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于加重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按血压水平的高低分为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分别对血脂,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纤维蛋白原,尿微量蛋白水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组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胰岛素抵抗指数、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蛋白出现率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P<0.05,P<0.01)。结论:高血压能够促进尿微量蛋白的出现,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不良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肾损害的差异,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脏左室重构及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Alb),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并根据Crouse方法计算斑块积分;测定心脏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的ISI、血尿β2-MG、尿Alb、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均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高(P<0.05);将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的资料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与年龄、体重指数、ISI、TG、 LVMI及血和尿的β2-MG、尿Alb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肾损害,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时,靶器官损害更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年龄、肥胖及心脏左室重构、肾功能损害有关,其中胰岛素抵抗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志强  梁凌  庞振瑶  林芳  陈平 《广西医学》2004,26(4):498-500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正常对照组 10 0例 ,高血压病组 14 5例 ,2型糖尿病组 90例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 10 2例 ,测定空腹血糖 (FSG)、血胰岛素 (Fins)、血和尿的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尿微量白蛋白 (Alb) ,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测定颈动脉中 -内膜厚度 (IMT)、斑块的发生率 ,并根据Crouse方法计算斑块积分 ;测定心脏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 ,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ISI、血和尿的β2 -MG、尿Alb、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LVMI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 <0 0 1) ;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中ISI、IMT和斑块积分又较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组高 (P <0 0 5 ) ;各组资料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及斑块积分 )与年龄、体重指数、ISI、TG、LVMI及血和尿的 β2 -MG、尿Alb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肾损害 ,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 ,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心、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IR)与颈动脉改变及心、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 70例 ,高血压病组80例 ,高血压糖尿病组 86例 ,测定空腹血糖 (FSG)、血胰岛素 (Fins)、血和尿的β2 -微球蛋白 (β2 - MG)、尿微量白蛋白 (Alb) ,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的发生率和计算斑块积分 ;测定心脏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 ,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高血压病组和高血压糖尿病组的 ISI、血和尿的β2 - MG、尿 Alb、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 L VMI均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 ;而高血压糖尿病组中 ISI、IMT和斑块积分又较高血压病组高 (P <0 .0 5 ) ;在高血压糖尿病组中 ,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和尿的β2 - MG、尿 Alb、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L VMI升高。结论 :高血压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肾损害 ,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 ,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且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前者在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影响作用。方法:选取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分为两组,即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3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6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糖曲线下面积(A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I),空腹血胰岛素/空腹血糖,AI/AG,斑块积分,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应用单元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ISI和斑块积分(PS)与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P<0.05);EH组的IMT与A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4,P<0.05),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329,P<0.05);PS与FSI呈正相关(r值为0.308,P<0.05);IMT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444、0.352,P<0.05),IMT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425,P<0.05)。PS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293、0.381,P<0.05),PS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286,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指数、收缩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94,0.002。收缩压、胰岛素与PS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0.064。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程,即较单纯老年高血压病对颈动脉硬化损害更严重。胰岛素抵抗在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是参与和促进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包括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内的多个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8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 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四组: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留取患者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胰岛素、脂肪酸结合蛋白并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系列、C反应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全部统计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q检验.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评分,以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为应变量,分别以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脂肪酸结合蛋白、体重指数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四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脂肪酸结合蛋白、体重指数等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及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有显著性,均有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脑梗塞危险因素。方法 :将无糖尿病脑梗塞组、糖尿病无脑梗塞组、糖尿病脑梗塞组的糖化红血蛋白、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纤维蛋白原、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脑梗塞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纤维蛋白原、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脑梗塞组及糖尿病无脑梗塞组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生与血压、血糖、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尿微量白蛋白、高胰岛素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60例,男性84例,女性76例;根据尿白蛋白检测分成2组,即MAU组42例和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118例。动脉硬化诊断仪测量baPWV。结果 MAU组年龄、血压、baPWV均较NAU组高(均P%0.05),MAU与baPWV正相关(r=0.58,P%0.05)。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血压、血糖、血脂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后,多元逐步回归提示只有MAU与baPWV独立相关(SE[B]=0.376,P%0.005)。结论 MAU与T2DM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测量不同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放免法测定UAER。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IMT较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0.89±0.21)mm、(0.74±0.16)mm、(0.62±0.06)mm,P<0.01],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稍增厚P<0.05。糖尿病患者UAER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1、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UAER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量蛋白尿与急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病例组(急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与对照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比较两组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及绝对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是否为具有与高血压病,糖代谢紊乱,吸烟等传统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同等地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组微量蛋白尿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量蛋白尿与吸烟,高血压病,性别等同为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163,4.979,9.196,2.720.结论 微量蛋白尿是急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及血生化检查,包括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浆肌酐、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度(PAG)。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77.5%与对照组21.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更易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影响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何爽  江海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1630-1633
目的:探讨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以提高颈动脉斑块综合干预的临床认识.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2例符合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易损性进行评估,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性与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进展期脑卒中病人共检出301个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57个(85.4%);颈动脉斑块平均积分为(11.24±4.56)mm;颈动脉斑块积分和空腹血浆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5).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与生化指标密切相关,其中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