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每天在来院就诊的患者和体检人群中,均有较高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阳性率,乙肝两对半[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5)、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院604例乙肝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5种常见模式的HBV-DNA含量及HBV阳性率。结果:1组(HBsAg,HBeAg,抗-HBc)HBV阳性率为92.12%,HBV-DNA含量为7.76±1.021gCopies/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联合检测有助于乙肝病毒感染诊断,对提高临床疗效、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做好高校新生乙肝预防控制工作,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1955名某高校入校新生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检测。结果入校新生HBsAg阳性率为9.46%,男生感染率(10.58%)高于女生感染率(7.8%),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城镇学生阳性率(7.2%)显著低于乡村学生(11.22),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抗-HBs阳性率为59.8%,男生(38.95%)与女生(37.2%)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但该抗体在城镇(46.52%)与乡村(31.75%)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HBV均阴性的达52.3%。结论该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对这一特殊群体应加强管理,防止在学生间传播,同时开展好易感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和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LHBs对CHB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2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患者,为124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至少6个月的CHB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HB血清标志物和LHBs,同时检测HBV—DNA。结果:在慢性非活动性乙型肝炎(1H)诊断中,LHBs和RBV—DN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而在CAH中,LHBs比HBV—DNA具有更高诊断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不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中,LHBs的阳性率均比HBV—DNA高,说明LHBs对诊断CHB均有较高的敏感性。HBsAg(+)HBeAg(+)HBcAh(+)、HBsAg(+)HbeAh(+)HBcAb(+)和HBsAg(+)HBeAg(+)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与LHBs对诊断HBsAg(+)HBcAh(+)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LHBs可以作为辅助诊断CHB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复方黄芪乙肝汤治疗慢性乙肝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筠  刘士敬等 《新中医》2001,33(11):22-23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抗乙肝病毒疗效。方法:对53例HBeAg和/或HBV-DNA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用复方黄芪乙肝汤,对照组用α-干扰素(α-IFN)。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BeAg及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HBeAg转阴率为58.62%,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转阴率为46.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及γ-球蛋白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5、P<0.01)。结论:复方黄芪乙肝汤具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及改善肝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和发病状况。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2320人,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健康体检者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同时对HBsAg和抗-HBs双阴性的人给予0、1、6个月的乙肝疫苗免疫后作抗-HBs检测。结果男性乙肝疫苗接种率明显低于女性,年龄在1—15岁之间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年龄〉15岁,来源地为城市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来源地位农村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脏阳性率为2.4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年龄〉15岁的高于1—15岁,农村阳性率高于城市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为63.66%,其中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年龄1-15岁的高于〉15岁,城市阳性率高于农村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O.05);全程免疫1.5年后、2.5年后及3.5年后HBsAb阳性率分别为82.90%、71.98%、35.06%。结论应加强对病毒感染的管理,乙肝疫苗可阻断乙肝传播,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HBV–DNA)的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145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均 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以及 FQ–PCR 技术检测血清 HBV–DNA。比较不同 HBV–M 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以及不同病情患者 HBV–DNA 水平。结果: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 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 E 抗体(HBeAb)、HBcAb 阳性患者的 HBV–DNA 水平低,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F = 1.052,P = 0.339);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sAg、HBeAb,HBsAg、HBsAb、HBcAb, HBsAg、HBsAb、HBcAb 阳性患者的 HBV–DNA 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80.180,P < 0.001);重度患者的 HBV–DNA 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 FQ–PCR 技术检测患者的 HBV–DNA 水平,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以及疾病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HBeAg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证实HBV-DN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检测的326名HbeAg呈阴性且ALT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HBV—DNA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等进行分组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26例研究对象中HBV—DNA阳性者65例,阳性率为19.9%;男性HBV—DNA阳性者为49例,阳性率为26.8%;女性HBV—DNA阳性者为16例,阳性率为11.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按年龄分组进行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HBV—DNA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DNA检测在HBeAg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检测阳性率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自拟疏肝化瘀解毒汤,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并设对照组120例进行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BeAg转阴,HBV-PNA转阴效果及肝功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探讨患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从而预防因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对临床2500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500例受检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55例,阳性率为10.20%,HIV抗体阳性检出3例,阳性率为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0.76%,HCV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68%。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男性阳性率(11.78%)明显高于女性(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药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抗病毒疗效。方法 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DNA、HBsAg和HBeAg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49例和拉米夫定对照组(对照组)41例,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和HBV DNA滴度变化及肝功能、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为42.6%(20/47例)与对照组61.0%(25/41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42.6%)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36.2%)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和17.0%,P〈0.05);ALT复常率(74.4%)较对照组(51.4%)高(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P〈0.05或P〈0.01),其中ALB、GLB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P〈0.05);症状改善以头晕、腰酸、胁肋胀痛、尿黄4症最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部分应答率(29.8%)与对照组(14.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对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1例.CHB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予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期间每月随访记录症状、体征、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血清病毒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HBV)-DNA,血常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观察症状、体征、肾功能、血象为主。结果:观察组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乙肝e抗体(HBeAB)阳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未见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害。观察组1例和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腹部不适等,均不影响治疗。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快速、强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隐匿型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炎病毒变异的存在,要求检测乙肝病毒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e—S1)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谣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乙肝转阴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0例,对照组50例服灭澳灵,结果HBsAg、抗-HBcIgM、HBsAg阴转率,治疗组为14%、52%、62%,对照组8%、16%、28%。两组抗-HBcIgM、HBsAg比较P<0.01。并对两组HBsAg,抗-HBcIgM,HBsAg的cpm值治疗前后进行了比较,治疗组均P<0.01,对照组仅HBsAg的cpm值P<0.01。  相似文献   

16.
动物实验证明:乙肝转阴汤Ⅰ、Ⅱ、Ⅲ对SD小鼠CCL4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应用乙肝转阴汤Ⅰ、Ⅱ、Ⅲ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分3组,每组30例。Ⅰ号方用于肝郁脾虚证,Ⅱ方用于湿热中阻证,Ⅲ号方用于血瘀阻络证,对照组30例应用人白细胞干扰素。结果: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变化:HBeAg、抗HBc—Igm、HBV—DNA转阴率:Ⅰ号方组为50%43.3%、46.2%;Ⅱ号方组60%、50%、48.1%:Ⅲ号方组53.3%、53.3%、44.4%;对照组26.6%、20%、19.2%,经X2检验,除Ⅰ号方组HBeAg、抗HBeIgm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外,Ⅱ、Ⅲ号方组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效率:Ⅰ、Ⅱ、Ⅲ号及对照组分别为63.3%、76.7%、70%、33.3%,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转阴汤Ⅰ、Ⅱ、Ⅲ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使HBV—M中复制指标转阴作用,并有较好的降酶、退黄改善肝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复方丹参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长期无症状(LAsC)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及其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6例确诊为LAsC的患者,采用以复方丹参治疗为主,同时加强休息。饮食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治疗方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及红细胞SOD酶和血清LPO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清HBsAg商度明显下降(P<0.01),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SOD酶活性明显提高(P<0.01),血清LPO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皆十分显著(P<0.01)。结论:以复方丹参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长期乙肝病毒携带者机体内环境,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效促进患者血清病毒复制产生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血清甘氨胆酸是一项比谷丙转氨酶灵敏度高,出现早,恢复慢的肝功指标,对肝实质损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70例带乙肝病毒5y以上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空腹血清甘氨胆酸的测定,并与带乙肝病毒者5年以下的患者和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表明,5y以上的乙肝病毒携带组的血清甘氨胆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而正常人与5y以下的乙肝病毒携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认为带乙肝病毒时间长的患者可能会引起肝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0例予猪苓多糖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1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自拟保肝清毒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14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例数为138例,对照组140例,ALT复常例数为89例,ALT复常率分别为94.52%73及63.5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有良好降低ALT近期疗效。治疗组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近期疗效,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苦参素注射液与利肝隆片合用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苦参素注射液0.4g肌注,1次/2d:利肝隆片5片/次,3次/d。辅以维生素类;对照组52例,采用双虎清肝颗粒、香菇多糖片,辅以肌苷片、维生素类,常规口服治疗,疗程均为90天。观察肝功能(ALT、AST、γ-GT),乙肝病毒指标(HBsAg、HBeAg、HBV—DNA)的变化,肝功复常后维持时间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复常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DNA明显下降及阴转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BsAg、HBeAg阴转无显著意义(P〉0.05),肝功能复常后维持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P〈0.01)。结论苦参素注射液与利肝隆片合用可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HBV—DNA定量值,较好地维持肝功能复常时间,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