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是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于这种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的分析评价 ,常用Downs,Steiner,Tweed等X线头影测量方法 ,它们均有各自的特点。但Mcnamara分析法可提供一个包括牙与牙、牙与颌骨、颌骨间、颌骨与颅骨之间关系的以线距为主的分析方法 ,较为直观。本文应用该法对 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病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  对象选择 从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Ⅰ分类且都采用拔4| 44 | 4减数Begg法治疗的患者 8例 ,年龄 12~ 2 0岁 ,平均 14岁。男性 2例 ,女性 6…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 对 8例平均年龄为 12 .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 ,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 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比较显示 ,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 ,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 ,侧貌明显改善 ,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磨牙牙合关系Ⅰ类。结论 在一定的适应证下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对8例平均年龄为12.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病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比较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Ⅰ类.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下,安氏Ⅱ类Ⅱ分类错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方法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集国内外所有已发表的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的中英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 2000-01-01至 2018-03-30,对文献语言没有限制。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之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步检索后得到955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上颌前、中、后段宽度均小于安氏Ⅰ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前、中、后段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牙弓宽度小于安氏Ⅰ类,而下颌牙弓宽度与安氏Ⅰ类相比无差异。因此,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上颌扩弓治疗,注意上下颌牙列弓形的匹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 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 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戴用改良式肌激动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名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良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ANB角均达到正常范围,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和尖牙达中性关系;患者戴用肌激动器的时间为平均每天10 h;总疗程平均为(5.3±1.4)个月。结论  改良式肌激动器能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9.
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遗传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的亲子间相似性 ,初步探讨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遗传特征 ,并分析其对临床矫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t检验 ,比较 6 1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与 10 0例正常牙合人的颅面结构 ,找出特征性指标 ,分析特征性指标与非特征性指标亲子间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 ① 10 4个测量项目中有 43项的正常牙合与错牙合间有显著性差异 ,且在颅面部不同部位中 ,这些指标的比例不同 ,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占 5 0 %以上的部位主要为下颌骨 (5 3% ) ,牙槽部 (5 7% )及上下颌间关系 (10 0 % ) ;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 ,筛选出 12个判别函数 ,回代后错判率为 8.5 4% ;③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其亲子间相似性较非特征性指标强。结论 ①本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主要由下颌骨、牙槽部及上下颌间关系的畸形造成 ;②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几种不协调的颅面结构随机组装而成 ,而很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的 ;③上颌牙齿 (包括切牙和磨牙 )是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戴用改良式肌激动器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名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 合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良式肌激动器进行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ANB角均达到正常范围,前牙覆牙 合、覆盖正常,磨牙和尖牙达中性关系;患者戴用肌激动器的时间为平均每天10 h;总疗程平均为(5.3±1.4)个月.结论 改良式肌激动器能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成都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鼻唇角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引起鼻唇角变化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与疗效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例成都地区ANB角大于5°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为样本,测量软硬组织指标共计22项.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耠畸形患者鼻唇角的测量均值为96.401°±11.265°,与鼻唇角形态相关性强的因素是鼻突度、鼻底平面角、上唇倾角、上唇突角和上唇厚度(P<0.05).结论 影响成都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鼻唇角形态的主要因素集中在鼻部及上唇软组织,而与上中切牙位置、上下颌骨硬组织形态相关性小.上唇软组织在面部软组织侧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协调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14.
熊莉  陈晓峰  段义峰 《口腔医学》2012,32(11):690-692
目的 分析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1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Ⅰ期Twin-block功能矫治和Ⅱ期固定矫治,并行 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经Ⅰ期和Ⅱ期矫治后,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分析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覆盖减小。结论 对于生长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采用双期矫治有明显效果,对于牙型和面型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盛海静 《口腔医学》2012,32(6):357-358
目的评价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0~14岁,均为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X线头影测量显示主要为下颌后缩及轻微的上颌前突,ANB>5°,左手腕片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所有病例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平均疗程7~8个月,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SNB增大;ANB减小明显,Go-Co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表明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生长。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可取得明显的骨骼改变,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 -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牙弓狭窄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可能性。方法:对8例平均年龄为12.3岁7/7未萌出的牙弓狭窄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病例,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扩弓与推上磨牙向后相结合的方法的不拔牙矫治。结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比较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的突度与轴倾度明显改善,上下颌骨关系相对协调,侧貌 明显改善,前牙覆He正常正常,磨牙He关系Ⅰ类。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的不拔牙矫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探讨其矫治原理、方法、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对14例安氏Ⅱ类2分类恒牙列错牙合,均用多曲方丝弓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MEAW技术能快速有效的改正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建立前牙的正常覆牙合覆盖和磨牙中性关系,明显改善病人面型。SNA角平均增大1.6度、SNB角平均增大3度,ANB角平均减小1.4度。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改善牙齿三维方向的位置,可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 2 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