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国新  杜丰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1045-1046
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大约400万因胸痛到急诊室就诊的患者被收入院,且有部分送到重危病人监护室;其中150万人是急性心肌梗死,然而3% ̄10%因胸痛或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被不恰当地放回家。对心肌梗死(M T)的误诊是危险的,不仅是诊断,对M T的早期认识和治疗都是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在门、急诊工作中以胸痛为主诉就诊的病人十分常见,因此快速评价胸痛对判别威胁生命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1危险因素对可能缺血性心脏病的预测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学术大会报道:Interheart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容易测定,完全可防…  相似文献   

2.
刘靖 《英国医学杂志》2003,6(3):136-137
因为胸痛而就诊的病人对英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来说是个重要的负担。在英国,每年大约有500000病人因胸痛就诊于急诊科,在全部住院病因中,急性胸痛约占20%~30%。通常情况下,多数急诊科临床医师依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来判断哪  相似文献   

3.
胸痛中心和急性胸痛病人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急性胸痛的观念更新和技术改进,对急性胸痛病人的评价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存在某些争议。在美国,以急性胸痛到急诊室就诊并收入院的病人逐年增加。急诊室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死亡率约为25%,至少是住院病人的两倍。由于这类病人误诊而引起诉讼的病例在急诊室占很大比重。与此同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低危险性的住院胸痛病人,由于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使平均住院费高达2000~5000美元,增加了医疗开支。因此,有必要提高急性胸痛病人的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缺血性胸痛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2004年01月~2006年12月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37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对AMI的治疗,研究表明自胸痛发作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越早接受溶栓治疗对患者越有利,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有早期心电图变化患者诊断AMI较简单,但是至少40%的AMI患者人院时没有诊断出心电图变化,且约60%-70%的因为胸痛入院的病人由于心电图没有变化和生物学检测为阴性使这部分疑似AMI患者被排除。  相似文献   

6.
史旭波 《中国医药导刊》2002,4(4):243-246,250
美国每年有200多万的胸痛患者因疑有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但最后70%以上的患者被排除有急性心肌缺血。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的识别和处理,增加诊治的准确性,仍是日常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近年国内外一些医疗机构已建立了专门的胸痛中心,应用无创检查手段,对该类患者经济有效地进行危险分层,以识别出可以安全出院的患者,这对减少误诊和漏诊及总体上降低医疗费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急诊胸痛中心应用运动ECG试验的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1.历史回顾 为尽可能减少胸痛患者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漏诊率,常规做法是把可疑患者均收住院,其结果是入院病  相似文献   

7.
结合患者病史并联合应用对心脏坏死的生理检测、ECG 检查以及生化标记可使临床医生迅速确诊或排除约25%的因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胸部指征而被送至急诊室救治患者的心肌梗死。但令人遗憾的是,约75%的胸痛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因胸痛就诊的患者人数也逐年递增。胸痛的临床表现不一,可包含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夹层动脉瘤破裂、气胸等致命性疾病的重要症状。及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规范化的处理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随着我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对胸痛的诊疗日趋规范,但胸痛的诊疗水平不一,救治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通过实施品管圈方法对急性胸痛病人就诊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胸痛病人就诊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改进。结果:经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进,我院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从改善前203分钟下降到改善后9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该方法让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0.
陈丽芳 《九江医学》2002,17(1):54-54
心肌梗死(AMI)常发生于冠心病基础之上,其诱因有:疼痛、劳累、饱食、排便用力等,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心电图反映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心肌梗死病人往往因胸痛明显而影响情绪,产生恐惧心理,对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不处,我们对35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细致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检查,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疗依据,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作为机械性再灌注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并逐渐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在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胸痛病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加。本文对因持续胸痛30分钟及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就诊方式(是否通过120急诊救护车接回或自行至急诊科就诊)评估哪些急性胸痛患者更倾向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院前急性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评估相应指标。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548人次因胸痛至急诊就诊,占同一时期急诊就诊患者的5%。53例次为反复多次就诊患者,只有485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8.6±2.4)岁(SD 15.7),女性患者占44.5%,只有121例(27.3%)由急救车送入。45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由急救车送入15例,自行就诊30例,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2.4%比8.2%,OR(95%CI)=1.6(0.8~3.0),P=0.172],最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由120接回的患者仅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3.3%(15/4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对于以上两者方式就诊的急诊胸痛患者应给予同等的关注及急诊处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十分凶险的病症。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胸痛伴随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而就医。然而,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心肌梗死都有此典型易于辨别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从起病、甚至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痛发生,而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此被称为不典型心肌梗死。由于表现隐匿而且不典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发布会2003年1月23日在北京发布,它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和心内科联合组成,设在急诊科内。据悉,急诊室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死亡率约为25%。建立胸痛中心对提高监护的质量和有效性非常重要,对没有持续性胸痛及严重合并症、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  相似文献   

15.
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较多。内脏疾病引起胸痛往往有重要临床意义[1],胸部肌肉、神经、软骨等的炎症,外伤也是引起胸痛的主要病因。要注意的是腹腔脏器(如肝、胆)罹病也可引起脚痛。胸痛剧烈程度不一定和病情轻重相一致,剧烈胸痛可能危及生命,一般性胸病也可危及生命(如老年人心肌梗死胸痛不剧烈或缺如)。在诊疗中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以防误诊或遗、漏诊。1资料120例胸痛病人病因分析见表1。2讨论表1中可以看出,年龄大,尤以60岁以上的患者.剧烈胞癌者以冠心病多见,占胸痛的27.5%,其他如带状瘤疹占2.5%,气胸1.7%、…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每年超过500万人由于急性胸痛而就诊,在我国,近年来此类病人在急诊室中亦占较大比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将导致死亡率上升近2倍[1],因此,在临床上必须及时、准确、有效地确定胸痛病人是否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尽管只有少数ACS患者的ECG及心肌酶均正常,但这部分患者必须通过耗时费钱的"排除心肌梗死"的诊断计划明确诊断,它包括心肌血清标记物、反复ECG检查,如果血清标记物没有心肌受损迹象,则需心肌功能检查如运动负荷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肌灌注等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已进入“再灌注时代”。及时开通导致梗死的“罪犯”血管,挽救频临死亡的心肌.对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就越多,挽救的生命就越多,但要想获得好的预后,患者首先要意识到胸痛的重要性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其次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能尽快作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并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有溶栓禁忌证者除外)。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7岁。因突然意识缺失5min为主诉于2002年6月10日来院就诊。患者在散步活动时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家人发现5min后神志转清,但患者小便失禁,无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在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2h后来我院就诊。门诊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既往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5岁,因“持续性胸痛6h”就诊。平素无明显胸闷、胸痛。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否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否认吸烟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家族史。急查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王建旗 《中级医刊》2014,(11):10-12
20世纪80~90年代,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干预进入全新时代,开通“罪犯”或“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肌梗死或最大限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非ST段抬高ACS已占冠心监护病房( CCU )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这就需要及时对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高效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患者走向和干预策略。在此背景下1981年胸痛中心( CPC)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1]。早期CPC是专门对急性胸痛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并在短期内做出正确处理的医疗机构,一般建立在急诊室或与急诊室有关的地方。它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包括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和CCU)、心外科、消化科、呼吸科、胸外科、手术室及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21世纪初,在胡大一教授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多家医院逐渐开始CPC与绿色通道模式探讨,成为卓有成效的ACS救治单元。随着对急性胸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CPC和绿色通道模式,不仅有利于ACS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而且对于肺栓塞( PE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食管疾病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疾病的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PC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讨进行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