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广东省分离的3株登革2型病毒(DEN2)的结构蛋白E基因扩增、克隆、测定及分析,了解流行株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基因型.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广东省不同年份流行的3株DEN2型病毒的结构蛋白E基因.分别克隆到PMD18 T载体,转化JM109宿主菌,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3株DEN2病毒结构蛋白E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485 bp,编码495个氨基酸.其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GD06/93与GD19/2001为98%(98%)、GD06/93与GD08/98为92%(95%)、GD08/98与GD19/2001为91%(94%).3株DEN2与国际参考株比较表明GD06/93与澳大利亚TSV01株共享序列非常接近,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99%);GD19/2001和澳大利亚TSV01株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98%);GD08/98与泰国株ThNH-P28/93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8%(98%).结论GD06/93、GD19/2001与TSV01亲缘关系较近,属同一基因型.GD08/98与TnNH-P28/93共享序列非常接近,属同一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分支上,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Indonesia-76、Somalia-84和Sri Lanka-90同属基因Ⅳ亚型.结论 首次从深圳市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株登革2型病毒,证实该毒株可能来源于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鉴定中山市2007年及2012年流行的登革病毒,从分子水平分析其地域来源和系统进化情况。方法用C6/36细胞分离10份2007年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血清和4份2012年登革病毒核酸阳性血清中的病毒,采用Real time-PCR对毒株进行血清型鉴定,RT-PCR扩增毒株E/NS1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与不同区域流行株和国际标准株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情况。结果共分离鉴定到6株登革I型病毒,其中2株为2007年流行株,4株为2012年流行株,分别命名为2007ZSDengue1-2和2012ZSDengue1-4。2012ZSDengue1-2与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近年流行的登革I型毒株相似性高(大于99.0%),进化距离最短(0.011~0.012)。2012ZSDengue3-4,2007ZSDengue1-2与广东省珠海市2007年流行和新加坡、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近年流行的登革I型毒株相似性高(大于99.0%),进化距离最短(0.007~0.024)。中山流行株与登革I型国际标准株、非洲和美洲流行株相似性在90.0%~94.0%之间,进化距离较远(0.065~0.108);与登革Ⅱ、Ⅲ、Ⅳ型国际标准株NGC、H87、H241相似性约为68.0%、66.0%、71.0%,进化距离最远(0.369~0.505)。结论中山市2007年及2012年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可能属于东南亚国家输入性毒株,但输入源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福建口岸输入登革I型病毒E基因序列,为登革热诊断的分子溯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3年福建口岸截获的7例入境Ⅰ型登革热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用RT-nested-PCR扩增包含E基因全长的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用生物学软件进行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用C6/36细胞从7例登革热病例血清中成功分离出7株登革病毒株,经RT-nested-PCR证实均为DENV-Ⅰ型,构建E基因全长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株与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地的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入境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到的毒株为DENV-Ⅰ型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最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5.
3株登革病毒1型广东分离株NS 1基因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 (Denguefever ,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严重者表现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后者死亡率可达 5 %。广东省自 1978年以来 ,先后有 10多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目前认为 ,我国登革热为传入性 ,但登革热的病原登革病毒 (DV)流行株的来源还不明确。我们通过测定我国广东省DF病人血清中分离的 3株DV - 1的NS 1基因序列 ,比较其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的差异 ,探讨 1999、1997和 1995年在广东流行的登革热的可能来源。1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试剂为pUCmT载体、3SGelPurificationKi… 相似文献
6.
登革3型病毒07CHLS00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登革3型病毒浙江分离株07CHLS001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为探讨其基因组特征和来源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登革3型病毒98TW407株设计22对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出07CHLS001株基因组不同区段的eDNA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和拼接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07CHLS001株基因组全长10707 nt,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95-10 267nt),编码3390个氨基酸。它与登革3型病毒ThD3-1687-98株、98TW407株和80-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依次为98.7%、98.5%和94.6%。prM/M-E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07CHLS001与来自泰国的5个株系形成了一个Bootstrap支持率为90%的分枝。结论07CHLS001属于登革3型病毒的亚型Ⅱ。07CHLS001株全序列的测定,对进一步研究该株系的特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HIV-1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通过DNA序列分析 ,确定辽宁省HIV -1流行毒株的亚型。方法 从辽宁省HIV -1抗体阳性者中选择 16例 ,其中经性接触感染者 8例 ,经静脉吸毒和血液途径感染者 7例 ,垂直传播者 1例 ,采集全血提取DNA作为PCR扩增的模板 ,套式引物扩增HIV -1前病毒DNA的C2~V 3区用于测序。所测序列与国际标准株及国内外参考序列进行比较 ,确定被检标本的亚型。结果 辽宁省流行的HIV -1病毒分属A、B、C、G4种亚型 ,其中经性途径传播者 8例分别为B′亚型和A亚型 ,静脉吸毒者 4皆为C亚型 ,经血途径感染者分别属B′和G亚型 ,垂直传播者为A亚型。亚型内基因离散率分别为 :A亚型 (7 5± 1 0 ) % ,B′亚型 (8 5± 0 9) % ,C亚型 (5 4± 0 9) % ,G亚型 (13 5±2 1) %。结论 辽宁省目前HIV -1的流行株亚型较为复杂 ,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IV毒株亚型有所不同 ,C亚型毒株只见于静脉吸毒者 ,经性途径和血途径感染主要为B′亚型 ,而A亚型和G亚型只见于非洲劳务输出人员及其配偶子女。 相似文献
8.
用RT-PCR的方法从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检测到一株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其中扩增NS3区基因采用56个循环周期的减温PCR方法;扩增NS5区基因采用35个循环周期的正常PCR方法。并对其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在NS3区,样品与GBV-C和HG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2%和89.9%;而在NS5区样品与HBV-V和HG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9%和98.1%,因此,NS3区的基因变异似乎大于NS5区的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可能与HCV的基因变异趋势类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的易感性。方法 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2型病毒,白纹伊蚊人工经口感染病毒混合液,14 d后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和RT PCR检测蚊体内的登革2型病毒。结果 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白纹伊蚊,福建株白纹伊蚊感染率为44.6%(25/56),头部感染率为32.1%(18/56);用RT-PCR方法扩增出511 bp片段,感染率为53.9%(14/26)。结论 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易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针对登革2型病毒(DENV-2)的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方法 从GenBank下载105株DENV-2病毒毒株全基因序列,应用生物软件Bioedit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保守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DENV-2的TaqMan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结果 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达到102 copies/μL;特异性验证中除登革2型病毒有明显扩增外,与墨累谷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登革病毒1、3、4型、黄热病毒和科萨努尔森林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组间和组内的变异系数(CV)均<2%。对人工感染DENV-2的87只蚊虫标本进行比对实验,结果荧光定量RT-PCR检测出56份阳性,传统RT-PCR只检测出16份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08,P=0.000)。结论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DENV-2,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登革热1-4型病毒保守区基因的RNA片段,为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改进提供阳性定量标准品。方法设计登革热1-4型病毒基因保守区克隆引物,RT-PCR从病毒RNA获得相应片段,分别连接至质粒PGEM-T-easy上并筛选阳性重组质粒,测序鉴定后酶切线性化,用T7 RNA聚合酶进行体外转录,得到固定长度的RNA片段,DNase酶处理后测定浓度,梯度稀释后用RT-PCR验证。结果获得含登革热1-4型病毒靶基因序列的准确定量拷贝数的RNA片段,质量浓度分别为352.6 ng/μl、384.2 ng/μl、457.3 ng/μl、368.7 ng/μl,RT-PCR验证均扩增出相应目的条带。结论获得的RNA片段可作为登革热1-4型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阳性定量标准品。 相似文献
12.
广东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孳生容器类型及其防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广东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慈生容器类型,进一步做好对登革热病的防制。方法:按系统承机调查法,以抽样流行过登革热的4个地区为调查对象,针对不同慈生容器类型,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慈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白纹伊蚊阳性慈生容器除山区外,均以废瓶罐和花卉型积水容器为最普遍。其容器类型分布,城区以花卉型为主,农村以废瓶制度型为主,山区以特殊容器(腌菜缸周围边积水)型炎主,乡镇兼有花卉和废瓶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筛选登革病毒共有的特异性抗原片段,为其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参考亲水性、抗原性、可塑性、表面可及性及二级结构信息,对登革病毒1-4型可能共有的特异性抗原表位进行系统的预测分析,分析其在不同毒株中的保守性,并对部分抗原表位进行高效原核表达,采用Western blot验证其反应原性.结果 利用pET32a原核表达系统对6种病毒(登革1-4型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毒)部分可能的抗原片段进行了高效表达;经Western blot筛选,获得一段登革1-4型病毒共有抗原片段DV1-2,与实验中所用其它黄病毒属及甲病毒属多克隆抗体无明显的交叉反应.结论DV1-2为登革1-4型病毒共有的特异性抗原片段,可用于其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两种检验流感病毒方法结果的对比,选择出一种方便快捷、敏感特异、稳定性强的快速检测技术。[方法]通过一起某小学局部暴发急性呼吸道疫情,采集21份样本分别进行现场GICA检测和实验室RT-PCR检测对比。[结果]两种检验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5)。[结论]方便快捷的GICA法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抗原的诊断方法,可作为急性呼吸道暴发疫情和临床检验有价值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SENV的感染情况和基因进化特征。[方法]以SENV读码框架1区(ORF1)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方法,对306份来自不同人群血清标本进行SENV-D/H亚型检测,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306份标本中,SENV DNA(D和H亚型)总阳性率为26.8%。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甲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组SEN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2.9%(11/48)、26.0%、16.7%、25.8%、47.6%、40%。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其他各组与健康人群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NV-D和SENV-H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18.6%和17.6%,两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份来自不同人群的SENV-D亚型测序株部分核苷酸序列与标准株(AX025730)同源性≥91.6%,4份来自不同人群的SENV-H亚型测序株部分核苷酸序列与标准株(AX025838)同源性≥88.6%。[结论]在河北省健康人群和肝炎人群中SENV感染均存在,并出现河北省地方毒株。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首次分离出的风疹野病毒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2006年引起一起风疹暴发疫情的风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基因型别。[方法]用Vero-Slam细胞从风疹暴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序列测定与分析鉴定其基因型。[结果]四川省首次分离出的2株风疹野病毒全部鉴定为2B基因型。与3株WHO风疹病毒2B基因型参考株(I11-IS-68、TS34-CH-00和TAN-IND-00)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6%、95.6%和97.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5%,99.5%和100%。[结论]此次疫情是由2B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此项研究为将来四川省风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东省777名城乡4月龄健康婴儿的生长与28个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查。方法:以WHO推荐的儿童身高和体重标准作参考,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Anthro软件计算年龄别身高Z分(HAZ),年龄别体重Z分(WAZ)和身高别体重Z分(WHZ),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城乡地区、婴儿出生体重、父亲年龄、父母亲身高和学历显著影响婴儿的HAZ(P<0.01)。婴儿出生体重、城乡地区、母亲身高、父亲籍贯、曾患过病显著影响婴儿的WAZ(P<0.01)。城乡地区、婴儿出生身长和体重、家庭收入、因病住过医院显著影响婴儿的WHZ(P<0.01)。结论:环境和遗传因素综合影响广东婴儿的生长。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普及营养知识,加强教育是改善婴儿生长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