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例临床分析吴晓萍1礼丰午1周伟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具有凝血机制异常的特殊类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比其它白血病更易于发生严重出血。近年...  相似文献   

4.
全反式维甲酸,持续每日口服60 ̄80mg,治疗2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10 ̄30天,达完全缓解17例,占73.9%,达部分缓解5例,占21.7%,无效未缓解1例,占4.3%,加用DA或HA化疗方案治疗后,没有发生早期死亡,没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除2例合并感染持续高热不退,病情恶化外,余21例均完全缓解出院,占91.3%,口服ATRA后,15例出现头痛,头晕,12例有口干,1例发生维甲酸综  相似文献   

5.
韩梅  徐蔼复 《吉林医学》1996,17(6):355-355,357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韩梅,徐蔼复,肖中平,褚敏(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130021)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作为一种细胞分化诱导剂[1],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独特的疗效,它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  相似文献   

6.
7.
梁英民  黄昌亮 《医学争鸣》1996,17(3):236-237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5例梁英民黄昌亮乔庆大吴明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西安710038)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图号R733.7全反式维甲酸(RA)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以其完全缓解率高,DIC和严...  相似文献   

8.
报告国产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1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均为初治患者,皆经未捎血象,骨髓象及组化确诊;男4例,女9例;年龄10-51岁,平均26岁。服药60-80mg/d,疗程36-55d,平均43d,总药量2480-3480mg,平均3000mg。13例中12例获完全缓解,1例死于DIC,完全缓解率达92%(12/13)。强调对并发症的治疗和缓解后继续巩固化疗。表明单用本药治疗优于一般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9.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甲幼粒细胞白血病经验,探讨如何降低治疗中的早期死亡率。方法;选择60例确诊为APL。的患者,采用ATRA治疗。结果:53例达完全缓解。29例出现白细胞增多症。9例出现高白细胞综合征,加用小剂量三尖杉酯碱,羟基脲或米托蒽醌,8例症状消失。6例出现维甲酸综合征,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并用小剂量ATRA治疗后4例好转。  相似文献   

10.
<正>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以特有的细胞形态学和特异的染色体易位t(15,17)等特征。自从80年代中期我国在国际上首先报道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使大部分的APL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R)以来,这一成果作为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成功典范为国内外广泛重视和认可。我院于1994年1月~1999年2月也使用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1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亚砷酸(ATO)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1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TO组(n=41)和ATR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和达CR的时间.结果 ATO组和ATRA组患者的CR率分别为97.5%和93.3%,两组相比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ATO组患者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29d(21~45d),明显短于ATRA组患者的38.5 d(24~63 d)(P<0.001).52.9%的ATRA组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常影响进一步治疗.结论 ATO和ATRA对APL患者均有很高的诱导缓解率.ATO诱导达到CR的时间短于ATRA,不良反应更易于控制,可作为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4.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试用LMWH腹壁皮下注射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24例作为对照。结果:LMWH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6.7%与45.8%(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6.7%与66.7%(P<0.05),LMWH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LMWH组17例治疗后与治疗前作CT或MRI检查,显示脑梗塞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治疗中未出现自发性出血。结论:初步认为LMWH对急性脑梗塞有较肯定的疗效,且方法简便、易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抗凝血酶制剂—阿加曲班(商品名诺保思泰,Novastan)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初治和复发的 APL 合并 DIC 30例,随机分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钠治疗组(LM- WH 组)和阿加曲班治疗组(NOVAS 组)(对照为正常健康人群)。二组患者均给予我所的联合诱导(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LMWH 组加用 LMWH,NOVAS 组加用 Novastan,观察二组患者临床出血情况、实验室 DIC 指标改善和完全缓解(CR)程度。结果 APL 合并 DIC 的二组患者治疗前后 PT、aPTT、Fbg 等值对比差异显著(P<0.01)。LMWH 组与 NOVAS 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LMWH 组临床在血小板恢复方面有波动,其中1例患者并发脑出血死亡。NOVAS 组临床出血情况改善平稳,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加曲班治疗 APL 合并 DIC 疗效确切,无并发症,不依赖抗凝血酶(AT)的存在即可发挥抗凝血酶的作用,对 DIC 的高凝血期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应用^3H-TdR掺入法,动态观察了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过程中血清Epo的水平。结果表明治疗达骨髓缓解时较治疗前血清Epo含量显著降低(P<0.001),但与正常值无明显差异,与此同时Hb含量上升(P<0.025),随治疗骨髓L-CFU逐渐下降,并与病情同步变化。相关分析表明Epo含量与Hb呈负相关(r=-0.5459,P<0.01),与骨  相似文献   

18.
吴爱敏 《黑龙江医学》2012,36(6):443-444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诱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的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使用肝素。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粘附分子与抑制肿瘤转移基因nm23.H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上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68例初治AML治疗前后CD44和nm23.H1的表达。结果:68例中CD44/nm23.H130例有14例肝脾肿大,10例脾肿大,2例淋巴结肿大,1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4例牙龈增生,6例骨痛;CD44/hm23.H116例中6例肝脾肿大,2例肝、脾、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抽取本院治疗的18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中表现主要为:大出血,并且血液不凝。经过积极治疗,其中包括治疗原发病、补充血液以及手术等,15例成功抢救,3例死亡,其中12例切除子宫,其抢救成功率高达83.3%。结论:产科患者一旦发现出血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