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科》2017,(2)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临床分型分为完全型和进展型两个亚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高于进展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完全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水平显著高于进展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且与病情严重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20名作为健康组,均检测Hcy、LP(a)、D-D。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轻型亚组86例,中型亚组42例,重型亚组22例,比较各组Hcy、LP(a)、D-D检测结果。结果中型亚组、重型亚组的Hcy、LP(a)、D-D水平高于轻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亚组Hcy、LP(a)、D-D水平与中型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Hcy、LP(a)、D-D水平低于重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D-D、LP(a)三项指标均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能更能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4.
沈黎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1):19-20,23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活性改变,期望为脑梗死的防治、疗效观察、判断预后寻找有效的监测方法。方法:本文选择114例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轻、中、重三组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差异,且重型组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增高最显著(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且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患者110例,同期入住并行冠脉造影检查阴性的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非AMI组)患者100例,观察两组间D-二聚体差别,同时根据造影结果,计算 AMI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及Gensini评分,观察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①AMI组D-二聚体水平0.77±0.34(mg/L)明显高于非AMI组0.30±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脉三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0.97±0.37(mg/L)高于单支0.52±0.25(mg/L)以及双支病变组0.75±0.2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MI组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1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MI患者中要高于非AMI患者,同时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马王堆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08例,作为ACI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S100B蛋白、NSE、Hcy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NIHSS评分将108例ACI病人分为轻型梗死组(32例)、中型梗死组(62例)、重型梗死组(14例),根据患病后是否并发意识障碍分为伴意识障碍组(22例)与不伴意识障碍组(86例)。结果 ACI组S100B蛋白、NSE、Hcy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间S100B蛋白、NSE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100B蛋白、NSE和D-二聚体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30,P=0.000;r=0.420,P=0.002;r=0.458,P=0.001)。伴意识障碍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不伴意识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100B蛋白、NSE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ACI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Hcy可作为辅助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GRACE评分并给予低危、中危、高危危险度分层,并对不同对象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水平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其GRACE评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GRACE评分,较为简便、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CI组,又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LA)法测定ACI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Hcy水平.结果 ACI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加重,Hcy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各亚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ACI组经治疗后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且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接受有效治疗后显著降低,Hcy可作为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同时选取11例同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患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DIC评分、D-二聚体、血浆FIB含量以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DIC评分、FIB、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大面积梗死、有意识障碍以及死亡患者DIC评分、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APTT明显缩短(P0.05或0.01)。结论 DIC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FIB含量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治疗指导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的有效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受检者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2.03±9.74)%、(115.39±9.26)%、(0.29±0.07)mg/L,观察组患者分别为(79.53±10.35)%、(169.88±19.01)%、(1.20±0.98)mg/L,观察组患者血浆A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检测其血浆水平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5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高于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S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较低,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尤以AMI和UAP患者明显,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定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定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于发病后1d测量41例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根据患者脑组织梗死面积将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非大面积梗死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于41例患者发病后1d、1周、2周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根据发病后2周的检测结果将41例患者分为高水平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组(P0.05)。41例患者发病后1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发病后1d和发病后2周(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治疗组48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两组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比较50例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5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及血浆D-二聚体参与了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数值及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颅脑创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