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爱侠 《山东医药》2005,45(36):35-35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及针吸细胞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常用方法。现将我院23例该病患者的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996年8月至2005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23例,均为女性,年龄27~64岁。其中有清亮稀薄样乳头溢液者11例,咖啡色或血性溢液者9例,无溢液可触及乳腺小圆形结节者3例。对乳腺溢液者沿乳腺导管走行方向自上而下、由外向内或由内向乳头中央轻轻按压,待液体流出后取中段或末段液体涂片2~4张,95%乙醇固定,苏木精一伊红染色。  相似文献   

2.
张新平 《山东医药》2005,45(23):81-81
近期,我们对1996~2004年冶疗的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47岁;病变为单侧63例,双侧1例;病程3个月~11a。其中乳房肿块型22例,乳头溢液型19例,急性脓肿型13例.慢性瘘管型10例。  相似文献   

3.
王兆兰  张丽 《山东医药》2003,43(8):39-39
1995~1998年,我院共收治乳腺病患者229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我们因人、因证对患者实施辨证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森  王牧 《山东医药》2005,45(36):60-61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本院共收治乳头溢液患者43例。现分析如下。资料分析:本组43例均为非哺乳期妇女.年龄16~67岁,平均43岁;病程1d~3.5a。均为单侧乳头溢液;其中单根导管溢液38例,多导管溢液5例;合并乳腺肿块11例(其中恶性8例),肿块直径0.4~2cm。溢液为血性或浆液血性25例,浆液性14例,乳汁样4例。  相似文献   

5.
自1994年5月以来,我们对60例良性乳头溢液患者采取向乳腺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抗生素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与经典的胰腺癌相比,IPMN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少有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率和再发率低的特点。IPMN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病理组织特征涵盖从单纯腺瘤到浸润癌等多个亚型,临床表现多样,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显示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的主胰管和囊状扩张的分支胰管,ERCP经扩大的乳头获取黏液和胰液,取胰腺导管内皮组织和壁结节供活检均有助于诊断。IPMN确诊后应积极手术,手术切除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一般的胰腺癌。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为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分化程度多样的胰腺肿瘤,位于主胰管或其分支内,可分泌黏液,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区分IPMNs的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预估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随影像学和内镜的发展,IPMNs发现率逐年提...  相似文献   

8.
乳管镜辅助手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在乳管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定位导丝确定乳管走行方向及其肿瘤位置。35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及肿瘤并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认为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漏诊率低。  相似文献   

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近年来被临床医师逐渐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具有胃肠上皮分化倾向、由产生黏液的上皮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1],是胰腺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之一[2]。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ESP)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病理检查中较罕见的食管良性鳞状上皮息肉样肿瘤.由于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应用,目前有关ESP的报道有所增加.ESP是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以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中上腹胀痛9 h余"于2019年8月18日于当地卫生院就诊。患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胸闷胸痛,于外院就诊查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4188 U/L,尿淀粉酶38 508 U/L。外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抑酸、抑酶、补液、胃肠减压等治疗后患者腹痛未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苏北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发作急性胰腺炎2次,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1年。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K-ras基因突变状况,并与81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T)进行对比.结果 3例ITPN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镜下表现为导管内实性团块,排列呈腺管样及筛孔状,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腺癌成分并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HR、NSE及黏蛋白家族中的MUC2、MUC5AC均阴性表达,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IPMT的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见筛孔结构;大部分细胞为黏液上皮或含较多杯状细胞(肠型),少部分为嗜酸性上皮(嗜酸细胞型)和立方上皮(胰胆管型);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约50%.结论 ITPN是一种新的胰腺肿瘤类型,具有与IPMT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食管乳头状瘤的内镜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乳头状瘤(EP)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良性病变,其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目前仍不明确。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内镜下诊断及病理证实的13例EP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以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胰腺分裂症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近3年零8个月"于2008-05-28入院.外院多次查血淀粉酶200~300 μmol/L,曾经行胰腺假性囊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上腹部CT提示:慢性胰腺炎,胰腺萎缩.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开口变异并炎性狭窄.入院后查体:中上腹部深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淀粉酶:160μmol/L,癌抗原19-9(CA19-9):23.78 kU/L.初步诊断:慢性胰腺炎.分别于2008-05-30和2008-06-03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胰管内超声及胰管内子母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粉刺型DCIS和17例非粉刺型DCIS病例的MRI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不同病理类型DCIS的特征性MRI表现。结果 34例粉刺型DCIS中,10例表现为线状及导管状强化,16例表现为段样强化,3例表现为局灶性及斑点样强化,5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而17例非粉刺型DCIS中,有14例表现为肿块样较均匀强化,3例表现为线状强化或不规则形较弱强化。结论粉刺型DCIS的MRI影像学具有线状、导管状及段样强化的特征性表现,非粉刺型DCIS在MRI检查中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缺乏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多发食管乳头状瘤自愈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50岁,因持续性上腹钝痛恶心呕吐2 d疑诊肠梗阻入院。20年前因幽门梗阻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多年未做特殊检查。入院胃镜检查所见:食管下段贲门上5 cm可见一白色息肉样隆起,有蒂,弹性佳。贲门上2.5 cm前壁见2 cm×2 cm菜花分叶状不规则隆起病灶,表面白色,无僵硬感及破溃(图1、2),食管蠕动活跃。病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良性乳腺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误治.我院1995年3月~2007年6月共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36例.现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5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发热、巩膜黄染4个月,皮肤黄染进行性加深10d,于2003年7月17日收住我院。患者曾于11年前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除石、T管引流术,术后2个月拔T管:于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伴感染”,经住院抗菌治疗好转。入院体检仅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右上腹部深压痛,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