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院2003至2012年10年间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孕妇基本情况.结果 10年间共出生围产儿29 409例,围产儿死亡244例,死亡率为8.30%;其中,死胎146例,占围产儿死亡的59.84%,死产46例,占18.85%;早期新生儿死亡52例,占21.31%.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原因顺位是出生缺陷(85例,占34.84%)、胎儿因素(65例,占26.64%)、新生儿疾病(41例,占16.80%).2008至2012年组与2003至2007年组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经统计x2=28.38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院围产儿死亡率近3年维持在5%左右,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预防出生缺陷,避免出生缺陷儿进入围产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朱卫仙  吴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93-2994
目的:探讨影响建德市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建德市各医院妇产科的围产儿死亡调查情况表,对不同死亡情况、新生儿死亡原因及不同因素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德市2009-2013年出生围产儿17375例,围产儿死亡132例,占7.60%,其中死胎占70.45%,死产占3.79%,新生儿死亡占25.76%;132例死亡围产儿中,先天畸形43例,占32.58%;早产26例,占19.70%;脐带异样16例,占12.12%;胎盘异常15例,占11.36%,羊水异常7例,占5.30%;患新生儿疾病6例,占4.55%;其他原因19例,占14.39%;出生地点、母亲孕期患病、父母吸烟、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对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提出加强孕期保健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1~2006年分娩的74例围产儿死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06年共分娩围产儿8203例,死亡74例,死亡率9.02‰,其中死胎41例(占55.41%);死产3例(占4.05%);畸形引产17例(占22.97%);早期新生儿死亡13例(占17.57%)。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为胎儿畸形、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胎盘因素。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孕产妇的文化素质、孕期接受围生期保健次数和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结论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接受围生期保健;②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足28周畸形儿的治疗性引产数;③提高医疗保健人员诊疗技术水平,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2004~2008年丹东市振兴区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颖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249-250
目的对5年来围产儿死亡原因探讨,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丹东市振兴区2004—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8.70%。构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先天畸形、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原因不明、脐带因素、妊娠合并症、缺氧窒息。围产儿死亡与孕产妇的保健意识、文化程度、身体状况都有相关。结论加大围产期保健力度,提高婚检和孕产期保健意识,提高产前检查质量,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意识,加强新生儿期护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探讨围产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以便针对性地改进围产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回顾性分析187例围产儿死亡病历。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为l7.45‰,死胎占41.71%,死产占l4.44%,新生儿死亡占37.43%。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早产、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过期妊娠、妊高征、IUGR。结论 开展遗传咨询,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赵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74-275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为降低围产儿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围产期标准,对我院10年间168例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23574例,死亡168例,围产儿死亡率7.12‰。其中死胎130例,死产6例,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32例。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畸形、脐带因素、早产。结论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监护、高危妊娠的管理,按时产检,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412例围产儿病理解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征 《江苏医药》2001,27(7):560-560
通过尸检查明围产儿死亡病因 ,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 13年来 412例围产儿尸检结果 ,结合围产期情况对死亡原因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资料 :采集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分娩的2 3 0 5 2例围产儿中的 438例死亡围产儿 ,围产儿死亡率10‰。本组围产儿死亡率统计按转产期孕 2 8周 ,出生体重≥ 10 0 0 g至出生 7天内死亡者。 438例死亡围产儿中 412例进行了尸体解剖 ,解剖率 92 %。 412例中胎龄为 37~ 42周193例 (4 6 .8% ) ;胎龄小于 37周 16 7例 (4 0 .5 0 % ) ;大于 42周 5 2例 (12 .7% )。死胎 2 0 1例 (…  相似文献   

8.
陈佳  周艳 《贵州医药》1996,20(6):339-341
在我国围产儿的死亡率较高,为17.l%~307%’‘’。研究围产期婴儿死亡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贵医附院及贵阳妇幼保健院1985年2月~1995年12月间365例围产儿尸检材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讨论。1材料与方法围产期且定义以婴儿出生体重达10009(孕满20周)到出生4周为标准。责医附院及贵阳妇幼保健院10年间共出生胎婴儿37,620例,死亡围产儿共847例,死亡率22.5%。;尸检370例,尸检率43.7%,按时间计新生儿死亡290例,死产58例,死胎22例。2结果37O例围产儿的主要死因统计详见表1。从表回可见,围产儿…  相似文献   

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抽样调查公主岭市5个监测网点,得到活产数1519例,死胎死产7例,7d内围产儿死亡6例,婴儿死亡10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10例。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围产儿死亡占首位其死亡率8.5‰,其中死胎死产占围产儿死亡的53.8%,其次是婴儿死亡,死亡率为6.6‰,婴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60%,新生儿死亡中主要为7d内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100%。通过此次调查及时发现危害儿童健康的因素,并对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围产儿死亡病例中发生出生缺陷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各医院逐季上报的《围产儿数季报表》及汇总至省妇幼保健院的《出生缺陷登记卡》,本研究监测了2004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三季度海珠区各所医院住院分娩孕28-W产后7d的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监测广州市海珠区5年中围产儿48268例,围产儿死亡病例55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1.5‰,同产儿死亡中发生出生缺陷的22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6.64%,其中胎儿水肿综合征、唇腭裂、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和四肢畸形排在死亡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前5位。结论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强婚前生殖健康教育和医学检查,做好婚前保健,优生及孕产期保健,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余市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及产前诊断现状,提出干预措施和提高产前诊断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统计新余市2001~2011年出生缺陷情况,分析出生缺陷率、出生缺陷发生顺住与构成比及产前诊断情况.结果 72514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48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 66.33/万;随孕母年龄增加,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χ2=45.63,P<0.05),35岁以上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孕母文化程度越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机会越大(RR=4.59);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高于非出生缺陷围产儿(RR=16.21);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儿有151例(31.39%).结论 新余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偏高,产前诊断率偏低,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贺梅婷  党艳丽  勇强 《中国医药》2013,(11):1627-162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与病理妊娠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190例死亡围产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围产儿死亡的病理妊娠情况分类整理。结果病理妊娠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胎儿异常所引起的围产儿死亡占26.3%(50/190)、脐带异常占25.3%(49/19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21.0%(40/190)、胎盘异常占11.6%(21/190)。结论胎儿畸形、脐带异常、子痫前期、胎盘异常等病理妊娠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杜世华 《安徽医药》2014,(12):2324-2326
目的:通过探讨2008-2012年该院围生儿死亡数、病死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89例围生儿死亡资料,了解其特征。结果围生儿病死率7.79‰。本市户籍仅占全部围生儿死亡的7.87%,非本市户籍为92.13%,死胎比例最高,占总死亡数的52.81%,其次分别为新生儿死亡和死产。出生畸形居死亡因素中的首位,其次为脐带原因、早产、新生儿窒息、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结论提高非本市户口孕妇孕期保健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有助于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的情况,探讨引起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及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分娩的围产儿逐一筛查.结果 4年间监测4144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儿125例,出生缺陷的平均发生率3.02%,围产儿死亡率4.34%,出生缺陷儿死亡率72%,占围产儿死亡的50%,出生缺陷顺位前三位为腹水胎儿水肿、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第4季度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出生缺陷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加强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和优生咨询,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生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0年来围生儿死亡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阃围生儿死亡201例,围生儿死亡率14.23‰。围生儿死亡原因依次为胎儿畸形、缺氧、早产。结论 做好早期保健和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畸形和早产的防治,加强孕期胎儿监护.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统计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围生儿死亡病例,对报表分类汇总,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共166例,死亡率为27.08%0,死亡分类中死胎为126例,占75.90%。死亡原因分析中首位为出生缺陷,共69例,占41.57%,其中以胎儿水肿综合征为主;而脐带因素已升至围生儿死亡原因的第2位,共51例,占30.72%。结论提高孕期监护及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诊断和优生咨询,控制围生期出生缺陷的发生,多参数定期母胎监护,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2007-2010年奉贤区<5岁儿童的死亡情况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以2007-2010奉贤区各医疗机构上报的<5岁儿童死亡报告案例为基本资料,分析<5岁儿童死亡情况。结果 2007-2010年活产数为25931例,<5岁儿童死亡190例(7.33‰),其中婴儿死亡116例(61.1%),1~4岁儿童死亡74例(38.9%)。婴儿死亡率为4.47‰高于1~4岁儿童的2.86‰,本地户籍儿童死亡率为4.07‰低于外地户籍的9.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前5位死因为:溺水、意外窒息、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猝死。结论采用多种措施是降低<5岁儿童死亡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黄体酮有效治疗后对继续妊娠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170例早期流产患者分为2组,85例予以口服黄体酮胶丸(口服组),85例予以肌注黄体酮(肌注组),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孕酮水平和临床疗效;经有效治疗并继续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我院无早期流产症状的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围生儿妊娠结局.结果 口服组与肌注组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与肌注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91.8%(P〉0.05);在早产儿率、低体重儿率、Apgar低分儿率、新生儿畸形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良好,口服黄体酮胶丸与肌注黄体酮的疗效相当,黄体酮有效治疗后对继续妊娠的围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