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骨与行髌骨置换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3/2004-03东莞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1例(55膝)。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未置换髌骨21膝,置换髌骨34膝。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抬高患肢休息。②术后第1天,做患肢股四头肌、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和距小腿关节主动活动。③术后第2天,患肢行持续被动活动,自40°起,术后2周增加至120°。直腿抬高练习训练股四头肌肌力。④术后第3天,开始主动活动范围练习。⑤术后第5天,扶助行器下地部分负重练习。⑥术后第1周,活动范围0~90°以上。⑦术后第2周,活动范围0~110°以上,增强本体感觉训练,协调性练习,步态训练,增加下蹲练习。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60分)。结果:纳入患者45例(55膝),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膝关节评分:未置换髌骨组优9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5.7%(18/21);置换髌骨组优17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88.2%(30/34)。两组优良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置换髌骨组21膝术后3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其中1例疼痛症状重,行髌骨置换术后疼痛缓解;置换髌骨组34膝,术后1膝发生髌股关节疼痛。未置换髌骨组术后髌骨半脱位3例,置换髌骨组5例。两组均未见假体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选择性地行髌骨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亦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 HENRI 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176;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176;(内翻13&;#176;~外翻13&;#176;),3.33&;#176;(内翻12&;#176;~外翻10&;#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176;(内翻2&;#176;~内翻20&;#176;),3.63&;#176;(内翻7&;#176;~外翻12&;#176;),6.47&;#176;(内翻0&;#176;~内翻24&;#176;),4.32&;#176;(内翻8&;#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176;(内翻2&;#176;~外翻3&;#176;),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176;(内翻3.5&;#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176;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保留髌骨并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后对膝前区疼痛及髌骨运动轨迹影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9—1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并在术中保留髌骨去神经患者182例(304膝),其中男41例,女141例,年龄45~81岁,骨关节炎19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08膝。髌骨周围去神经处理包括:去除髌骨周围所有骨赘,磨平边缘,恢复髌骨原有解剖形态,用电刀切除髌骨周围软组织,部分去除髌骨神经支配,修整髌骨关节面使其光整平滑,试模复位后无拇指试验no thumb test阳性者松解髌骨支持带。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176;,90&;#176;轴位X射线片。结果: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分别为(38.3&;#177;16.7)和(86.3&;#177;11.3)分;髌骨评分分别为(15.6&;#177;5.7)和(25.8&;#177;3.0)分;膝前痛评分分别为(6.5&;#177;4.6)和(12.3&;#177;2.7)分;髌骨功能评分分别为(5.6&;#177;2.8)和(8.6&;#177;1.4)分;股胫角FTA分别为(179.3&;#177;7.6)。和(180.2&;#177;2.6)&;#176;。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lt;0.01)。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应用髌骨周围去神经治疗,有效改善膝前区疼痛.且对髌骨的运动轨迹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髌骨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12例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对常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训练方法的耐受情况,探索术后ROM和肌力训练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再依此方案对22例患膝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并以同期手术的14例患膝作对照。结果:①通过12例患者对常用康复方法的耐受情况的观察发现,ROM的阶段目标第6周90&;#176;~100&;#176;,第8周&;gt;120&;#176;。术后5周耐受直腿抬高,8周双拐负重步行,10周能实现单拐步行。②12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分别是(125、6&;#177;10.5)&;#176;,(109.2&;#177;14.1)&;#176;,膝关节LKSS评分分别为(93、83&;#177;5.41)和(81.00&;#177;11.47)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6&;#177;0、29)和(7.70&;#177;1.4_4)分(P&;lt;0.05)。结论:该阶段目标和康复方案能成功应用于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0—84分为良),髌骨评分采用Fellef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176;,90&;#176;轴位X射线片。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字平行松解方法治疗膝关节强直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各种原因的膝关节强直患者20例,采用作者设计的平行松解法,在关节镜下关节内清理后,股直肌底面松解的基础上,重点松解髌骨两旁的支持带,解除软组织对髌骨的横向束缚,保证膝关节屈曲的条件。结果:手术前膝关节评均活动范围20.6&;#176;,平均随访时间41.3个月(3.68个月)。手术后平均106.5&;#176;,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不稳或伸膝滞后等。术中发生髌骨下极骨折1例。结论:膝关节平行松解法能够解除髌骨两旁支持带和关节囊的横向限制,有利于膝关节屈曲的完成,同时避免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延长所造成的伸膝功能后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术后实施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 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9例为观察对象,术前患膝后抽屉试验〉10mm,关节镜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撕裂,并需要重建。进行同体异体骨-髌腱-骨处理的同时进行关节镜下检查清理,并用同一康复方案进行术后训练。①术后14d,不能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位;电刺激,膝关节训练伸直位;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提高);踝泵活动;髋关节内外旋至最大程度。②术后2-4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90&;#176;,开始训练膝关节伸直位;床上被动屈膝锻炼,本体感觉训练开始,脱鞋行走。③术后4~8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120&;#176;,膝关节伸直位训练。④术后8-12周,带支具单拐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膝关节伸直位训练,被动屈膝〉120&;#176;~140&;#176;锻炼。⑤术后12-24周,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采用理疗;固定自行车训练;双膝夹救生圈游泳或游蝶泳,开始训练;双腿下蹲45&;#176;至单腿下蹲;上下台阶练习;登楼梯,进行患腿站立,逐渐至金鸡独立。⑥术后半年至1年,逐渐加强下肢力量,逐渐升级在户外平地跨自行车以提高肌力及活动度,当患膝达健膝80%的强度时,可在所有路段跨自行车,并开始跑上楼梯(走下楼梯)和健身房进行抗阻屈膝练习。提高协调性,训练本体感觉。主要观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后抽屉试验及X射线照片比对。 结果:9例获得平均18个月的随访。①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6.5分,终末随访平均89.8分;后抽屉试验术前9膝,术前(+++)7例、(++)2例,术后(+)3例、(-)6例。②术后膝关节屈膝均大于120&;#176;,均无伸膝受限。③术后一膝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可忍受。 结论:经合理的术后康复方案训练后,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避免了自体取材的并发症及训练不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