抑酶增效作用,且作用随他唑巴坦在各配比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方法用PCR方法扩增62株临床分离菌TEM型及SHV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对从65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及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分离提取的β-内酰胺酶进行等电点测定。结果62株临床分离菌PCR扩增结果表明,58.1%(36/62)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含有TEM型β-内酰胺酶;32.3%(20/62)含有SHV型β-内酰胺酶。65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等电点的测定结果表明36.9%(24/65)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29.2%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2种β-内酰胺酶,13.8%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3种β-内酰胺酶,10.7%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4种β-内酰胺酶,6.1%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5种β-内酰胺酶。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生1种β-内酰胺酶,1株铜绿假单胞菌产生2种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介于4.95—9.36之间。72株临床分离菌共产生160种β-内酰胺酶。全部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头孢哌酮,而舒巴坦可以抑制酶的活性。β-内酰胺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水解率与头孢他啶相似,但低于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和哌啦西林/三唑巴坦(1:8)的水解率。包括7株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72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结论大部分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舒巴坦可以增强头孢哌酮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产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法)检测12种抗生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64株受检菌中共检出高产AmpC酶菌29株,产ESBLs菌32株,阳性率分别为45.3%、50%。高产AmpC酶组菌株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5.2%~68,5%),其耐药率明显高于非高产AmpC酶组菌株,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产AmpC酶组菌株和非高产AmpC酶组菌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较高(41.3%-94,2%),对阿米卡星、亚胺堵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0~34.6%),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AmpC酶的检出率较高,高产AmpC酶细菌多呈多重耐药。临床可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高产AmpC酶的细菌感染,也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或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试验组)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对照组)分别为107和108例。2组的用量、用法、疗程相同,q8h静脉滴注,疗程5~10天,重症患者可延长至14天。结果疗程结束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总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7.67%与93.20%和75.47%与93.40%,2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5.0%和97.59%(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和8.33%。结论国产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PA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医院2012年1~12月PA感染情况,对分离出的448株PAE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药物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100%,环丙沙星76%,头孢吡肟72.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9.4%,阿米卡星66.3%,头孢他啶65.6%,美罗培南64.8%,亚胺培南59.9%,米诺环素28.9%,复方磺胺甲嗯唑2.4%和头孢呋辛0%。结论:PA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因之一,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头孢呋辛/他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头孢呋辛(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中加入不同配比他唑巴坦后,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抑酶保护作用。方法以超声破碎细菌,得粗制β内酰胺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抗菌药物浓度,计算酶对底物水解率,并以头孢呋辛水解率为100%,计算不同配比头孢呋辛/他唑巴坦的相对水解率和抑酶保护率。结果头孢呋辛中加入他唑巴坦后,β内酰胺酶对其水解率较单用头孢呋辛下降;对大多数菌株,相对水解率<30%,抑酶保护率>70%,3种配比与单用头孢呋辛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唑巴坦有很好的抑酶作用,提高了头孢呋辛对革兰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病原菌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水解失活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方式。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使这类抗菌药物抗菌活性明显提高。目前临床常用的复方制剂有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联合应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且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就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2000-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Xan)的耐药性。方法常规的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API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参照绿脓假单胞菌的标准),结果统计用WHONET5及SPSS软件。结果Xan对临床常用的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复方磺胺甲恶唑25.0%-36.0%、替卡西林/棒酸39.7%-69,3%、头孢他啶41.2%-61.3%、头孢哌酮/舒巴坦39.7%-57.3%、环丙沙星39.7%-69.3%、头孢匹美69.1%-82.7%、哌拉西林/三唑巴坦69.1%-85.3%、阿米卡星79.4%-97.1%、头孢哌酮85.3%-91.2%、哌拉西林87.2%-100.0%、氨曲南89.3%-95.6%.4年间,哌拉西林、头孢匹美、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哌酮等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它7种抗生素无差异(P〉0.05)。结论经验治疗Xan感染可选择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棒酸、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9.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4:1)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抗菌活性。尤其对产酶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MSSE)、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易产染色体诱导酶的阴沟肠杆菌、铜绿假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哌拉西林钠,其MIC50或MIC90为哌拉西林钠的1/2~1/32和1/2~1/64。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敏感性分别为60.0%,66.7%和76.7%;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分别为56.7%,63.3%和63.3%;铜绿假胞菌的敏感性分别为72.0%,72.0%和76.0%;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76.0%,82.0%和52.0%。结论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是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相似文献   

20.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的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8:1)复方制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与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体外抗菌谱较头孢哌酮扩大,对产酶菌珠,二者合用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头孢哌酮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相似。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所测产酶菌的MBC90的值是MIC90值的4-8倍,提示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以8:1配比合用对产酶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MIC值随细菌接种量的增高而增高;对G杆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下降,对金葡菌、表葡菌的MIC值随pH值升高而上升;MIC值随血清蛋白浓度的提高而增高。结论: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头孢哌酮钠/他唑巴钠(8:1)有较强的抗菌和杀菌活性。细菌所处的条件不同会影响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