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肤以及其它器官暴露于损害或潜在的损害之下 ,有害的刺激诱导产生强烈的痛觉 ,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最终集合于大脑的皮质 ,介于最初所受到的有害刺激与随之产生的痛觉之间的是一种极其复杂并且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机制。其中 ,有害刺激被编码成痛觉信息 ,并被进一步传递至更高一级的神经中枢 ,即外周神经、脊髓后角、丘脑等。在某种病理条件下 ,例如外周神经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痛觉亦可独立地产生 ,并向下传递终止于感觉神经。本文着重综述了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及其神经变化机制。1 急性、慢性疼痛的起源及其在病理生理学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临床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对疼痛的机制、分类、诊疗尚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近年随着生物分子领域的研究发展,大量研究发现P物质与疼痛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神经末梢是痛觉的感受器,P物质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因而是伤害感受器本身含有的神经肽,从多个方面参与痛觉的传递。一方面,P物质作为伤害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递质,在中枢端由脊髓背角释放,通过初级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递至脊髓中枢,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传导和调制。另一方面,外周端受到伤害性刺激释放更多的P物质,P物质作为神经源性介质,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因子,刺激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引起炎性细胞浸润,提高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通过P物质介导炎症反应及参与神经系统痛觉传递的生物效应,分析P物质与相关疼痛性疾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外周组织炎症或神经损伤常常引起持续性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等病理性疼痛。持续性自发痛是指在不受任何外来刺激下持续发生的疼痛,痛觉超敏是指非伤害性刺激即可引起的疼痛。痛觉过敏指伤害性刺激下引起的更加强烈的疼痛。这些病理性疼痛是外周和中枢敏感化的结果,其中脊髓敏感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脊髓内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s)尤其是谷氨酸释放增多及其受体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4.
国际疼痛研究会1994年将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损伤和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NP表现为痛觉过敏、异常痛敏、感觉缺失和自发性疼痛。近年来,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NP的分子、细胞机制,特别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水平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进一步探索此类痛症提供了基础。下面就NP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论述。1外周机制外周神经损伤可引起神经功能、生化和形态学特性的变化;外周神经损伤后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自发放电[1]、离子通道表达的改变[2]、初级传入末梢的间接出芽、交感神经长…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诱发,常会引起痛觉过敏、异常疼痛、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异常,而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仍然难以确定。最新研究表明,外周有害刺激改变了RNA修饰、非编码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修饰,这些变化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敏感有关。本文综述目前神经病理疼痛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6.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变化是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的关键。急性疼痛处置不当或损伤性因素持续性存在,会导致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性可塑性的改变,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此时,轻微的刺激甚至是阈下刺激就能发生更强烈、更持久的痛觉过敏,该现象称为"痛觉过敏引发"。在慢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痛觉过敏引发的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疼痛外周敏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孙虹  吕国义 《医学综述》2008,14(7):1082-1084
伤害感受是有害的刺激及其相应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抗伤害感受本质上是对这种伤害感受发生反应的过程。伤害性感受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经历了感受、传递、整合、调控的全过程。脊髓是抗伤害感受作用的重要部位,深入研究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制,为脊髓水平抗伤害感受机制与开发新镇痛药提供理论基础。文章综述了伤害性感受的产生、传递及其脊髓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直接导致的疼痛[1]。NP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外周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病毒感染、肿瘤及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NP包括术后疼痛、脊髓损伤、疱疹后神经痛及糖尿病。NP临床上的具体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类型的疼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疼痛性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早期。最初,根据Melzack和Wall疼痛的闸门学说,认为刺激粗的传入神经A纤维(不传递痛觉)可减少外周疼痛受体通过有髓鞘和无髓鞘的C纤维向脑内传入信号,并发明了经皮神经电刺激技术,以脉宽0.1~0.2ms,频率75~150Hz  相似文献   

10.
P物质在初级传入兴奋传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物质是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促进脑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也是不舒适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他是伴随着现存或存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觉,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的反应。其含义是双重的即痛觉和痛反应。痛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直觉体验;而痛痛反应是个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近 2 0年来 ,疼痛感觉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 :外周组织损伤能调节背根神经节和中枢神经某些早期基因 (immediateearlygene)和参与伤害性信息整合的神经肽 ,包括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 ;这些变化可明显地和长时间地提高脊髓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之处于一种高度敏感化状态 ,对外周传入的非伤害性信息产生异常的疼痛性感觉 ,即痛觉过敏。大鼠脚掌注射completeFreundsadjuvant (CFA)在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和痛觉过敏的同时 ,脊髓背角强啡肽mRNA表达增强 ,强啡肽合成增多。发育、老年变化和种属差异可明显地调节动物在整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外周组织损伤的反应。防止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起易化作用的改变如上述脊髓强啡肽能神经元活动增强 ,有利于防止外周组织损伤如手术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后角NADPH-d阳性神经元及纤维表达、分布变化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NO在脊髓内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方法。动物坐骨神经切断,术后分别存活3、7、14、21d。取L4~5脊髓节段观察NADPH-d阳性神经元、神经纤维变化,并对其数量、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脊髓后角浅层NADPH-d阳性神经元增多,反应增强。②脊髓后角Ⅱo层内出现NADPH-d阳性细胞、纤维。结论NO参与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内痛觉调制,提示NO在痛觉过敏、异常疼痛产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志谦  赵宝明  耿学斯 《上海医学》2012,35(10):900-903
痛觉敏化是指组织或神经损伤后,正常情况下一定阈下痛刺激强度在损伤部位或损伤以外部位引起更强的痛,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病理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神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涉及多种细胞因子、递质、受体、离子通道和核内第三信使的表达.以下就近几年痛觉敏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有关疼痛传递和调节的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化学机制认识的不断深人,脊髓电刺激(spine cord stimulation,SCS)和外周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在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方面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已成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5万的病例接受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6.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阻滞整个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递,达到阻滞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导,减少有害刺激传入导致的痛觉过敏和脊髓后角细胞受体改变的一种疼痛治疗方法[1]。氟比洛芬酯其化学名为丙酸-1-2-酰氧基乙酯,为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是通过静脉给药的非甾体靶向镇痛药,用于手术后及各种癌症的镇痛。本实验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多器官联合手术( CLS)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是脊柱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7%~17%。目前研究表明,脊髓损伤的最终神经学损害是由两种机制引起,即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表明[1,2],原发性损伤在短时间内发生,且产生的神经损伤是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的继发性损害因素是一种细  相似文献   

18.
热痛觉过敏与吗啡耐受的相互关系及细胞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 ,神经损伤、外科手术、炎症等在引起疼痛的同时还可引起痛觉过敏。痛觉过敏是指机体对疼痛的感觉阈值降低 ,轻微刺激即可引起疼痛感觉的现象 ,由热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称之为热痛觉过敏。中重度的疼痛多采用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吗啡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 ,但反复使用会产生耐受。吗啡耐受是指吗啡反复使用致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 ,需将剂量增大才能产生既定药理效应的情况。从表面看来 ,痛觉过敏和吗啡耐受似乎是两个不相关的现象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吗啡耐受的动物对热刺激产生痛觉的敏感度增加 ,而神经损伤致热痛觉过敏的动…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频率100Hz,波宽0.5ms,强度10V,串长ls,串间隔10s的4串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PT;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强度30—40V,其余参数同上)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2)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神经损伤情况下,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这种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很可能是神经病理痛产生中枢敏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脊髓P物质是伤害性传入末梢释放的一种兴奋性递质,它既可传递痛觉信息,又有镇痛作用。在脊髓水平参与痛觉调控,而电针在脊髓水平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抑制SP而产生镇痛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脊髓P物质参与痛觉调控及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