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狭窄TCD微栓子监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75例经TCD检测确诊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3例健康者作为参考组,所有患者均经TCD对脑循环中微栓子水平进行观察,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观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循环中微栓子发生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组间内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脑循环中微栓子发生频率呈现出相应增加(P〈0.05);观察组MOCA量表评分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内狭窄程度不同患者MOCA量表评分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脉狭窄程度及TCD微栓子数量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大相关性,可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监测及诊断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3.
方良  张超  孙中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17-2320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S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MRI结果将CWSI分成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采用脑CT血管成像( 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DSA)或脑MRI血管成像(MRA)等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狭窄及其程度。结果65例CWSI中5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7.69%;轻度狭窄7例,中度16例,重度34例;38例(58.46%) CWS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或闭塞,31例(47.69%)存在颈内动脉( ICA)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 A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狭窄分别为19例(29.23%)和22例(33.85%)。皮质下型CWSI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率显著高于皮质型(P<0.05),以及皮质后型(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ACA、M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前循环多支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且皮质前型ICA+MCA、ICA+A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均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发病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皮质前型和皮质下型CWS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脑梗塞的患者行CTA或DSA检查颅内外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颅内外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达90.8%(59/65),在皮质前型病灶中47.3%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9/19),36.8%为大脑中动脉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32例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32例进展性脑卒中与同期32例非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史1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15例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明显高于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1例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和12例对照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有斑块形成伴狭窄〉60%者,前者7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大面积梗死或分水岭梗塞是进展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并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 NIHSS 评分分为 PMD 组和 NPMD 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MD 组高脂血症、LDL-C、基线 NIHSS 评分、内分水岭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 NPM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 PMD 的独立预测因素(P 均<0.01)。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显著相关性,基线 NIHSS 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 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光霞 《中国医药》2008,3(2):78-7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将9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9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体温、血压、血糖及头颅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体温升高例数及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例数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分水岭梗死例数以及颈内动脉狭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发热、血压波动、血糖升高、发生分水岭梗死、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对68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皮质前型20例,占29.4%;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瘫、皮质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皮质后型27例,占39.7%;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盲、轻偏瘫、皮质感觉障碍。皮质下型21例,占30.9%;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呈三角形或长条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一旦明确诊断,在常规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给予介入治疗,并进行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实行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假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5只。治疗组和假治疗组的50只大鼠用插线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永久性脑梗死模型。治疗组在大脑中动脉梗死术后6h内开始高压氧治疗。假治疗组只行大脑中动脉梗死术,不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既不行大脑中动脉梗死术也不行高压氧治疗。对比治疗组与假治疗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水含量及死亡率的差别。结果与假治疗组比较,治疗组高压氧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脑水含量减少(P〈0.05),治疗组死亡率(8%)明显低于假治疗组(24%)。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6h内)开始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减少脑水肿、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100例(进展性脑梗死)和对照组100例(完全性脑梗死)。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平均动脉压、血糖、白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例(58.0%)比43例(43.0%),(115±13)mmHg(1 mmHg=0.133 kPa)比(130±15)mmHg,(8.1±0.8)×109/L比(6.6±0.4)×109/L,(7.5±0.5)mmol/L比(5.6±0.4)mmol/L,(2.2±0.2)mmol/L比(1.5±0.2)mmol/L,48例(48.0%)比34例(34.0%),39例(39.0%)比25例(25.0%)](均P<0.05)。观察组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0%(33例)比20.0%(20例),13.0%(13例)比6.0%(6例),39.0%(39例)比26.0%(26例),53.0%(53例)比39.0%(39例)](均P<0.05)。结论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头颅CT早期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对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有早期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分水岭梗死(CWI)的关系.方法 58例CWI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及CWI各亚组的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CWI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842、3.051,均P<0.05);CWI患者不同亚组之间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浆Hcy可能是CWI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Fugl-Meyer上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脑梗死进展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VAS、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脑梗死进展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健康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8.0%);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患者占55.3%,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者仅占1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有紧密联系,对高危人群早期做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48h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抽取诊断明确的非进展性性脑梗死42例,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压,采血检测白细胞、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是否狭窄,颈动脉斑块程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合并发热、白细胞增高、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例数显著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收缩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深部小梗死最常见,占55.17%,交界区梗死占24.14%,皮层区域内梗死占22.41%,有7例在MRI影像上正常。临床类型分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48.28%,腔隙性脑梗死占22.41%,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5.17%。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以深部小梗死为主;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为主,亦可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或无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