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吸烟对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度(peristalsis amplitude,PA)及反流频数(reflux frequeney,RF)的影响,推断吸烟是否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关。方法:51例吸烟者中有36例反流性食管炎和15例健康人,将他们分别与36例不吸烟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及15例不吸烟健康志愿者配对,对该102例受试者进行食管动力和pH值监测。结果:食管炎患者的LESP及PA显著低于健康人,而RF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和P<0.05)。食管炎患者中吸烟组LESP及PA低于非吸烟组,而RF明显差别(P>0.05)。结论:吸烟可降低LESP和PA,增加RF,导致食管动力异常,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1年我院门诊完成所有检查并确诊的260例GERD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i〉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食管动力学、酸暴露情况。结果老年组GERD患者食管裂孔疝、不典型反流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45.1%、36.3%、37.1%与30.6%、27.2%、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05、0.037)。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与50.3%,P=0.250),但老年组患者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B级及C+D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8.8%与10.2%、2.7%,P值分别为0.034、0.030)。老年组患者的立卧位酸清除时间、立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指数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青年组,且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6、0.001)。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均低于中青年组,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高于中青年组,两组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64-6.39,15.574-7.01,P=0.009)。结论与中青年GERD相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下降,酸暴露时间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酸分泌及胃-食管反流的测定,以观察胃酸分泌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其中胃-食管反流阳性组18例,胃-食管反流阴性组12例,胃液分析结果显示的基础胃酸排泌量(BAO)、最大胃酸排泌量(MAO)及高峰胃酸排泌量(PA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胃酸分泌和胃-食管反流无关,提示胃酸过高不是胃-食管反流的诱发因素,有烧心、反酸症状出现者可能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但并不能反映胃内泌酸及胃酸分泌亢进。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系多种原因导致胃、食管的抗反流功能障碍,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及胃酸、胆汁酸、胃蛋白酶等反流,引起一系列症状及组织改变。因此,治疗原则是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肠动力等综合措施,以改善症状,促进治愈。本文回顾性分析4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总结经验,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刚  邓钢  刘燕燕 《当代医学》2010,16(17):353-355
目的评价巧克力诱导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食管返流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A组50名健康者和B组50胃-食管返流病(GERD)患者接受胃酸分泌试验(诱导前)和巧克力诱导胃酸分泌情况(诱导后),对胃-食管返流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两组的受试者巧克力诱导后胃酸分泌较诱导前明显增高,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诱导后A组GER阳性率与诱导前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GER阳性率与诱导前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巧克力诱导胃酸分泌过多时,基础胃酸分泌量增加,但对健康者GER的影响无显著关系,对GERD的患者GER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酸相关性疾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10%,我国约为8.97%。反流性食管炎(RE)是GERD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治疗的目的不仅是增加食管动力、治疗粘膜糜烂,还包括改善症状。研究表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与食管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治疗RE在抑制胃酸的同时,增加食管运动功能的药物可提高RE的疗效。我院应用奥美拉唑和马来酸曲美布丁组方治疗RE,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效食管运动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与食管黏膜损害程度及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食管pH监测及食管压力测定,其中77例患者同期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 无效食管运动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现象.伴有无效食管运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的患者远端食管反流指数、合计反流时间、长反流时间高于单纯无效食管运动组、单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组和非无效食管运动非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组患者(P<0.05);远端食管反流指数、合计反流时间、反流周期、长反流时间与食管炎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远端食管收缩振幅呈负相关(P<0.05);远端食管收缩振幅与食管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食管炎严重程度与无效食管运动的程度无相关性(P>0.05);无效食管运动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者中,重度食管炎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轻度食管炎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参与的疾病过程,无效食管运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可能参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过程,但仅用一种机制难以解释所有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病也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85例胃酸及胆汁反流的同步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胃酸和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RE患85例,健康志愿20例作对照,应用便携式PH计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24hpH值变化及胆汁反流情况。结果:RE患胃酸及胆汁反流均较对照组显增加;62.4%的RE患存在胃酸及胆汁混合反流,单纯胃酸反流为30.6%,单纯胆汁反流为3.5%,无任何反流为3.5%;男女之间比较,各种反流无差别。结论:胆汁反流与胃酸反流常见于RE患,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药物治疗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为主。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一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二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98例临床观察林纬芬(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福建354200)主题词食管炎,消化性/中西医结合疗法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引起的炎症。是常见的一种食管炎,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食管压力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理及食管压力监测在儿童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24h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进行食管压力监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屏障压(BP)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现象发生例数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LESP和BP降低也起了主导作用,而LESL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运动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了解老年、非老年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食管动力学改变、食管酸暴露的情况。方法 :对 16例老年健康者、18例非老年健康者、46例老年GERD患者、2 3例非老年GERD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和 2 4hpH监测。结果 :老年、非老年GERD伴食管炎组LESP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 ,老年、非老年GERD患者食管中远段收缩压下降 ,且伴有食管炎者更显著 ,老年组比非老年组压力降低更明显。老年GERD伴食管炎组pH >5min的反流次数明显高于无食管炎组 ,非老年GERD伴食管炎组pH <4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无食管炎组。结论 :老年、非老年GERD伴食管炎患者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食管蠕动功能出现减退 ,且老年组食管蠕动功能减退重于非老年组。老年GERD患者食管损害与酸廓清减退有关 ,非老年GERD患者食管损害与酸暴露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4.
邹红  林华  田淑芝  赵景涛 《北京医学》2004,26(4):229-231
目的 探讨胃内pH值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胃-食管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便携式pH监测仪对18例食管炎、12例食管溃疡、10例Barrett's食管、15例健康人行24h食管和胃pH值同步监测,分别计算胃内各段pH值、胃-食管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以及pH值<4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结果 ①食管炎组:上述各项指标在胃内pH值为1~4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②食管溃疡组:当胃内pH值为1~2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其他pH值段(P<0.05);胃内pH值为1~3时,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Barrett's食管组:胃内pH值为2~3时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④当胃内pH值为1~2时,食管炎组、食管溃疡组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Barrett's食管组.结论 当胃内pH值在1~2之间时,食管炎、食管溃疡的胃食管酸反流最为明显,食管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食管接触酸的次数及接触酸的时间长短有关;Barrett's食管的胃-食管酸反流与胃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酸和食管胃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减少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更佳术式.方法对21例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残胃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行24h食管胃pH监测及压力测定,并与传统术式及术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常规行纤维内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1)残胃间置组术后酸反流6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24h食管pH<4的总百分时间、立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超过5min的次数与术前相似(P>0.05),但上述指标传统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2)两组术后食管残胃吻合口高压带长度及静息压力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静息压力明显下降(P<0.01),但残胃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口静息压力和残胃静息压力较传统组明显下降(P<0.05).(3)残胃间置组仅2例发生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而传统组有12例发生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后行残胃间置重建消化道,能进一步降低酸反流及残胃静息压力,促进残胃排空,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连接部屏障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ing ZL  Wang ZF  Li HB  Sun XH  Xu L  Ke M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382-2385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96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接受胃镜检查。42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按照LA标准分为A~D级,其中LA分型A、B组31例,C、D组11例;54例NERD患者接受24h食管pH监测,根据DeMeester评分分为pH阴性组和pH阳性组,其中pH阴性组31例,pH阳性组23例。健康对照组18例。所有受试者接受食管压力测定,观察指标包括EGJ功能及食管体部收缩压。EGJ功能指标包括静息时的下食管括约肌压(LESP)、平静呼吸时的膈脚压(CDP)、EGJ压(EGJP)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压(post—LESRP)。结果 RE组LESP、CDP、EGJP、post—LESRP均低于NERD组(均P〈0.05);NERD组LESP[(94-3)mmHg,1mmHg=0.133kPa]及post—LESRP[(394-15)mmH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64-4)mmHg,(504-15)mmHg,均P〈0.05],但CDP[(184-6)mmHg]及EGJP[(284-8)mmH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4-6)mmHg,(324-7)mmHg,均P〉0.05];NERD组及RE组食管体部远端收缩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C、D组食管动力功能指标与LA—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食管pH监测阴性组与pH监测阳性组N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指标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ERD患者的EGJ抗反流功能削弱,其中NERD患者膈脚功能较RE患者健全,是NERD有别于RE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多潘立酮和胶体果胶铋三者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与兰索拉唑、莫沙必利、磷酸铝凝胶三者伍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80例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兰索拉唑(30mg,qd),多潘立酮(10mg,tid),胶体果胶铋(150mg,qid)]和对照组『兰索拉唑(30mg,qd),莫沙必利(10mg,f谢),磷酸铝凝胶(20gqid)],疗程6周。记录治疗前和用药期间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的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出现。于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后的3、6、12个月行胃镜复查,并记录上消化道出现的症状。最终有167例完成了整个疗程,143例完成了各阶段随访(其中观察组74例、对照组69例)。结果二组均能有效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副作用和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兰索拉唑、多潘立酮和胶体果胶铋三者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兰索拉唑、莫沙必利、磷酸铝凝胶三者联合更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胃底容受性舒张、胃窦排空功能,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1例GERD患者和10例志愿者通过灌注式测压导管监测GERD患者食管括约肌压(LESP)和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并实时B型超声监测胃近端容积和胃窦截面面积来反映胃底容受性舒张及胃排空情况,来观察GERD患者的食管、胃运动功能.结果 GERD患者LESP降低,TLESR频次增加(P<0.05);试餐时胃近端容积减小(P<0.05);胃排空时间延长、速率降低(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能存在着食管下括约肌运动障碍和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Pentagastrin stimulated gastric secretory tests (PSGST) were performed in 31 normal subjects and 569 patients with various gastro- duodenal diseas.es The mean basal acid output (BAO) and peak acid output (PAO)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combined ulcers,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gastric carcinoma as compared with normal;s. The PSGST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and gastric ulcer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normal subjects. Pa- tients with stomal ulcer had a higher PAO than those without stomal ulcer. The clin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es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