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的ANAE、C3b等指标变化。说明不同证型间细胞免疫功能的内在联系。方法 RBC-C3b受体花环率、T淋巴细胞点状阳性率计数,采取慢性乙肝患者血液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分析不同证型的免疫功能。结果 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组C3b较正常组为低,而肝郁脾虚组无明显变化(P>0.05)。肝肾阻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组ANAE较正常人为低(P<0.01),而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组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对80例患者的ANAE、C3b测试数据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X1=4.385 0.108X2,单相关系数r=0.402,说明ANAE与C3b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且不同证型间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将105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湿热气滞、肝脾两虚、肝肾阴虚和肝脾血瘀四个证型,探讨其与生化、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湿热气滞证的 HBsAg 平均滴度最高,绝大多数患者 SGPT 升高,IgG 显著增高;肝脾两虚证的 HBsAg 平均滴度最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均不明显;肝肾阴成证和肝脾血瘀证除共同表现为γ-球蛋白、IgG 显著升高,补体 C_3显著降低,Ea-RFC 明显低下,Es-RFC 明显增高外,肝脾血瘀证的绝大多数患者并可见到 ZnTT 增高。各证型在生化、免疫指标上的上述改变特点可以作为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5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中医辨证分型组(7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等。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9.72%vs 20.54%];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治疗后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了解机体在不同阶段的免疫状况,及其与炎症活动和病毒复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对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肝硬化静止型和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活跃组和不活跃组及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分别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淋巴细胞计数肝硬化组较慢性活动型肝炎组明显下降(P<0.05),CD4+/CD8+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肝硬化活动型组CD4+/CD8+明显高于静止型组(P<0.01);HBV-DNA活跃组CD4+/CD8+明显低于非活跃组(P<0.05)。气虚血瘀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长期慢性HB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失调,其炎症活动程度可能与CD4+/CD8+比值升高有关,而病毒的活跃复制与该比值下降密切相关,气虚血瘀型可见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0例慢性肾衰患者(CRF)和31例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CRF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R)明显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显著升高,进一步观察其在中医辨证各证型中亦具有其特点。此说明CRF患者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并且其在中医证型演变中有其规律性可循,提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半年以上,并有肝炎临床表现者。组织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占全球感染总人数的1/3。笔者将以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乙肝病原学的检测结果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对3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指定专人辨证分型,按常规检测肝病的ALT,TTT,TBIL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ALT,TBIL值明显增高,与其他四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eAg阳性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瘀血阻络型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HBcAb,HBV-DNA阳性率各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验有明显的相关性。ALT,TBIL,HBeAg,HBeAb等临床检测项目可作为CHB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病系临床常见病,其基本病因是:高血压病、血管壁的损伤、心脏疾病、血液本身的疾病。近数10a来对于上述4个方面研究较多,至于中风病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鉴此我们应用中西结合方法,对近年来152例中风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探讨二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检测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共随机调查住院患者152例,其中脑出血67例,脑梗塞85例;男104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8岁,范围45~79岁。1.2 诊断、辨证标准:中风病西医诊断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要点[1],中医辨证按1986年中华…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上常见传染病,此类病人病情迁延不愈,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危害极大。慢性乙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黄疽”、“胁痛”、“肝瘟”、“积聚”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疗效,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外,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舌下脉络曲张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下脉络的观察,据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间舌下脉络曲张程度各有差异,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型舌下脉络迂曲扩张程度均低于瘀血阻络型(经统计学处理,均P<0.01)。说明舌下脉络迂曲扩张可作为血瘀证辨证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乙肝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 ,初步探讨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 ,本次调查资料经数据完整性、诊断规范化、辨证标准化初步筛选。 2 82例乙型慢肝患者 ,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 >肝胆湿热 >瘀血阻络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为其常见证型 ,占所调查对象的 84 75 % ;肝郁脾虚证患者以HBsAg(+)、HBeAb(+)为主 ,病毒处于低复制阶段 (R1=0 938,P <0 0 1) ;而肝胆湿热证多见两种表型(R2 =0 799,P <0 0 1) ,即HBsAg(+)、HBeAg(+)、HBcAb(+)、HBV DNA(+)或HBsAg(+)、HBcAb(+)、HBV DNA(+) ,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肝胆湿热证与病毒高复制状态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展,从中医古方的辨病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提取物及新剂型结合西药及中西医结合的序贯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以及降低HBV变异率和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安全性、减轻毒副作用、缩短疗程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不过,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临床研究仍有不足,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特点.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办法选取病例,以转氨酶水平、体液免疫、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在转氨酶、体液免疫水平上于第3、4周有差异,对住院时间有影响.结论清热利湿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意义,尤其能够降低体液免疫反应,对肝炎的活动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论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暴露组84例于广安门医院肝病门诊接受中医辨证治疗;非暴露组40例于佑安医院接受LAM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阴转率的变化。结果:在DNA阴转率方面,中药暴露组在治疗过程中与LAM非暴露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中药暴露组的DNA阴转率为81.3%与LAM非暴露组的20.0%比较差异显著(P=0.025)。在治疗过程中,中药暴露组患者出现4例HBsAg阴转(其中1例出现血清学转换),而LAM非暴露组无HBsAg阴转的病例出现。结论:中药可促进HBV-DNA阴转,停药后能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包括WHO,APASL,AASLD及我国学术组织均颁布了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最新的防治指南,结合更新的临床证据对慢性乙型肝炎规范化治疗给予指导。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资源的独特优势,在本次指南的更新中,包括我国指南在内,各指南均未对中医药疗法(包括其他辅助或替代疗法)的作用进行明确评价。文章通过对各指南在防治目标、治疗终点、目标人群、停药时机等方面的意见进行比较,并分别结合中医药治疗自身优势进行分析,对该病的治疗中如何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值的客观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研究舌质、舌苔R、G、B值在不同证候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乙型慢重肝舌质、舌苔R、G、B各组证候的值均低于慢乙肝组;舌质R值肝胆热毒炽盛组最大,且两者均与湿毒壅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质G、B值的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舌苔R、G、B值变化趋势为:肝胆热毒炽盛组<热毒阳虚夹杂组<湿毒壅盛组。[结论]舌质、舌苔R、G、B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区分乙型慢重肝与慢乙肝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近年来中医药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临床、实验类研究文献,从中医药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HBeAg阴性、CHB肝纤维化、CHB肝硬化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4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以3:1的比例依次纳入观察对象,最后纳入评价者136例,其中治疗组102例给予疏肝扶正合剂,同时联用北京远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远策素(干扰素IFN-α2b)5MU,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用远策素(干扰素IFN-α2b)治疗,用法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症状、体征、肝功能、HBV-DNA、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治疗6个月后)基本有效率分别为62.75%及41.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LT、AST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