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的12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的静息心率水平分为4组(A组:心率<60次/min,共312例;B组:心率为60~80次/min,共287例;C组:心率为80~100次/min,共345例;D组:心率>100次/min,共284例)并进行定期回访调查。了解各组患者3个月内,1年内,2年内的再梗死情况、发生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和猝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3个月内,1年内,2年内各组发生再梗死的患者例数情况均为D组>C组>B组>A组(P?0.05)。3个月内各组发生因心力衰竭而再次入院的患者例数情况D组>C组>B组>A组(P<0.05),1年内和2年内各组发生因心力衰竭而再次入院的患者例数情况均为D组>C组>B组>A组(P?0.05)。3个月内,1年内,2年内各组发生猝死患者例数情况均为D组>C组>B组>A组(P?0.05)。结论:心率过快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再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的机率均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医生应严格控制患者的心率水平,以达到理想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静息心率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耀铭  黄丽敏  吴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624-1625,163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12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RHR水平分为:A组(50~70次/min),35例;B组(70~90次/min),48例;C组(≥90次/min),38例。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B超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随着RHR的增高,患者胸闷、心悸不适的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检出率增加,C组明显高于B组及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EF明显低于B组及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静息心率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心率增快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和先兆,对冠心病患者应该严格控制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闫吉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09-2309,243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支架植入术的1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PCI术后第3天的静息心率(RHR)数值将其分为4组,RHR〈70次/min为A组,26例;RHR 7079次/min为B组,33例;RHR 8089次/min为C组,30例;RHR≥90次/min为D组,27例。术后第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4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LVEF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RHR对患者心功能有预测价值,RHR越高,其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NSTE-ACS患者186例,根据入院时的心率水平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69例,心率<70次/min;B组75例,心率70~89次/min;C组42例,心率≥90次/min,观察各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1.0%和14.3%,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明显相关.随入院时心率水平增快,NSTE-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12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分为A(22例)、B(35例)、C(30例)、D(27例)组.患者入院前,测定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并进行心功能分级.经常规治疗后,出院随访2月,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A、B、C和D组脑钠肽水平逐步升高,6 min 步行距离逐步减少,心功能分级严重程度逐步提升,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步增大(P<0.05).A、B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高于C、D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钠肽水平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877、-0.925,P<0.05),与心功能分级和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956、0.910,P<0.05).结论: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波 《海南医学》2014,(19):2890-2892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04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35例、B组35例以及C组34例。C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则在强心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口服,A组患者则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片口服。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脑钠肽以及1年随访期间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半年后,A组和B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A组和B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C组(P〈0.05),A组B型脑钠肽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接受治疗1年后,C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在随访1年中,A组和B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能够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栋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84-185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心功能的影响及特点。方法:将2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心率快慢分为4组,A组79例,心率〈70次/min;B组56例,心率70~79次/min;C组74例,心率80~89次/min;D组77例,心率≥90次/min,对比分析4组患者入院前后的临床特点。结果:随着心率的增加,心功能逐渐减退,发病至入院时间越来越长;溶栓率减少,而未通率增加,则死亡率增加。患者发病至入院的时间逐渐延长,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白细胞计数均逐渐增加,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结论:入院时心率快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时间长,心功能差,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陈涛 《中外医疗》2016,(21):1-3
目的:研究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可行性。方法研究资料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该院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保守+有创通气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取常规疗法;保守+有创通气组在保守组基础上增加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呼吸、抢救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保守+有创通气组抢救有效率88.24%高于保守组67.65%,χ2检验显示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呼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有创通气组为(70.12±4.56)%、(38.53±0.35)%、(125.12±9.56)次/min、(35.12±4.56)次/min,保守组为(70.34±5.35)%、(36.94±0.36)%、124.34±9.35)次/min、(35.34±5.35)次/min ,t检验显示P>0.05。治疗后保守+有创通气组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优于保守组,保守+有创通气组为(94.75±5.36)%、(48.61±0.26)%、(86.75±7.36)次/min、(20.75±3.36)次/min,保守组为(89.62±5.03)%、(43.18±0.37)%、(98.62±9.03)次/min、(29.62±5.03)次/min ,t检验显示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静息心率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128例,根据静息心率水平分为A、B、C组。观察不同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组入院时舒张压高于B组,C组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高于B组。随着静息心率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下降趋势,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MAU)呈升高趋势,A、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与LVEF、CC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35、-0.512,P<0.05),静息心率与LVMI、MAU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8、0.578,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需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密切观察心率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老年心脑血管意外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静息心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28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进行血压、静息心率测定,根据静息心率的测量结果分为3组,RHR 1组<75次/min,RHR 2组为75~90次/min,RHR 3组>90次/min,统计各组中并发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人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静息心率水平增高,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结论 中老年心脑血管意外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静息心率水平增高有关,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根据RHR分为心率正常组RHR1(RHR〈80次/分)19例和心率增快组RHR2(RHR≥80次/分)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结果入院时未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RHR1组的心功能好于RHR2组(P〈0.05);应用倍他乐克后,RHR1组的19例患者及RHR2组的41例患者的心功能均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降低静息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姚素波  彭大庆  叶先平  王雅 《四川医学》2013,(11):1642-1644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 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2 组,RHR1 组〈70bpm,RHR2 组≥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心电图心肌缺血、血压.结果①高血压组RHR(80.10±8.02)bpm 显著高于对照组RHR(68.81±9.28)bpm,且高血压组RHR≥80bpm 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②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明显,RHR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r=0.234,P 〈0.01).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疾病发生及其心肌缺血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239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为主,分别为46.4%、21.3%;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144例(60.3%),其他并发症死亡44例(18.4%),猝死36例(15.9%),脑梗死8例(3.3%),死因未明3例(1.3%),脑出血2例(0.8%)。结论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是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心力衰竭主要死亡方式为泵衰竭和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源性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入院资料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外入院即刻血清钠离子浓度135mmol/L的患者,共786例,根据入院24h、48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Na+≥135mmol/L;B组Na+120~135mmol/L;C组≤120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医源性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记录104例CHF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HRT(TO和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静息心率(RHR)、SDNN,随访6~18个月,终点事件是患者心力衰竭恶化入院、心源性死亡。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LVEF≤30%、SDNN≤100 ms、RHR≥75次/min、HRT 1、HRT 2等6个变量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其中HRT 2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5.40,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VEF≤30%(RR=4.68,P<0.05)、RHR≥75次/min(RR=3.18,P<0.05)、SDNN≤100 ms(RR=3.69,P<0.05)、HRT 2(RR=5.12,P<0.05)为仅有的4个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的变量。结论 HRT是心功能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一个有力的预后预测凶子。  相似文献   

16.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时间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住北京健宫医院ICU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岁;进入ICU时血肌酐在正常范围;无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接受过肾脏替代治疗史;无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全部患者实施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内的集束化治疗,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进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EGDT达标时间、7天AKI发病率和28天病死率。结果入选患者103例,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68±6.6)岁;APACHEⅡ评分15~33,平均(23±4.0);7天AKI发病率为57.3%,28天病死率为41.7%。按EGDT达标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6 h达标)、B组(6~24 h达标)及C组(24h内未达标),分别有患者56例、21例和26例。统计显示,各组之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均无显著差异。A组7天AKI发病率显著低于B组(35.7%vs 76.2%,P0.01)和C组(35.7%vs 88.5%,P0.01),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28天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26.8%vs 47.6%,P0.01)和C组(26.8%vs 69.2%,P0.01),同时B组显著低于C组(47.6%vs 69.2%,P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缩短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时间可减少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无创通气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及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治疗前及后1/2h,1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创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除血压外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正压通气组有4例治疗失败,3例改用有创通气,1例死亡,成功率88.9%(32/36);常规治疗组13例行有创通气,其中4例死亡,成功率62.8%(22/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4,p=0.01)。无创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7±12.9)min,明显短于常规组(76.5±10.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0.624,p〈0.001)。3例出现胃胀气,不良反应发生率8.3%(3/36)。结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