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为历史名方,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因其疗效卓著而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后为<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得以存留.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胆汤一说源于<集验方>,一说源<备急千金要方>,临床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胆囊炎、偏头痛、呕吐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藏族验方"二十五味松石"处方组成,以适应藏医药发展需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维护<中国药典>的权威性.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藏药生产实践.结果:该验方存在组方不当,药材名称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结论:建议对药典所载该验方重新考证和修订.  相似文献   

4.
正温胆汤最早载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集验方》所载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共八味中药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癫痫等症。历代医家不拘泥胶固,灵活运用,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变化创制出诸多类方,应用于精神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大大拓展了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为首的苏颂,对医药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为:负责编写了与<嘉祜本草>相辅相行的本草著作--<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保存了北宋中叶全国性药物普查的丰硕成果;开创本草学以文献积累方式治学的先河;发展了中国古代生药学;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保存大量汉晋魏唐名方及民间验方.<本草图经>勘称中国"本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消渴肾病又称"肾消病""内消",古医籍中已有论述.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云:"……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 [1].  相似文献   

7.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后转载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后世方书所载及现在临床所用温胆汤多指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记载的温胆汤。1温胆汤方证本方不是治胆的方剂,命名温胆,是其具有舒发少阳、生发气机之意,使胆气得舒、肝气得调,并非温补也。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来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由生姜、半夏、桔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本方治证,用药同,惟枳实改用二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本方治证较详,并加茯苓、大枣,后世方书沿用此方。谓有燥湿化痰,清热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理和研究现有资料,考证了清代早期岭南地区两部较著名的灸法专著<采艾编>与<采艾编翼>的作者、版本及其内容的相关性.对历来不少学者认为<采艾编翼>为<采艾编>之姐妹篇,<采艾编翼>补<采艾编>之不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初步认为<采艾编>与<采艾编翼>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采艾编>作者叶广祚确有其人,而<采艾编翼>原作者佚名,辑校者所署名"叶茶山"者,系托名叶广祚茶山公刊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