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起搏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主要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包括生理性起搏、双房起搏、右心房多部位起搏、心房特殊位点起搏、起搏预防程序、心腔内电复律等。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搏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机制为缩短房内传导时间 ,消除房间传导阻滞 ,逆转异常的心房不应期 ,降低心房节律周期的变异性等 ,故可采用起搏心房的特定部位 ,选择适宜的起搏方式、起搏程序以及置入心房除颤器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3.
心房起搏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起搏器新功能如自动频率夺获心房起搏方式 ,频率平稳功能 ,频率适应性功能的出现 ,以及双心房同步或心房多部位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明显提高了心房起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使心房起搏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一、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心房起搏方式  按照心房起搏部位 ,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心房起搏可分为两种 1单部位心房起搏 [1] :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嵴、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右心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部位 ,仅需被动固定方式的心房导线电极则可。而高位右房或…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5.
多部位起搏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  心房起搏能通过多种机制预防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如在慢快综合征患者预防房颤的发作是通过抑制房性早搏和降低心房肌复极化的离散度。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是基于心房内有功能和/或结构上的传导阻滞区,后者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在阻滞区的两侧同时起搏心房可消除这种折返机制[1](图1)。房内阻滞区是在Koch三角的后边和/或左、右心房之间,而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常起源于界嵴(cirstaterminal)。因此同步起搏右心耳和低位右心房(双部位起搏,dual-sitepacing)是基于阻滞区在Koch三角的后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起搏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管理程序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起搏模式(DDDR)组、预防/抗心动过速起搏(DDDRP)组、管理心室起搏(MVP)组和兼有DDDRP和MVP组程序的DDDRP+MVP组.DDDRP、MVP和DDD...  相似文献   

7.
文献报道双房起搏可以防止房颤复发,且心房起搏较心室起搏更能减少房颤发作频率。为进一步比较药物难治性房颤病人双房起搏、右房起搏和不起搏的疗效,该文进行了下列随机单盲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预防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28例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或9000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2周内为稳定期,主要调整、优化感知和起搏参数;稳定期后1月为监测期,打开起搏器的房颤监测功能,观察房颤发生情况;其后根据监测阶段记录到的房颤可能的发生机制,启动相应的房颤预防性起搏算式。结果15例患者启动房早抑制;18例启动房早后反应;22例启动起搏调控;2例启动动运后频率控制;1例启动频率修整;2例启动房颤后反应。房颤预防阶段期与监测期相比,房颤负荷(11.4±6.8 vs 14.2±8.3)、阵发房颤数(112.1±87.6 vs130.6±98.5)均降低(P<0.5)。结论特殊心房起搏算式能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发作次数,但要有效控制房颤,仍然需要配合药物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有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国内从1998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病例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随访的时间都较短。本文报道了自1998年10月到2000年11月间在我院13例植入了双心房同步起搏器患者随访至今的结果,对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及冠状静脉窦起搏左心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伴阵发性房颤,并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8例,分别植入具有动态心房起搏功能的起搏器,PacessetterTrilogy23643例,VitatronSelectionTM900E5例;随访6个月,前3个月不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后3个月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根据起搏器记录到的模式转换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判断其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结果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前后,患者房颤发作的次数分别为2437±956次/月和472±135次/月(P<0.05);模式转换持续时间分别为173±105小时/月和48±25小时/月(P<0.05);房颤负荷分别为33±8%和10±7%(P<0.05)。结论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是阵发性房颤预防治疗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AMS)的DDD起搏器进行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要求。方法:对2例例患者植Medtronic THERA DR7964iDDD起搏器,进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和Holter复查了解近期及远期起搏各参数变化、起搏与自身心律的关系及对房性心律失常影响。结果:2例阵发房颤、房扑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双房-右室近期及远期起搏阈值测定良好,起搏器AMS发挥正常,但起搏程控检测冠状窦电极参数受限并且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详情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结论:双房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MS的DDD起搏器适用于具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双房心脏起搏患者,为了更好地观察冠状窦电极的稳定性及更确工判断该起搏术对快速房心律失常的疗效,有待使用新型的转换器,并进一步探讨起搏器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已成为起搏器治疗的新的适应证之一。与单心室永久性起搏相比 ,生理性起搏能明显的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Bachmann束、房间隔、冠状静脉窦、多部位或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优于传统右心耳起搏。具有抗心房颤动功能的起搏器可以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生理性起搏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已基本阐明 ,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前常出现频发的房性早搏(房早),有时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这些房早遇到患者本来存在的发生房颤的基质时,则可触发房颤。应用频率较高的心房起搏进行超速抑制可控制这些房早,达到预防房颤的目的。为达到超速抑制房早的目的,心房起搏频率常程控为80~90次/min,这种起搏频率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频率较快,能引起患者心悸不适的感觉,尤其在睡眠和休息时。二是房早的频率可能比之更高,这种起搏频率不能达到充分的超速抑制。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近期出现一种起搏器新的图1 动态心房超速抑制起搏(DAO)方式A、B、C、D…  相似文献   

16.
第18届北美起搏电生理研讨会(NASPE)于1997年5月7~10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全世界起搏电生理工作者汇聚~堂,就电生理学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尤其对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及起搏方法的新进展颇感兴趣。1心房颤动与扑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次会议共收到了100余篇有关房颤的论文,许多研究者报道了各自在房颤发生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房颤的发生机理,仍有许多争议。折返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多折返子波理论一度得到公认。然而,本次会议中所报道的一些实验…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方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心脏起搏方式和起搏频率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心脏起搏治疗房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类型分类,研究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房颤患者双室起搏的情况,探讨房颤类型以及双室起搏比例(BIVP%)的不充分是否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病人的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低位房间隔起搏导线定位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48例,以X线及心电图特征定位,主动固定心房电极于低位房间隔,观察起搏后P波时限的变化及房颤的发作频率。结果:所有患者经房间隔起搏后,P波时限均显著缩短,118.00±24.00ms比93.00±16.0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有心房内传导延缓者,起搏后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而心房内传导正常者,房颤发作无明显减少。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能明显缩短左、右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对伴房间传导阻滞者,房间隔起搏能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