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氟罗沙星静脉给药对小鼠腹腔感染的保护作用和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肠埃希菌、金葡球茵分别感染小鼠腹腔后,氟罗沙星静脉给药,以诺氟沙星为对照,观察并评价氟罗沙星体内保护作用及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小鼠腹腔内注射致死茵量,静脉给药,用Bliss法分别计算各组小鼠感染后半数有效剂量及95%可信限。结果:氟罗沙星对大肠埃希菌、金葡球菌感染小鼠的静脉给药ED50分别为0.343mg/kg,4.597mg/kg。两种细菌对小鼠感染的静脉给药保护效果优于诺氟沙星且毒性低。结论:氟罗沙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抗菌素,值得研制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4.
氟罗沙星药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静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98,24(2):111-112
氟罗沙星(FLX.RO23-624D.AM833)是含3个氟原子的新型喹喏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类似于现有的各喹诺酮药物。能显著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疗效较佳。本文主要综述了FIH的药代动力学特征。1吸收本品口服与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几乎相等,生物利用度高达100%。Weidekallm等研究了口服200lug、400mg、800mg以及静脉输人itoing的氟罗沙星的药物动力学(表1)['。。李华等考查了国产氟罗沙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表2)。从中可看出(表2)['」,口服达峰时间不到Zh,单次口服oplug后,血药浓度达4-swtn…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改良寇氏法、过敏试验、静脉刺激试验、溶血试验等毒理学试验,观察氟罗沙星的安全性。结果提示,氟罗沙星注射液临床用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氟罗沙星是第三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其突出的抗菌效果和经济性而被广泛使用。本文章结合氟罗沙星的临床使用情况,总结了该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氟罗沙星临床上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均获得满意疗效,但随着应用的增多,氟罗沙星的不良反应也时见报道,文章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氟罗沙星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病人,男,30岁。咽喉肿痛伴发热2 d。查体:T 38.7℃,P 95次/min,BP 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咽部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附有少量脓苔,颈软,心肺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8×109/L,N 0.82,Hb 110 g/L。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相似文献
10.
氟罗沙星ADR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罗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吸收快、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与全身各系统的感染治疗,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该药品出现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所共有的不良反应。现就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氟罗沙星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医学研究生学报》1998,(4)
目的:评价氟罗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胆道及肠道等急性细菌性感染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病例162例,其中试验组(氟罗沙星)61例、对照组(乳酸环丙沙星)61例、开放组(氟罗沙星)40例。给药方法为氟罗沙星注射液每次0.2~0.4g,每天1次静滴,疗程为7~14天。结果:101例患者应用氟罗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痊愈率为76.2%,有效率为93.1%。对照试验显示,氟罗沙星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相当(有效率分别为91.8%和82.0%);但试验组的细菌清除率(93.8%)和细菌转阴率(95.1%)高于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85.5%)和细菌转阴率(83.6%),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5.9%)略低于对照组(8.2%)。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12.
将12个兔腹壁浅动脉带蒂皮瓣分成激光组和对照组(各6个皮瓣),将前者用低功率(0.352mW/cm2)氦-氖激光(He-Ne)照射,每日1次,共6次,实验结果为两组皮瓣在红种、积脓、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等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激光组炎症明显轻于对照组,证明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确能有效地治疗皮瓣感染,是一种值得临床试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盐酸左氟沙星对小鼠全身感染保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盐酸左氟沙星对小鼠全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960只。随机分为96组,分别用一定量的大肠杆菌、金葡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小鼠,各组感染后即刻静脉注射或口服不同剂量的盐酸左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测试盐酸左氟沙星对4种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盐酸左氟沙星对上述4种细菌感染小鼠体内保护静注ED50分别0.359mg/kg,5.848mg/kg,22.894mg/kg,0.371mg/kg;口服ED50分别为0.554mg/kg,8.129mg/kg,28.895mg/kg,0.492mg/kg。结论:盐酸左氟沙星对小鼠全身感染保护作用静注优于口服,并优于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4.
15.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for albendazole therapy for alveolar echinococcus infection in gerbils and mice. METHODS: Mice and gerbils were infected of metacestode tissues by intraperitoneal (i.p.) transplantation and treated with albendazole-medicated feeds. Th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treated and control groups in terms of host mortality, larval metastases to lungs and liver, final larval weight, histo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metacestode tissues. Viability of metacestode tissues at necropsy of treated animals was tested by intraperitoneal transplantation into uninfected animals. RESULTS: Albendazole-medicated feed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larval growth of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 multilocularis) both in mice and gerbils with markedly reduced host mortality and pulmonary and liver metastases. Viability test showed that albendazole therapy was parasiticidal in early stage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Light microscopic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metacestode tissues of the treated animals revealed severe destruction and massive necrosis with marked calcification of protoscoleces and residual tissues. CONCLUSION: Continuous long term albendazole therapy in animal models is parasiticidal against larval E. multilocularis especially in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7.
过量氟对雌性小鼠生殖及其子鼠发育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微量元素氟在妊娠前后对母子两代产生的综合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小鼠分别在孕期及孕前期始自由饮用200mg/L含氟水,观察其交配率、受孕率、胎(仔)鼠体重变化,母子两代甲状腺形态与功能的变化。结果 各组小鼠的交配率及受孕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各期胎仔鼠的体重大于对照组,以出生后7d差别最明显(P<0.001);孕期摄氟组母子两代的血T4水平均高于对照线(P<0.01或0.001);实验组甲状腺形态与功能的变化相一致。结论 高氟对雌性小鼠的生殖和胎仔鼠的发育存在一定的毒性影响,对母子两代甲状腺形态与功能的影响与子代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含量的方法. 方法 选用C18柱;以三乙胺磷酸溶液(取三乙胺5 ml和磷酸7 ml,加水至1 000 ml)- 乙腈(82∶1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 ℃. 结果 氟罗沙星线性范围为5.16-36.12 μg/ml,回归方程为Y=147.68X 58.07(r=0.999 7);平均回收率99.79%,RSD 0.27%. 结论 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可用于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56-158
目的探讨分析静疗小组对静疗工作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1~12月期间的60例静疗患者展开研究,根据静疗中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疗护理,观察组行静疗小组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静疗患者行静疗小组管理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疗效,减少并发症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对小鼠肠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作用,以阐明噬菌体潜在的应用价值。 方法:利用噬斑法从居民生活污水中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用氨苄青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同时注射环磷酰胺使小鼠免疫功能下降,通过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将动物分为治疗组Ⅰ(在 感染前1 d给予噬菌体)、治疗组Ⅱ(在感染的第5天给予噬菌体)、治疗组Ⅲ(在感染的第10天给予噬菌体)和对照组(不给予噬菌体),观察噬菌体的抗感染疗效。结果:采用噬斑法分离和纯化4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电镜显示噬菌体头部呈立体对称,有一短尾。在肠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小鼠的死亡率为100%。 治疗组Ⅰ小鼠存活率为70%,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Ⅱ小鼠存活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在感染的第10天给予噬菌体治疗,小鼠存活率降至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肠源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示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感染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