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X线辅助导管定位对减少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4月1日~2012年6月30日在江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终末期肾脏病(慢性肾脏病5期)腹膜透析置管患者124例,随机分为置管组(A组)与X线辅助导管定位组(B组)各62例,2组男/女比例分别为35/27例比40/22例,平均年龄(岁)37.5±10.2比39.6±11.8;A组采用传统开腹腹膜透析置管术,B组步骤同A组,但在收紧荷包前用小C臂机行盆腔X线检查,见导管腹内端位于真骨盆内.比较2组术后腹腔出血、管周渗漏和1月及1年内导管移位、网膜包裹、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A、B2组患者术后的腹腔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6.5% (P=0.3994);2组均无渗漏;A、B两组1月内导管移位率分别为6.4%、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21),1月内网膜包裹(0比1.6%,P=0.3154)及腹膜炎(1.6%比0,P=0.3154)的发生率,2组无明显差异;1年内导管移位(3.2%比1.6% P=0.5587)、网膜包裹(0比0)及腹膜炎(1.6%比1.6%)的发生率2组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腹腔出血、渗漏、导管移位、腹膜炎及网膜包裹等总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较B组高,分别为16.1%、11.3%,但2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4237).结论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X线辅助导管定位可显著减少近期(1月内)导管移位的发生,降低1年内腹膜透析置管术总的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不同置管方法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渗漏并发症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对于渗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汉市一医院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诊断为尿毒症的患者257 例,采取患者自愿选择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A 组)和腹腔镜手术组(B 组),分别为176 例和81 例,平均随访(1.4 ±0.3)年,比较两组渗漏的发病率及发病特征.结果 A 组渗漏7 例(3.98%),其中管周渗漏5 例(2.84%),胸腹横膈漏2 例(1.14%);B 组渗漏14 例(17.28%),其中管周渗漏9 例(11.11%),胸腹横膈漏5 例(6.17%).与A 组相比,B 组管周渗漏及胸腹横膈漏发病率均显著上升(P <0.05).两组管周渗漏均于暂停腹膜透析2 ~4周后逐渐好转,而胸腹横膈漏患者均转为血液透析.结论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有可能增加腹膜透析患者渗漏发生率,建议可延长置管手术与开始腹膜透析的间隔时间至2 周左右,并尽量采用低气腹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76例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分别采用改良经皮穿刺法(A组34例)和常规开腹手术法(B组42例)完成置管后开始紧急起始腹膜透析,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上短于B组(t=-6.142,P=0.009),术后早期渗漏的发生率、术后早期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及术后远期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χ~2值分别为8.341,7.523,11.724;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腹直肌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χ~2=5.272,P=0.018);2组在网膜包裹、腹膜炎、疝、胸腹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659,0.091,0.148,0.148;P值分别为0.191,0.958,0.809,0.809)。结论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中,改良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容易掌握的置管方式,与常规开腹手术法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早期渗漏和导管移位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对导管移位率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诊断为尿毒症且愿意行腹膜透析的257 例患者,采取患者自愿选择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A 组)和腹腔镜手术组(B 组).比较近期、远期并发症如导管功能障碍、腹膜透析液引流不.、血性透出液、管周渗漏、引流疼痛、腹膜炎等方面差异.结果 A 组中有手术史的患者占11.9%,B 组中有手术史的患者占49.4 %,但两组的引流不.发生率分别为13.64 %、4.94 %,导管移位率分别为8.52 %、1.23%,均有显著性差异.在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 /62.1 病人月、1 /59.7 病人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置管较常规的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发生导管移位率、引流不.率显著降低,且对于有过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建议腹腔镜置管.  相似文献   

5.
边薇  俞凯  骆玉璇 《浙江临床医学》2014,(11):1826-1827
目的:观察哌替啶联合利多卡因与单纯利多卡因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6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各13例。A组:应用2%利多卡因20ml局部浸润麻醉。B组:术前30min给予哌替啶50mg(超过70kg应用75mg)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20ml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开始后5min、15min、30min、75min及术后30min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记录腹肌肌松质量,术中及术后记录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81.2±1.0)min,明显长于B组的(71.0±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观察时间点,B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痛及腹肌肌松效果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漂管、导管末端包裹等。结论哌替啶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起效快,镇痛及腹肌肌松效果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应用扇形拨开器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置管术与常规PD置管术术后引起的并发症,探讨应用扇形拨开器的PD置管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入选三峡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首次PD置管并接受PD治疗且观察满6个月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共69例,随机分为用扇形拨开器引导组(A组),常规手术组(B组),A组35例,B组34例,纪录2组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后感染并发症;同时观察比较2组术后6个月内的PD管移位率、导管阻塞率、渗漏、疼痛等机械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病情况无差别(P>0.05);A组患者导管移位3例(8.57%),B组患者导管移位10例(29.4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4.899,P=0.027);A组患者重新置管2例(5.71%),B组患者重新置管8例(23.53%),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4.417,P0.036);2组患者发生导管阻塞、渗漏、疼痛等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应用扇形拨开器的PD置管术可降低置管术后PD导管移位率,需重新置管率低.不增加PD置管术后感染率及机械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撕脱鞘导入法与直接导丝导入法留置Permcath导管的安全性及易用性.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入组2个透析中心拟行Permcath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置管方法分为撕脱鞘导入组(简称撕脱鞘组)和直接导丝导入组(简称导丝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置管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置管后前瞻观察24h,主要终点为置管术中出血量,次要终点为整个置管术的操作时间和置管术后24h置管伤口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撕脱鞘组共入组22例患者,导丝组共入组23例患者,2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导丝组较撕脱鞘组在术中出血量(4.04±2.09ml比12.86±3.35ml,t=10.514,P=0.000)、置管时间(26.30±3.22min比34.36±2.98min,t=8.689,P=0.000)及术后24h出血事件发生率(4.358%比27.27%,x2=4.499,P=0.04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导丝导入法比撕脱鞘导入法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及术后24h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66例腹膜透析患者,其中36例采用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30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过程、置管后1月内腹膜透析管相关合并症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需要使用镇痛剂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手术切开直视下腹膜透析置管组(t =8.614,P=0.000),2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和脏器损伤,2组患者置管后1月内腹膜透析管路相关合并症和感染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易于肾脏内科医生掌握和应用,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可以控制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低位两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传统开腹置管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首次腹膜透析置管术并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39例,分为低位两孔法腹腔镜下置管组(A组,n=147)及开腹组(B组,n=492),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t=-21.543,P<0.001)、住院时间(t=-2.398,P=0.017)较B组短,2组在手术中出血量(t=-0.011, P=0.991)、手术后疼痛(t=-1.650,P=0.100)、手术后腹膜透析开始时间(t=-0.211,P=0.833)、住院费用(t=-1.739,P=0.083)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的漂管率(χ2=7.516,P=0.006)、血性腹膜透析液4.675,P=0.031)发生率低于B组,2组在堵管(χ2=0.762,P=0.383)、大网膜包裹(χ2=0.010,P=0.921)、腹膜透析液渗漏(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12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脑卒中的患者(A组,n=17)和无并发脑卒中的患者(B组,n=105).统计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清尿酸浓度的差异.分析年龄、腹膜透析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RP水平、血清尿酸浓度、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等指标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脑卒17例,发生率为13.9%,其中男性13例(76.5%),女性4例(23.5%).60岁以上患者发生脑卒中者共11例(64.7%),60及岁以下患者发生脑卒中为6例(35.3%),A组患者平均年龄63.5±10.7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52.7±14.9岁,A组患者年龄大于B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血清CRP水平A组(30.1±21.7mg/1)高于B组(12.1±13.3mg/1)、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A组(19.6±4.8umol/1)高于B组(14.8±6.9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浓度A组(340.4±71.0umol/l)低于B组(418.4±119.1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户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0.026),糖尿病(P-0.022),CRP (P=0.001),BNP(P=0.04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P=0.017)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3.9%.高血压、糖尿病、高CRP浓度、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表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 PD)置管术后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D置管患者140例按照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置管术后常规护理结合PD护士7 d培训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护士与PD护士实施全程护理路径表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腹膜炎发生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53±2.52)d,住院费用为(1.83±0.49)万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7±3.99)d,(2.367±0.51)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0,4.579;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为(97.44±1.31)分,健康教育合格率为9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9±1.71)分及7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χ2值分别为-3.654,5.016;P<0.05)。结论采用PD置管术全程护理路径表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及术后1个月的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合并腹壁疝人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2006~2011年PD治疗的436例患者。收集基线情况、手术史、置管方式、实验室检查、透析剂量、透析充分性参数等。记录腹壁疝发生时间、部位、类型和治疗方案。根据有无腹壁疝分为A(对照组)、B(腹壁疝组)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合并疝的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6.2%)累计发生疝30例次,疝发生率0.054次/患者年,首次疝发生时间为开始PD治疗后(21.86±27.58)周。腹股沟疝22例(81.48%)(双侧4例、右侧12例、左侧6例);切口疝2例(7.4%);脐疝2例(7.4%);多重疝1例(3.7%)。A(n=409)、B(n=27),2组糖尿病(27.62%比22.22%)、多囊肾(1.5%比0)、腹腔镜置管比例(8.31%比18.51%)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平均年龄(59.33±17.73岁比65.07±13.27岁);男性比例(54.27%比85.16%)和既往盆腹腔手术率(19.32%比37.04%)均高于A组(P〈0.05)。B组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则明显低于A组(22.53±3.52比20.96±2.38P〈0.05)。2组基线时各项化验检查和初次透后评估结果,如血糖、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胆固醇、Kt/V、血肌酐、透析剂量、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血肌酐(697.00±370.50μmol/L比545.50±338.75μmol/L,P〈0.05)和三酰甘油水平(1.56±1.24mmol/L比0.98±0.92mmol/L,P〈0.05)均明显低于A组。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血肌酐(OR=0.993,95%CI:0.987~0.99,P=0.040)和三酰甘油水平(OR=0.084,95%CI:0.008~0.893,P=0.041)与腹壁疝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B组患者接受补片修补术7例,复发2例;术后继续PD5例(APD2例),转HD2例。非手术治疗20例,疝加重1例;继续维持PD17例,肾移植2例,转HD1例。结论腹股沟疝是PD最常见的腹壁疝类型。盆腹腔手术史、体型瘦小、老年男性、营养状况差是PD合并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频率与生存率之间的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新进入腹膜透析患者202例,按其门诊随访频率分为1月随访组和1月以上随访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开始腹膜透析3月时以及研究终点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营养状态、合并症发生情况,以及至2011年9月为止的转归情况,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开始腹膜透析时,除居住地为非城市者比例(?2=10.629,P=0.005)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终点,与1月随访组患者相比,1月以上随访组患者血压不达标率较高(?2=15.561,P=0.000),血白蛋白水平较低(t=2.219,P=0.028),血磷水平较高(t=-3.366,P=0.001),以SGA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2=3.859,P=0.04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月随访组的患者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明显高于1月以上随访组(P=0.001,P=0.00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白蛋白水平、总Kt/V及CCI值为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门诊随访频率不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2=40.673,P=0.000)。结论门诊随访频率不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但门诊随访频率较低可能通过营养不良和合并症的发生而导致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不良,故每月1次的门诊随访频率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预防性用药方案在新置腹膜透析导管患者的使用情况,探讨抗生素用药在预防新置腹膜透析导管患者术后发生腹膜炎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开始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173例。按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分为3组,A组: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3天内使用含有头孢唑啉0.25g/L的腹透液,共计101例次;B组: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前3h静脉滴注头孢唑林0.5g,共计48例次;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均未使用抗生素,共计24例次。比较3组患者术后14天内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101例患者中1例出现腹膜炎,发生在术后第11天,占0.99%;B组48例患者中2例出现腹膜炎,均发生在术后第1天,占4.17%;C组24例患者中4例出现腹膜炎,3例发生在术后第1天,1例发生在术后第2天,占16.67%。对3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进行两两比较,A组与C组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十分有必要,术后腹腔内给药或术前一次静脉用药能有效预防术后腹膜炎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不同转运类型对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炎症状态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01名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据腹膜PET试验进行分组,即A组为高转运;B组为高平均转运;C组为低平均转运;D组为低转运,对患者的营养状况、炎症状态及心血管并发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各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比较:A组:营养不良者5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2.5%;B组:营养不良25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8.1%;C组:营养不良14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35%;D组:均为营养良好,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0。各种腹膜不同转运类型的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其中低转运组营养状况最好,高转运组营养状况最差。②腹膜转运类型与炎症的关系:与C组比较,A组、B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分别为P=0.020、P=0.021)。③各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A组为:62.50%;B组为:55.81%,C组为:47.5%;D组为:30%。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4种腹膜转运类型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以高转运组发生率最高,低转运组发生率最低。④Pearsons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腹膜转运类型与心血管并发症(r=0.268,P=0.007)和炎症状态(r=0.312,P=0.002)呈正相关,与SGA评估的营养状况(r=-0.348,P=0.000),具有负相关性。结论腹膜转运特性与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炎症状态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腹膜功能呈现高转运状态、同时合并有较差的营养状态时易发生MIA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应常规评估腹膜转运特性,及时调整治疗处方,有益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联合垂直隧道的低位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置入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行联合垂直隧道的低位PD导管置入术的48例患者(B组)与同期行传统PD导管置入术的41例患者(A组)进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Baxter双涤纶套Tenck-hoff直管.联合垂直隧道的低位PD导管置入法的主要特点是低位(耻骨联合中点向上7cm)、导管腹内段剪短[根据腹膜切口至膀胱直肠窝(男)或子宫直肠窝(女)的距离]以及增加垂直的皮下隧道.术中记录所有患者PD导管修剪距离及腹内段长度.观察记录所有患者随访1年内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B组测量的导管修剪距离为(3.7±0.9) cm,腹内段长度为(11.3±0.9)cm.2组患者术后出血、PD液渗漏、外涤纶套膨出外露、灌液或放液疼痛等发生率以及腹膜炎发生次数/病人月、隧道炎或出口感染发生次数/患者月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导管功能障碍(导管移位、非导管移位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19.5%,x2=2.54,P0.0l0). 结论 联合垂直隧道的低位PD导管置入法可以显著地减少PD导管功能障碍尤其是导管移位的发生,具有潜在减少PD技术性失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讨论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腹膜透析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的患者,并除外维持性腹膜透析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分析他们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透析充分性、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营养状况等。结果共84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第1位,为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龄为18.63±20.35月。至2011年12月底,继续腹膜透析246例(29.2%),死亡296例(35.2%),转血液透析152例(18.1%),肾移植64例(7.6%),失访83例(9.9%)。心血管事件是首位死亡原因(41.6%);其次为感染(33.0%),包括肺部感染(23.2%)和腹膜炎(9.8%);第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事件(9.5%)。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59.2%);然后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25.7%);透析不充分(7.2%)。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死亡的危险因素是老龄(HR:1.06,P<0.01);糖尿病(HR:1.88,P<0.01);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HR:1.49,P<0.01);低白蛋白血症(HR:2.44,P<0.01);血C反应蛋白增高(HR:2.07,P<0.01);低肌酐清除率(HR:1.89,P<0.05);腹膜高转运状态(HR:2.28,P<0.01)。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至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是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老龄、糖尿病、由血液透析转至腹膜透析、营养不良、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腹膜高转运状态者有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高芳  仉超  唐晓红  秦敏  文艳秋 《华西医学》2009,(9):2344-2347
目的:调查我院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和转HD治疗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腹膜透析患者在我院死亡14例,转HD治疗2 6例;查阅40例患者在我院的完整病历资料,调查其死亡及转HD治疗的原因及感染病原菌、营养等指标。结果:14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均占(29%,4/14)。64.3%(9/14)的死亡患者HB〈90 g/L,ALB〈30 g/l;71.4%(10/14)的腹膜透析死亡患者合并钙磷失调。26例腹膜透析患者转HD的首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别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50%,13/26)和透析液引流不畅(42%,11/26)。72.7%透析液引流不畅的腹透患者经影像学诊断漂管,27.3%患者为拔管手术证实网膜堵塞管口。结论:1.肺部感染性疾病合并合并心脑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全身营养状况不良,钙磷失调有关。2.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仍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转HD治疗的主要原因。3.因透析液引流不畅而拔管为转HD治疗的第二位原因,漂管和网膜阻塞管口为透析液引流不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