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网膜光损伤已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认为视网膜的光化学损伤是最主要的机制。本介绍了视网膜光损伤的光源类型,着重探讨了有关光性视网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脱离是跳水运动员的一种职业病。为了解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预后,我们回顾性总结了1991年1月~2 0 0 2年12月收治的7例四川省游泳馆跳水队运动员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12~1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光损伤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网膜是视觉形成的重要结构 ,同时也是容易受到光损伤的部位。眼球是精细的光能接受器 ,是由不同的屈光介质和光感受器组成的极灵敏的光学系统。由于眼的屈光介质有很强的聚焦作用 ,可将入射光束会聚成很小的光斑 ,从而使视网膜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能比入射到角膜的光强约 10 5倍。早在 17世纪瑞士医生 Bonetus就描述了日光引起的视力损害〔1〕。 196 6年 Noell等报道〔2〕,一定量的光 ,即使低于热损伤的阈值 ,也可引起受试小鼠的视网膜损伤。近年来 ,随着眼科光学诊疗器械应用的日益广泛 ,激光在治疗近视眼、角膜及视网膜疾病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4.
日食所致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探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遇到 1例 ,在 1997年 4月我国黑龙江漠河地区发生日全食时 ,电视台记者用摄像机拍摄日食录像时 ,发生眼视网膜黄斑区光损伤 ,从中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做初步探讨。患者 ,女 ,2 9岁 ,电视台记者。左眼突然视力下降 1周。病史 :于 97年 4月黑龙江漠河日全食时 ,患者拿着摄像机在海拔约40 0公尺的一个小山头 ,观看日食并摄像。大约 1个小时左右 ,回到办公室。自觉左眼正前方有一片状黑影。未休息继续写稿。 3天后去当地医院眼科检查认为是眼底黄斑部出血。给止血药及碘剂。 1周后不见好转来诊。检查所见 :全身检查无特殊情况记载。眼科检…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视网膜损作机制的研究[下]:损伤的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本文参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重点对缺血性视网膜损伤的机制和药物治疗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光污染作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已成为视网膜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正日益引起重视,且损伤发生与损伤程度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现已发现一些物质通过相关机制参与光污染致视网膜损伤过程。本文就视网膜光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4例光损伤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损伤的黄斑区具有毛细血管拱环消失,色素上皮低荧光区扩大和环状荧光素渗漏等特点。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经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E、C和皮质类固醇治疗后,视力均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的发病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0年7月~2003年3月收治的8例11眼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经大剂量抗病毒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愈4眼;经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割及眼内硅油填充术治愈6眼,治疗效果满意,均无复发,仅1例患者放弃治疗,最终失明。结论 眼科医生要充分认识ARN发病的临床特点,仔细进行眼底检查,以免误诊漏诊。一旦确诊ARN,应及时正确的应用各种治疗手段以保存或挽救患者的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脱离(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底病,在有晶状体眼的发病率为10/10万-15/10万。RD后视功能损伤及RD复位后视功能恢复不良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RD后视网膜神经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Muller细胞等方面的改变研究进展,阐述RD后视功能受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曾被认为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如今已被广泛认为是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损伤引起的一类神经血管性疾病。研究表明,在出现临床可检测的微血管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损伤已经出现,并参与了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因此,微血管病变这一观点并没有揭示视网膜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间相互联系及影响的重要性。以NVU作为整体研究神经血管损伤及保护机制,寻找临床新的预防和干预DR的措施必定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了解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本院1995年10月到1999年10月277例(277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病例。 结果 70%以上的病例发病年龄均在55岁以上,81.58%的分支静脉阻塞发生于颞上及颞下象限。分支静脉阻塞合并症的发生率与阻塞的位置密切相关,愈大的分支静脉阻塞,其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也就愈高。 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发生在发病的早期,无灌注区的出现多在7~12个月,而新生血管的出现,多半在一年以后,因此对这些患者应当有更长期的追踪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17-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汽车安全气囊展开致眼外伤的类型及损伤机制。方法我院眼科所收治的35例(60眼)汽车安全气囊致眼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5例(60眼)中所有病例均存在角结膜擦伤,46眼(76.67%)合并碱烧伤,22眼(36.67%)合并角膜基质层挫伤,2眼合并外伤性前房积血,4例佩戴框架眼镜者,3例眼睑裂伤,1例(1眼)角膜裂伤。结论汽车安全气囊可致多种类型的眼损伤,加强对这一新型眼外伤的认识,及早诊治有利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中,因不参与引流黄斑区血液,而阻塞早期无症状病例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BRVO病例中因合并玻璃体积血就诊及FFA检查时偶然发现的66例(70只眼)临床资料。结果 66例BRVO病例中,右眼26例,左眼36例,双眼4例。颞上周边支阻塞45只眼,占68.18%;颞下周边支5只眼,占7.58%;鼻上支8只眼,占12.12%;鼻下支12只眼,占18.18%。FFA检查时偶然发现17例,占25.76%;继发玻璃体积血49例,占74.24%。70只眼均发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伴增生膜5只眼,占7.58%。合并视盘新生血管3只眼,占4.55%。黄斑前膜4只眼,占6.06%;视网膜裂孔、并继发视网膜脱离6只眼,占8.57%。结论无早期症状BRVO病例,均为BRVO后期并发症,与其它类型BRVO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视网膜脱离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脱离面积、黄斑脱离情况等因素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188例189眼的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脱离面积、黄斑脱离情况、视力与视网膜脱离眼的fERG和mfERG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影响RD眼fERG和mfERG的主要因素是脱离面积、黄斑脱离和视力。以|γ|>0.4,且P≤0.05判定为有相关性。脱离面积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a、b波幅值,30Hz闪烁光幅值,OPs波数和幅值负相关;与mfERG象限野P1波幅值密度、幅值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f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幅值(γ=-0.704)。黄斑脱离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b波幅值,30Hz闪烁光ERG幅值负相关;与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密度、幅值负相关,与mfERG象限野P1波幅值密度负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γ=-0.584)。视力与明视和暗适应最大反应a、b波幅值,30Hz闪烁光幅值,OPs子波数和幅值正相关;与mfERG环形野环1的P1波幅值密度、幅值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者为30Hz闪烁光ERG幅值(γ=0.597)。RD眼的fERG异常率最高者为暗适应最大反应ERG b波幅值,异常率为71.3%,视网膜脱离象限野mfERG异常率最高者为P1波幅值,异常率为85.3%。结论:影响RD患者视网膜功能的重要因素是脱离面积和黄斑脱离情况。RD眼对视网膜功能异常反应的mfERG对视网膜功能异常反应的敏感性高于fERG。  相似文献   

16.
老年视网膜脱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视网膜脱离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42例65a以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眼底镜、三面镜等检查,记录其屈光状态、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特点,并和网脱总体人群比较。结果 42 只眼中高度近视占73.8% ,存在玻璃体后脱离者占76.2% ,马蹄形裂孔与黄斑裂孔各占裂孔总数的60.3% 和24.1% .结论 高度近视及玻璃体后脱离是导致老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老年视网膜脱离中马蹄孔及黄斑孔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视觉诱发电位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志中  姜荔  王红  王志强 《眼科研究》2002,20(3):261-263
目的 研究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37例,其中28例患者为昏迷或不合作或无法检查视力者。全部病例进行VEP检查,16例治疗后7天内视力提高者复查VEP。伤后3个月随访,比较VEP记录不到与VEP有记录者视力恢复情况;观察VEP潜伏期缩短与视力提高的关系;分析VEP与伤后昏迷、伤后视力无光感等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初期VEP潜伏期延长23例,14例VEP记录不到。23例EP潜伏期延长者中,20例(87%)3个月或以上随访视力提高(P=0.0001);14例VEP记录不到者中,12例(86%)有伤后昏迷,伤后视力全部无光感,3个月或以上随访视力无提高。治疗后VEP潜伏期缩短与视力提高的关系密切(P=0.0001);VEP记录不到者最终视力恢复可能性小(RR=6.09,P=0.0001)。结论 VEP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兔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变化。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2只,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再根据损伤后不同时间分为3,7,14d组,每组8只16眼。采用硫代戊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法分别测定视网膜MDA/SOD含量。结果:损伤实验组MDA含量分别为5.95±0.78,7.67±0.64和8.29±1.02μmol/g,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54μmol/g);实验各组SOD含量分别为510±44,415±29和398±36μkat/g,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727±52μkat/g)。结论:自由基代谢在兔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MDA/SOD含量测定在RGC凋亡的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几种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常见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通过眼部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11例16眼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患者11例16眼的血管变异明显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4种类型:(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眼;(2)先天性视网膜血管迂曲6例11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静脉迂曲3例6眼,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迂曲1例1眼,先天性视网膜小动静脉迂曲2例4眼;(3)先天性视盘血管袢3例3眼;(4)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行1例1眼。并发视网膜出血有4例4眼。结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可表现为单眼,多见于视网膜后极部,部分患者可诱发视网膜出血,有别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贝伐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对50例56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1.75mg)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常规眼科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等方法,观察治疗后1,2,3,6mo 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晶状体、玻璃体、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变化,与治疗前对比分析。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6mo的观察随访。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 1.75mg,每6wk注射一次。

结果:患者50例56眼平均年龄57±18.56岁。患者48眼视力和黄斑水肿得到改善,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logMAR0.82±0.63,CFT为626.5±178.0μm,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经平均10.26±5.87mo的随访,BCVA,CFT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CFT的统计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1,2,3mo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变薄,黄斑水肿明显改善。RVO所致黄斑水肿(ME)患者治疗后1,3,12mo CFT分别为365.11±23.212,333.42±35.526,267.6±116.8μm,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RVO-ME和BRVO-ME在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CFT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CT图像显示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FFA显示治疗后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少,即黄斑水肿明显消退。终末随访时患者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48眼(86%),稳定者为8眼(14%)。本组患者共接受了11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6次/眼,有50%再注射能在术后1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可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功能(VA),减轻黄斑水肿,减少CNV渗漏,且重复治疗效果更佳。但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本研究中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严重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