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吐为临床常见症状,任何疾病均可损于胃,而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临床中不可见呕治呕,而须辨证施治.现将其常用治法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一个症状,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常见于临床各科病证.临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病机一般是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治疗大法以和胃降逆为本,选用方药若能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配伍降逆止呕药对,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就常用止呕药对的配伍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当以疏肝和胃降逆为纲,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可生痰,痰气搏结,阻遏中焦或咽喉,本病乃生。故痰气并治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辨证施治中可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4.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屡用小半夏汤,不仅辨证用于治疗饮呕,且对症治疗多种呕吐,使小半夏汤成为治呕之祖方。1.辨证施治——痰饮呕吐小半夏汤首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令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呕之证可见:呕吐清水痰涎、吐后不渴,肠间水声沥沥、脘痞纳呆,苔白滑,脉弦。属水饮内停,浸渍于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治以和胃散饮降逆止呕,方用小半夏汤。其中半夏  相似文献   

5.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前人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往往并见,故一般合称呕吐。本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  相似文献   

6.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呕哕病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诏 《河南中医》2005,25(11):3-5
《伤寒论》关于呕吐的叙述包括呕吐、欲呕吐、呕多、呕逆、吐逆、吐利、吐脓血、吐涎沫、吐蛔等,均由胃失和降,胃:致.其病机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实证呕吐有外邪侵袭、水饮内停、邪热内郁、寒热错杂等,总病机为胃气壅滞,失于和陴吐多在三阴病,其脏腑以脾、胃、肾为中心,病机表现以阳虚、气虚、阴盛为主。而“哕”证即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可其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抑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虚实为辨。  相似文献   

8.
介绍谢晶日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临床治疗病证相合,善用药对,辨证施治,并注重调护,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浅析张仲景对呕吐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是多种疾病过程中所常见的症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其论述极为广泛,详辨病机,细审病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对其辨治呕吐的方法予以综合归纳,分析探讨。解表降逆止呕法:太阳阳明会病,外邪入里,邪犯胃腑,故见无汗恶风项强、呕逆,治以葛根加半夏场以发汗解表,降逆止呕。解表化饮止呕法;外感风寒,内伤寒饮,饮犯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治以小青龙汤以表里同治,辛温解表,涤化水饮,降逆止呕。散郁和胃止呕法:汗吐下后,阳邪内降,郁结,已胸,火郁不伸,扰乱胸隔,胃失和除故…  相似文献   

10.
呕吐一词,语出《金匮要略》,是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脱口而出。呕吐之病机,多源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者,有因于感受外邪,有因于脏腑功能虚衰,更有因于失治误治等。然治疗总以和降胃气为其大法,或以祛邪,或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偏胜偏衰.在仲景治呕诸法中,有直接止呕法,有祛邪止呕法,有温润止呕法,有和解止呕法,有温胃止呕法,有暖肝温胃止呕法,有  相似文献   

11.
郑明武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2-13
仲景治呕辨证精当,处方灵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的条文有六十余条,方剂三十余首,特别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尤为集中,现归纳为十法,分述于下。1和胃止呕《呕吐哕下利病篇》指出:“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又说:“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各种原因而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皆可发生呕吐,故治呕之法,以和胃为首要。小半夏汤和生姜半夏汤皆由生姜半夏组成,药虽仅二味,但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之要药,应用时随证化裁,即可治疗诸般呕吐…  相似文献   

12.
呕吐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的条文,分别有40条和31条之多,其中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观察预后,指导治疗均有较详论述,本文试辨析如次。一、病机证候 (一)风寒外袭:《伤寒》第3条:“太阳病,……体痛呕逆,……名为伤寒。此风寒袭表,卫阳郁闭,寒邪犯胃致呕逆。《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鼻吗于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乃风邪袭表,营卫失和,肺气失宣降,胃亦随之上逆致呕。《金匮·妇人产后病篇》第8条:“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干呕,……可与阳旦汤。”足资佐证。《伤寒》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致呕。 (二)痰水犯胃:《伤寒》第40条: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为仲景一首名方,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其临床运用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无论何病何症,只要辨证为此病机,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且临床效果显著。并举验案3则,生动体现了异病同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龙江医派著名医家华廷芳对寒地神经性呕吐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经验。华老重视三因制宜思想,认为寒地神经性呕吐以实证居多,其基本病机为实邪伤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辨证施治从“寒燥伤胃”“痰热中阻”“少阳邪郁”“久病生变”4方面进行论述,并附典型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挟酸上逆,损伤食管,并指出其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以郁为先、以郁为本、以郁为治”的辨治思路。刘教授临证以开郁为先,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疏肝和胃、清宣化浊、化痰降逆、清泻肝胃、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17.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18.
脾胃虚弱兼气阴两虚之妊娠恶阻,女性妊娠后,胎元初凝,经血不泻,血聚养胎,胞宫内实,致使冲气上逆,胃失和降,遂发生恶阻,临床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予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该方有下气开郁之功,同时配合贴敷涌泉穴,有降逆止呕、引火归原之意。恶阻的发病主要与脾胃肝三脏有关,最终导致胃失和降而致呕吐,本案治疗针对这三脏腑着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马兰英 《陕西中医》2004,25(7):667-667
呕吐是指胃气上逆 ,迫使胃内容物从口中而出的病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其论述极为详致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而立法遣方 ,极尽变化之妙 ,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将其归纳为 1 5法 ,予以分析探讨 ,以飨同道。1 温中降逆法 肝寒犯胃 ,浊阴之气上逆 ,证见呕而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所引起的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多为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的突出表现,也可见于慢性肾脏病其它病程阶段。该病病机可概括为肺脾肾功能失司,水液运化失常;或肾元衰惫,冲气上逆;或肝失疏泄,胃失和降。中医治疗包括健脾化湿、和胃止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补益肾气、平冲降逆,疏肝解郁、和胃止呕,肃肺降逆等。临床治疗该病应辨证论治、准确选方,辅以不同中医药疗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