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应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小血管的安全可靠性。方法对8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颈动脉一侧应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行端-端吻合,另一侧行间断端-端缝合吻合作对照,测定术后第1h、7、14及30d离体血管吻合口的平均最大抗张强度和平均最大破裂压。结果术后7d内吻合夹法的吻合口最大抗张强度高于针线吻合法(P<0.05),14d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d内两种吻合法吻合口的最大破裂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表明应用微型血管吻合夹吻合小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查选平  侯月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88-2389,I002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应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小血管的安全可靠性。方法:对8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颈动脉一侧应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行端-端吻合,另一侧行间断端-端缝合吻合作对照,测定术后第1h、7、14及30d离体血管吻合口的平均最大抗张强度和平均最大破裂压。结果:术后7d内吻合夹法的吻合口最大抗张强度高于针线吻合法(P<0.05),14d5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d内两种吻合法吻合口的最大破裂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表明应用微型血管吻合夹吻合小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一种新的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系统,该系统可使激光均匀地照射在血管或神经的圆周上以完成均匀、环形、同步吻合离断的血管或神经.方法利用光路转换装置使激光束呈线状光束照射在经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特殊反射弧面上,当血管或神经放在弧面上端某一特定位置时,入射光束和经弧面反射的光束均匀地照射在血管和神经的圆周上.手术分离家兔颈动脉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横断.左侧横断颈动脉行激光环形吻合,右侧行激光逐点吻合与手缝吻合对照.观察术后即刻通畅率达.2周后打开观察吻合组血管情况,研究环形吻合对血管组织的影响.结果CO2激光环形吻合系统对血管吻合即刻通畅率达100%,无血管瘤生成.神经吻合后功能恢复早于常规缝合.利用该系统吻合血管或神经比传统吻合方式省时省力,吻合均匀,组织恢复快.结论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方法方便可行,对血管、神经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穹  许硕贵 《中国临床康复》2014,(52):8487-8490
背景:目前国内外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吻合器均可以克服传统血管吻合方法操作复杂、吻合时间长和内膜损伤等严重缺陷。但其不可吸收的针环影响了吻合口处血管正常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功能,从而限制血管的生长,不适宜未成年患者。目的:分析新型可降解的吻合夹吻合血管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剪断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静脉,一侧应用新型可完全降解的吻合夹吻合,另一侧行针线吻合对照,测定术后当天,第7,14,30天时离体血管吻合口的平均破裂压。结果与结论:吻合夹组吻合时间短于针线吻合法(P 〈0.05),吻合夹组平均破裂压与针线吻合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生物力学表明新型可降解的吻合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远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19-3020
目的:介绍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9例消化道重建手术采用消化道前壁分层切开,开放式、传统方法完成消化道后壁双层内翻缝合及转角处内层内翻缝合,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层内翻缝合,再用传统方法完成转角处及前壁外层缝合,并包埋内层吻合口。结果:术中置入饲食管者,于24h后经饲食管注入10%氯化钾溶液60mL/d,48~72d后经饲食管注入流质饮食。食管胃吻合术后10d,经口进流质饮食。毕Ⅰ式、毕Ⅱ式、回肠端端吻合,术后3~4d经口进流质饮食。结肠端端吻合、结直肠吻合,术后5~6d经口进流质饮食。本组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论:外翻缝合进针操作完成消化道前壁内翻缝合操作简便,可减少消化道重建手术吻合口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种新的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系统,该系统可使激光均匀地照射在血管或神经的圆周上以完成均匀、环形、同步吻合离断的血管或神经。方法:利用光路转换装置使激光束呈线状光束照射在经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特殊反射弧面上,当血管或神经放在弧面上端某一特定位置时,入射光束和经弧面反射的光束均匀地照射在血管和神经的圆周上:手术分离家兔颈动脉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横断。左侧横断颈动脉行激光环形吻合,右侧行激光逐点吻合与手缝吻合对照。观察术后即刻通畅率达。2周后打开观察吻合组血管情况,研究环形吻合对血管组织的影响。结果:c0:激光环形吻合系统对血管吻合即刻通畅率达100%,无血管瘤生成。神经吻合后功能恢复早于常规缝合。利用该系统吻合血管或神经比传统吻合方式省时省力,吻合均匀,组织恢复快。结论:血管、神经激光环形吻合方法方便可行,对血管.神经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气管及支气管吻合材料的选用对吻合口愈合质量可产生不同影响。目的:以3种缝合材料建立兔气管重建模型,分析气管吻合口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与气管重塑的关系。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建立气管重建模型。结果与结论:①吻合口处气管抗拉强度:术后2周,3组气管在一定外力下于接近吻合口处断裂,缝线本身并未断裂;术后4,8周,吻合气管在远离吻合口部位破裂,均未从吻合口处断裂。②吻合口处气管顶破强度:术后2,4,8周,3组均在气管膜部破裂。③吻合口Ⅰ型胶原蛋白水平:术后2周涤纶线组低于较其他两组(P<0.05),术后4,8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不论使用何种缝线均不影响气管吻合口的稳定性,但不同缝线在不同时期引起的气管狭窄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气管及支气管吻合材料的选用对吻合口愈合质量可产生不同影响。目的:以3种缝合材料建立兔气管重建模型,分析气管吻合口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与气管重塑的关系。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丝线、涤纶线和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建立气管重建模型。结果与结论:①吻合口处气管抗拉强度:术后2周,3组气管在一定外力下于接近吻合口处断裂,缝线本身并未断裂;术后4,8周,吻合气管在远离吻合口部位破裂,均未从吻合口处断裂。②吻合口处气管顶破强度:术后2,4,8周,3组均在气管膜部破裂。③吻合口Ⅰ型胶原蛋白水平:术后2周涤纶线组低于较其他两组(P〈0.05),术后4,8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不论使用何种缝线均不影响气管吻合口的稳定性,但不同缝线在不同时期引起的气管狭窄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9.
奚燕  顾婷 《上海护理》2013,13(2):83-85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出血是指手术后24 h内胃肠减压引流液呈鲜红色,24 h内>500 mL。吻合口出血可能与术中止血操作不细致、不彻底致血管损伤;术中机械吻合或机械缝合故障;患者原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术前患者长期口服抗凝剂等因素有关。急性吻合口出  相似文献   

10.
背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管腔丢失等问题制约了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血管内膜增殖和凋亡在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干预方法尚在积极探索中.目的: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损伤组和治疗组.均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并取球囊损伤组大鼠的右侧颈总动脉(未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治疗组于球囊损伤前3 d始连续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d)灌胃,球囊损伤组给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术后7,14 d取颈总动脉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M 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采用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球囊损伤组比较,治疗组造模后14 d,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明显减少(P<0.05),管腔面积增加26%;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率降低,凋亡阳性细胞率增高(P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运动预处理对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假组(运动预处理与假手术组)和运模组(运动预处理与模型组),每组24只。每组按再灌注24 h、3 d后又分为2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造模前,运假组和运模组行跑台训练3周。模型组和运模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造模2 h后将线栓缓慢拔出至颈总动脉主干分叉处。假手术组和运假组大鼠造模方法同上,但线栓仅从颈总动脉插入约10 mm以后即拔出,不能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供应。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测定缺血侧脑组织VEGF和Neu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假手术组和运假组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与模型组比较,运模组在再灌注24 h、3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VEGF表达方面,再灌注24 h后,假手术组可见少量的VEGF表达,阳性细胞胞体小,突起细;与运模组阳性率(14.40%)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率(4.70%)、模型组阳性率(9.80%)、运假组阳性率(8.80%)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 d后,与运模组阳性率(23.80%)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率(5.40%)、模型组阳性率(12.40%)、运假组阳性率(14.20%)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Neu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再灌注24 h后,与运模组相比,模型组表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 d后,与运模组相比,模型组表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前给予运动预处理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通过增强VEGF与NeuN的蛋白表达,从而改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trength of laser-welded arteriovenous shunts established using St. Jude BioPolyMeric vascular grafts. The arterial anastomoses of the biological graft were laser welded with and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soluble collagen or fibrin sealant. In four dogs, 16 arteriovenous grafts were implanted between the femoral artery and vein or the carotid artery and jugular vein using a 6 cm long, 4 mm internal diameter prosthesis. The 16 arterial anastomoses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sutured control, laser welded (LW), LW with soluble collagen applied immediately before and during welding, and LW with fibrin sealant applied after welding. All arterial control and venous anastomoses were sutured using continuous 6-0 polypropylene suture. All LW anastomoses were initially divided into six 5 mm long segments using six evenly spaced 6-0 polypropylene stay sutures. Each segment was laser welded using 15 to 18 5-sec pulses of the 0.5 W (7.5 W/cm 2) argon laser energy delivered via a 300 mum fiber while cooling the tissue with slow-drip saline irrigation. Blood flow was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through each anastomosis for 1 h. The vessels were then controlled, and anastomotic bursting pressure was determined with infusion of heparinized blood. Results: An additional hemostatic suture was required in 3 LW anastomoses (2 LW, 1 LW with collagen). Mean bursting pressures (mm Hg) of the arterial anastomoses were as follows: sutured controls 165 +/- 159, LW 144 +/- 58, LW and collagen 93 +/- 47, LW and fibrin sealant 181 +/- 45.(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鼠具有成本低,种系内纯合性好,脑血管解剖特性与人类相似等特点,是目前脑缺血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目的:观察青老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的行为学变化,分析年龄对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将青、老年SD大鼠随机分为青、老年假手术组,青、老年模型组(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4组。结果与结论:老年假手术组体质量低于青年假手术组(P<0.05),但高于老年模型组(P<0.05),老年模型组体质量低于青年模型组(P<0.05)。术后第1,3,5,7天老年模型组改良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分高于青年模型组(P<0.05);与青年模型组及青、老年假手术组比较,术后第3,8,12周老年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过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表明在同等缺血打击下,老龄鼠脑缺血模型缺血损伤重、修复能力低,其神经功能恢复、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逊于青年大鼠,提示增龄因素是研究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评价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30只,麻醉后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随机分为3组。单纯缺血组10只,结扎颈总动脉;窒息组10只,结扎颈总动脉,术后恢复1h置于缺氧箱中,持续缺氧30min;对照组10只,分离颈总动脉后未予结扎。应用VTQ技术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12、24、48、72h各组大鼠的脑组织VTQ值。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单纯缺血组和窒息组大鼠的VTQ值逐渐增高。单纯缺血组VTQ值在术后72h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窒息组VTQ值在术后24h明显增高,从术前的(0.65±0.04)m/s上升至术后72h的(0.76±0.07)m/s。病理检查可见窒息组右侧大脑皮层、海马等区域神经细胞减少,尤以海马区域更为明显;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脑间质及血管周围水肿明显,室管膜区及脑室周围的脑实质内可见红细胞。结论随着缺氧缺血时间延长,大鼠脑损伤加重,其脑组织的VTQ值逐渐增高。VTQ技术可用于评价新生大鼠HIBD程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寻找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在缺血性脑病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析模型制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对传统ZeaLonga模型制作方法进行改进,选用鱼线作为栓线,结扎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近心端,不剪断颈外动脉,不结扎翼腭动脉,栓线通过颈总动脉进入大脑中动脉造成缺血,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与结论:建模型时间均在20min内完成,建模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红四氮唑染色示脑梗死区苍白,病理学检查有典型的病理表现,模型成功率为75%,在制作过程中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不完全等问题。结果表明,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成功率高,缺血效果明确,时间短,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几丁糖在预防术后组织粘连方面疗效确切,但在断指再植术后能否应用,其对血管吻合口的愈合是否有影响,国内外文献较少提及。目的:观察医用几丁糖对成年大鼠股动脉吻合口通畅率的影响。方法:离断SD大鼠双侧股动脉,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显微镜下吻合双侧股动脉,所有吻合动脉即时通畅率达100%,且为同一人操作,吻合后,实验组吻合口周围均匀涂布医用几丁糖1滴,对照组不涂。分别观察术后7,14,21,28d大鼠吻合口的通畅情况,吻合口口径、吻合口周围有无感染、周围粘连情况及病理切片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覆盖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前、术后吻合口管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吻合口周围均无明显感染,实验组吻合口周围粘连较对照组轻,吻合口总体通畅率实验组为96%,对照组为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各个时间段实验组、对照组内皮细胞覆盖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医用几丁糖的放置不影响大鼠股动脉吻合口的总体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炎症、肿瘤及缺血缺氧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大鼠早期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8)暴露左侧颈动脉分叉和双侧肾动脉,不进行结扎,于当天处死;15 d组(n=10)与30 d组(n=10)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支建立动脉瘤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5,30 d处死,取双侧大脑前动脉和嗅动脉分叉处,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同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和15 d组均未见有动脉瘤,30 d组10只大鼠中发现在右侧大脑前嗅动脉分叉处1个囊性动脉瘤和5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假手术组和15 d组脑动脉标本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30 d组脑动脉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率为80%,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瘤形成过程。假手术组和15 d组脑动脉标本转化生长因子α表达较30 d组明显,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α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受损或分泌减少,可能与动脉瘤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激光小血管吻合(LAMA)较之传统缝合吻合术具有快速、损伤小、利于较深手术野下操作等优点。用于LAMA的激光主要有CO2、Ar+和Nd:YAG三种。本实验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LAMA后0~153天中对大鼠血清锌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了这三种激光对1mm以下小动脉LAMA的结果。吻合颈总动脉互139条,CO2、Ar+和Nd:YAGLAMA组远期通畅率分别为95.9%、97.7%和73.9%(P<O.005)。血清锌以Nd:YAG组降低显著(P<O.05)。对血锌与LAMA后组织损伤愈合过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CO2LAMA较Nd:YAGLAMA为优.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显示大鼠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高。并发现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仅动员了骨髓干细胞,而且加速损伤血管段的再内皮化,抑制了新生内膜增生。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损伤动脉的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材料:实验于2005-12/2006-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8~12周龄SPF级,体质量200~250g,购于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购于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F动脉取栓导管购于Edwards Lifesciences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CD45单克隆抗体购于联科生物有限公司。方法:用Excel软件随机将大鼠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1次/d,共8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8d。治疗5d后,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颈外动脉做一切口,将2F动脉取栓导管插入至左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200μL空气使球囊扩张,然后回拉球囊至肩胛舌骨肌处,回抽空气后重新送回导管,反复3次后拔出导管,结扎颈外动脉。①治疗前和治疗5d后,所有大鼠均取1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和CD34 细胞计数。②球囊损伤后14和28d,每组分别麻醉后处死大鼠10只,取左颈总动脉。每组各5只用于暴露动脉内膜腔,应用图形分析软件计算再内皮化面积,再内皮化面积=未被伊文氏蓝着色区域/损伤总面积;每组另有5只,取左颈总动脉,取血管横切面,经HE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内膜与中膜比(I/M),评估新生内膜增生程度。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推测损伤后内皮修复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 细胞表达。②球囊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程度。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新生内膜与中膜比)。④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检测结果。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 细胞表达:治疗5d后,治疗组大鼠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27.60±2.45)×109L-1,(10.11±1.81)×109L-1,P<0.01],CD34 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38.31×107L-1,3.14×107L-1,P<0.01)。②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球囊损伤后14和28d,治疗组再内皮化面积分别为(68.3±8.3)%,(97.6±4.1)%,高于对照组[(33.8±6.3)%,(76.1±5.2)%,P<0.01]。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球囊损伤后14,28d,治疗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分别为0.39±0.11,0.45±0.09,均低于对照组(0.87±0.15,1.26±0.16,P<0.01),治疗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程度被显著抑制。④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检测:球囊损伤后28d,治疗组血管内膜被接近于连续完整的CD31 与vWF 细胞覆盖,对照组血管内膜仅见零星、分散的CD31 与vWF 细胞。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大鼠血管损伤后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及血管内膜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辛伐他汀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发挥抗血管狭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血管损伤后狭窄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p21r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颈总动脉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辛伐他汀组,后2组分别于术前3d灌胃辛伐他汀5,10mg/(kg?d)直至术后14d。结果与结论: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血管中膜血管平滑肌增殖显著,排列紊乱,管腔严重狭窄;应用辛伐他汀后血管内膜相对光滑,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趋于规整,管腔狭窄程度有不同程度减轻。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颈总动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p21ras表达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辛伐他汀干预后两种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应用高剂量辛伐他汀干预后两种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表明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p21ras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损伤后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