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一般临床资料某女,79岁,已婚并生育,1973年行“子宫切除术”,本次因右中腹肿物两个月,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5d入院。体检:板状腹,腹部压痛明显,右中腹触及一约7cm×6cm×6cm之肿物,边界清楚,质韧,活动度可。2腹部立位平片右中腹及中上腹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气液平面结肠内无气。见图1。3MRI表现下腹壁皮下偏右侧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灶,大小约7.6cm×5.9cm×6.0cm,有包膜,边界清晰,病灶以狭蒂与腹腔组织相通,见图2。基本呈短T1长T1短T2混杂信号,并可见胃及肠管明显扩张充气及气液平面。…  相似文献   

2.
李基业 《武警医学》2013,24(4):277-280
 腹壁巨大切口疝,特别是难复性巨大切口疝的治疗,是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如围术期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国内外疝学家们对这类患者的诊治历来高度重视,提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增高,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增多,本文就作者4年来诊治的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创伤传统剖腹探查术后患者发生迟发性腹壁切口疝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280例因创伤导致腹腔脏器损伤合并严重腹壁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00例;年龄25~85岁,平均58.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钝器击打伤、高处坠落伤、挤压伤等。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术。按术后2年内发生腹壁切口疝与否分为发生腹壁疝组(39例)和未发生腹壁疝组(241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迟发性腹壁切口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周期内全组迟发性腹壁切口疝发生率13.93%。发生腹壁疝组的≥60岁比例、合并腹内压增高因素构成比和主刀为非疝专科医师比例方面均高于未发生腹壁疝组(P均<0.05),而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人数构成比和合并术后早期切口感...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腹壁疝罕见。Clain(1964)收集世界有关文献仅有16例报告,到1983年为止,亦只有20余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1980年以来收治3例,均经手术治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腹腔容积测量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14例临床诊断为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腹腔扫描,通过三维重组技术进行疝囊及腹腔容积测量,以两者比值>20%作为巨大疝的诊断标准,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4例患者经临床随访,7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其中4例呼吸衰竭;疝术后复发1例;未行手术自行出院1例;5例患者直接行手术治疗,术后痊愈.结论 对于腹壁切口疝患者,以疝囊/腹腔容积<20%作为巨大疝诊断界定值.应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腹腔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本科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例普外科腹部手术病例,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移植、脾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长期吸烟、早期进食、术后剧烈咳嗽、缝合技术以及电刀使用有密切关系。结论改善切口缝合技术、早期进食、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29岁。因骑摩托不慎撞伤左侧腹12h ,局部剧痛持续加重伴呕吐一次来诊。体检 :左侧腹部有一包块 ,患者无心悸、头晕、无出冷汗及呼吸困难 ,血压为13.3/8.7kPa。诊疗中腹痛加剧 ,左腹包块逐渐增大 ,无放射痛 ,无畏寒 ,无返酸嗳气 ,无尿频尿痛。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16.6×109/L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0.90 ,淋巴细胞占0.10。影像学检查 :B超示肝、脾光点均匀 ,胆囊壁光滑 ,胆总管不宽。胰及双肾大小正常。腹腔未见明显积液。膀胱未见明显异常。立、卧位腹部平片两次均报告为左侧中下腹见充气肠管影 ,…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直立时隆起一包块2个月就诊.查体:直立时剑突与脐之间偏右见一约4.0cm×3.5cm外突包块,皮肤表面无异常,触诊时包块位置固定、质中、轻压痛,腹壁似有连续性中断.高频超声横切扫查见包块约3.5cm×2.5cm,内容物呈不均匀低回声,其后方可见白线的强回声带连续性中断约1.0cm,腹膜外脂肪组织通过白线的缺隙与包块内容物相连,且两者的回声相同,纵切面见白线断缺约0.7cm,探头在包块上方做加压、放松运动,可见白线缺损处的组织在包块内容物与腹膜外脂肪组织间有往返样运动(图1).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复习1例26岁腹部创伤男性患者,入院后腹部CT提示腹壁肌肉断裂,肠管疝出于皮下,经手术证实为腹壁肌肉断裂,形成巨大腹壁疝,行腹壁疝修补术。患者恢复顺利,痊愈出院。这种罕见疾病在严重腹部钝性损伤中应引起重视,CT具有诊断价值,宜在早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骨关节无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1例高原髋关节无菌术后切口感染病例采用广谱抗生素、局部换药和伤口扩创、置管冲洗、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治愈49例,无效2例。结论:针对感染后及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同时外科医生应重视切口感染的预防,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5例切口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上腹部切口疝患者9例,下腹部切口疝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上腹部切口疝患者手术时间为190(90~29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1(1.0~7.0)d;下腹部切口疝患者手术时间为157(60~24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2(1.0~8.0)d。1例下腹部切口疝合并肝硬化(肝功能B级)患者术后引流量多,每天约300 ml,经利尿、护肝等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患者术后4 d内出现原疝区域疼痛,1周后均缓解,无慢性疼痛等;4例患者术后CT检查提示原疝囊处积液,未经治疗,自行好转;1例巨大切口疝行腹膜前广泛分离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最高37.8℃,持续6 d后好转。随访5~12个月,患者均无复发和术区感染。结论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切口疝安全有效。此术式可避免腹腔内补片植入术的诸多弊端,术中应用的逆向穿刺法也便于空间建立。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术为腹壁切口疝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病区2008年1月~2011年6月6例腹壁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SSI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切口感染2例,补片感染4例。结果本组除1例补片感染保守治疗2年未愈,手术取出补片外,其余病例均保守治愈。治疗时间19~42 d,平均33.4 d。随访43~60 d,无再感染发生。结论腹壁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SSI大多可通过局部引流、持续负压吸引、抗感染等方法治愈,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才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易侵犯神经节产生神经痛。也可从后根神经节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根,引起所支配肌肉无力、皮肤麻痹,并导致相应神经受累阶段的腹部局部隆起。也有人考虑无菌性炎症的免疫介导机制参与了此过程。运动并发症可能是躯体性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亦逐年增多。为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近5年间诊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部创伤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腹部创伤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腹部创伤的手术质量。方法对我院10年间926例腹部创伤中33例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3例再手术患者中,钝性伤25例,锐器伤8例。再手术原因主要为首次手术漏诊(10例)、处置失误(8例)、并发症(13例)、阴性再手术(2例)。33例共行再手术40例次,其中2例经受3次手术。病死率为12%(4/33),消耗性凝血病和(或)严重感染并发症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再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全面探查、正确处理和充分引流,是防止腹部创伤非计划再手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改良腹壁切口减张缝合术2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东 《人民军医》2006,49(7):430-430
1994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有可能发生腹壁切口裂开的病人,采用粗丝线行腹膜外至皮下腹壁减张缝合腹壁切口246例,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246例中,男131例,女115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3天,平均57.5岁。原发疾病分别为肠梗阻67例,上消化道穿孔78例,先天性肠闭锁14例,肠道畸形8例,结直肠病变36例,胆道疾病21例,脾脏疾病8例,胰腺疾病10例,其他4例。其中术前血浆清蛋白低于30g/L14例,肺部感染18例,血糖高于6.1mmol/L26例,切口污染112例。手术切口长6~20cm,平均12cm。T形、L形、S形等不规则切口15例。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 患,女,26岁.剖宫产术后2年.近半年来自觉下腹部切口疤痕旁可触及一不规则的肿块。伴疼痛不适,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月经期间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后肿块缩小,疼痛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