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情、五志、五神(神、魂、魄、意、志)是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七情、五志、五神概念和涵义的阐述分析,以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禄颖  吴莹  鲁艺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3,33(8):858-860
对于七情学说的认识,萌芽于春秋战国,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此基础上,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对“七情”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强调七情致病的广泛性,重视气机及虚实在七情致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疾病的情志调养.因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七情学说的特点,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一个突破性贡献,成为七情学说成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李清波 《陕西中医》2003,24(10):958-959
在临床上 ,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运用中医药方法改善症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糖尿病的病理分析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 ,气满发逆 ,肥贵人 ,则膏梁之疾也”;《灵枢·五变》说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认为消渴的发生多由过食肥甘 ,五志过极 ,房事不节 ,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所致。从临床来看 ,糖尿病的病理变化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1 阴虚内热为其主要病机 糖尿病的突出症状是“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 ,这主要与热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今医鉴》七情五郁的心理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医鉴》中以情志活动与疾病相关为中心思想,有关七情五郁的心理学思想有四方面。七情九气,诸气为纲,在情志疾病中男性、女性具有不同发病特点。健忘心脾虚,不寐心胆怯,从藏象学说出发做三方面的分析。五郁专章论,发挥越鞠丸,《古今医鉴.郁证》专篇着重讨论五郁,该篇引用《丹溪心法》越鞠丸加减变通为“加味越鞠丸、越鞠保和丸”。“梅核气”论气,“胁痛”治肝郁,肝气郁滞为胁痛发病原因之一。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人的七情等心理因素对机体、疾病、健康的影响,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提示。  相似文献   

5.
妙趣横生的中医心理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形神论、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曾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并认为任何治疗都应从“治  相似文献   

6.
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一、病因及症状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瘴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DM)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见仁见智,提出如“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中尤以“脾虚致消”说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试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角度探讨脾胃与糖尿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精神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五神之“志意”要素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精神情志,并对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具有重要作用.志意具有协调精神心理活动,统摄调配七情,适应外界活动等作用.志意的病因主要与七情有关.当今社会,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模式逐渐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化,挖掘、整理反映精神心理活动的志意要素,诠释和分析“志意”要素的内涵、生理作用、病因及病理变化,探寻其辨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将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 10年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 0 .6 0 9%上升到 2 .3% ,且以Ⅱ型糖尿病居多 ,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中医界应用传统的整体观念 ,有效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收到很好疗效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消渴又名“消瘅” ,《灵枢·五变篇》言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素问·阴阳别论》又云 :“二阳结谓之消”。即所谓胃肠有结热 ,热结伤津导致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后世医家认为消渴涉及胃、脾、肝、肾多个脏腑。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七情学说”,始于《内经》时代,是当时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中医病因学说中内伤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对七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异议,尤其对“思”的确认更为集中。探究“思”的实质,对于发展完善中医的情志致病学说,使其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试谈从肝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平  刘晓彤 《陕西中医》2001,22(9):574-57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根据症状的主次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阴虚燥热为病理基础 ,历代医学家多从肺、胃、肾着手治疗。清代医学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中说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明确指出肝在消渴中的发病地位。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 ,为厥阴之脏 ,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情志刺激首必犯肝 ,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主要病因 ,历代中医医籍也有所论述 ,如《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  相似文献   

12.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孙凤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医院王秀芳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形神论、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曾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  相似文献   

13.
七情致病及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春祥 《养生月刊》2006,27(2):110-11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七情活动变化,能反映和概括人的主要心理活动。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如若人们没有七情表现,或缺乏其中的几种情感,或七情太过,都会导致情志剧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七情怎样致病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内经》很早就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里明确指出了喜怒忧思之情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  相似文献   

14.
邓德容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42-14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亦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总的来说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形神一体论、心主神明论、五神脏理论、七情学说等,本文对《黄帝内经》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加以概况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理治疗理法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纯  陈利国 《陕西中医》2004,25(8):728-730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天人关系、形神论、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 。”(《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1] 。” (《素问·汤液醪醴  相似文献   

16.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17.
浅谈糖尿病与肝的密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中医学属消渴病范畴[1],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此后,虽历代医家也有关于肝与消渴方面的论述,然仍以“三消辨证”研究较多,基本以…  相似文献   

18.
《内经》提出“五神脏”与“五志论”的具体内容,说明情志学说对患者康复及护理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情志致病,亦能治病”“调畅气机,情药并施”的中医康复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有七情五志之说,《叶选医衡》言"世之所谓七情者,即《内经》之五志也",所谓七情即五志加上惊与思,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即所谓情志。由情志刺激引起,出现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继而出现一系列病症,伴或不伴神志异常的一类疾病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其中情志病实证、久病虚实夹杂及重症情志病患者临床常可见气血津液浊毒化表现,浊毒化是此类情志病重要病因病机。化浊解毒治疗可从理气化浊解毒、清热化浊解毒、通腑泻浊解毒、祛痰化浊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化浊解毒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