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堤  常晓燕  姜虹  肖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2):94-96,i0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2.
翟文静  赵明峰  肖霞  韩明哲 《临床荟萃》2012,27(22):1937-1939
目的 分析因不洁饮食引起的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例,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在同一时间食用含有淋巴腺组织的不洁猪肉,陆续出现以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便培养没有检测出病原菌及寄生虫.白细胞计数(10.4~56.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65~0.682,绝对值(0.6~20.6)×109/L;骨髓检查8例,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232~0.565,以成熟细胞为主;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核型;FIP1 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1例轻症患者经对症治疗临床症状缓解,14例中至重症患者均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法方案好转,但其中3例患者治疗2月后自行停药导致复发,再次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有效.结论 对因不洁饮食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鉴别,重症者需要采取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应充分,疗程应足够长.  相似文献   

3.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建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91-1292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儿科收住院的2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是寄生虫感染(1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8例)、原因不明(8例),11例肠道寄生虫感染有8例为肠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发热(37.0%)、咳嗽(29.6%)、皮疹(18.5%)、消化系统症状(25.9%),经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病因是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蛔虫感染为主。近年来寄生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下降趋势,而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住院的1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主要为结缔组织病6例、过敏性疾病6例、感染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2例。除恶性肿瘤2例外,经治疗其他16例均预后良好。结论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首先应给予病因治疗,必要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常能收到较满意疗效;对于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治疗,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中国商品名:格列卫)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其中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pereosinophmc syndrome,HES)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因不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常因病变累及的组织器官不同、受损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我科于2007年7月2日收治1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导致多部位损害的病人,经积极救治后,症状、体征消退,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收治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伴皮肤损害的男性患者,26岁,以周身皮肤脱屑、散在皮肤破溃为主要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结合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结果,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治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病史,2例有头痛、发热症状,其中1例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另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3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升高,外周血和脑脊液管圆线虫抗体均为阳性;1例颅脑增强MRI可见病灶;3例经药物治疗均痊愈。结论食源性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除典型发热、头痛外,也可有非典型表现;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学检查IgM阳性有重要诊断意义,早期无明显影像学改变,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HSH)检测,观察PDGFRA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应用HSH技术和4q12三色重排探针,检测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PDGFRA基因的重排形式,同时选择15例正常对照用于确定4q12探针异常荧光信号的正常阈值.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有1例纠正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12例中有2例检出FIP1L1-PDGFRA (F/P)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7%,但本研究未发现累及PDGFRA基因的其他易位形式.结论:利用4q12三色探针的HSH检测可同时观察PDGFRA基因的多种易位情况,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细胞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相对数为10%~86%,均值为28.2%。查见恶性细胞24例,未查见恶性细胞16例。28例已确认远处转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的恶化和愈后不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不一定平行。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细胞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相对数为10%-86%,均值为28.2%。查见恶性细胞24例,未查见恶性细胞16例。28例已确认远处转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的恶化和愈后不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不一定平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3例迁延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的临床x线表现。指出本症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实验室检查为持续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激素治疗后很快恢复吸收,但亦可迅速回升。胸部x线检查能发现相对特征性表现,即为反转性肺水肿征,复发迁延性片状阴影,广泛性网织状及斑点状阴影等。文章最后扼要分述了本症与过敏性肺炎、肺结核、支原体肺炎、何杰氏病、红斑性狼疮等之鉴别点。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包括一组非血液系统(继发或反应性)和血液系统(原发或克隆性)疾病, 该组疾病可能伴有器官受损。基于新的临床研究数据和对疾病分子遗传学解析结果,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共识分型(ICC)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进行了更新。本指南是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基础上的更新, 旨在为我国血液学工作者提供一个规范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性筋膜炎(EF)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确诊为EF的患者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女性和男性各 1例,2例均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沉增快;1例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及C反应蛋白增高;肌肉MRI提示筋膜增厚,T2WI呈高信号;受累区域全层皮肤肌肉活检可见筋膜增厚伴 炎性细胞浸润。检索既往报道的EF患者496例,最常见的表现是对称性肢体肿胀僵硬。实验室检查常显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血沉增快。典型的肌肉MRI表现是T1加权成像显示受累筋 膜增厚,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筋膜明显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筋膜增厚、纤维化并伴炎 性细胞浸润。结论:EF是一种以对称性肢体肿胀硬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沉 增快等为主要特征的少见病,系统受累较少,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510515)成晓茹樊孝标1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更少见,我科于1993年2月2日收治1例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现报告如下。病...  相似文献   

17.
蔡少薇  郭婉薇  许鸣 《新医学》2011,42(8):559-560,F0003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该文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以反复呕吐、腹痛、腹泻1月余为首发表现,行腹水、电子胃肠镜病理、CT等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6例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了疼痛护理,基础护理,心理辅导,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 6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除2例失访外,1例间断手背红肿,口服阿司匹林后症状减轻,其余3例均症状消失,停药无复发.结论 全面细致的护理有助于以关节肌肉皮肤损害为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eosinophilicpneumonia)又称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syndromes)或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 4型 :①单纯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或Loffler综合征 ;②慢性嗜酸性肺炎或迁延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③热带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④哮喘型嗜酸粒细胞肺浸润症或过敏性支气管曲菌病。各型常交叉重叠 ,临床上不易截然划分。本病四个类型有着共同的呼吸道症状 ,包括咳嗽、气短、胸闷和哮喘等。1 单纯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 .1 特点 单纯型全身症状轻微 ,X…  相似文献   

20.
<正>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一组嗜酸粒细胞持续升高,并伴有器官损害的疾病,最早在1968年由Hardy报道[1],由于其病因不明,故又称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0.07,绝对值0.45×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当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持续1.5×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