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周易》第一卦乾卦之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有何"势",何为"势坤"?地的"德"为什么"厚"?地为什么能够"载物"?这是有关万物生命的问题。《易经》里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是《河图》做了解答。有关五行生成的内容解答了这个问题。《河图》的文字表述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生之"。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木、火、土、金、水五行都是天"生"之  相似文献   

2.
传说宋淳熙十五年,朱熹与蔡元定等学者,结合武夷山民间饮食习俗,按照《周易》中“易有两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随同所交往的道士生活惯例,安排了一个清雅淡泊、奇巧瑰丽的八卦席。 八卦席品种有拼盘、羹、汤、丸等形式,制作上有煎、炸、清、炖等方法。 八卦席最大特点是其布列。八仙桌上画上八卦图,正中为太极,八方陈列乾、坤、震、巽、艮、坎、离、兑八种卦状,各列入一道与相关卦理和富有当地风味的菜肴。整个筵席玲珑雅致,独具匠心。 八卦方位上的菜肴,计有素炒鳝鱼丝,香油火腿,酒酿冬菇,宫保鸡丁…  相似文献   

3.
陈顺德 《现代养生》2012,(16):76-77
《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开始两卦为"乾卦"和"坤卦",乾卦以雄为特征,象征男人的刚健,如飞龙在天空飞舞,但强势太过,就有可能失败:坤卦以雌为特征,象征女人的包容,如同大地抚育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太极图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图腾,道家养生的核心精髓就是阴阳平衡,太极图中的一黑一白,表示的就是一  相似文献   

4.
《rrjk》2014,(11)
<正>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5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  相似文献   

5.
正1.4阴阳与医学1.4.1《易经》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良、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黄  相似文献   

6.
《医药与保健》2010,18(9):19-19
<正>天地有五行,五行除代表我们熟悉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之外,也代表了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同时可引申出五色:白、青、黑、红、黄。每餐吸收到五色的食品,可做到五行相生,达到调和五脏,从而滋补身体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土是我们最熟悉不过,也最离不开的东西,每个人自母腹呱呱落地,终其一生,时刻生存在承载自己的土地上。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说:“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人类只有有了土地,才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五行之“土”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讲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并以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基础,来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土”属于五行中的一行。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土具有生化、承载、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不相信中医,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医的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理解古人创造五行学说的用意:天人合一学说是强调自然界的整体观念,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而五行学说则是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论。五行和五脏相配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人民大众中自下而上发展的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教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它追求的是现世的、物质的快乐,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在今生忍受痛苦,并且追求长生不老。道教的这种态度基本表现在我国的饮食文化当中。在此,必须讲一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人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一种朴素的唯物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世间万物均为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结果,并由此产生复杂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此为根源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这一思想被道教宽容地认可并加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治病养生讲究五行与五脏(肺、肝、肾、心、脾)互相配合;透过观察身体症状,找出自己五行所欠,就可趋吉避凶保健康。五行配五脏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与堪舆学说中的五行一样,同指大自然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盛衰,会影响万物运作;而中医的五行学  相似文献   

11.
坎卦教是清代著名八卦教中的一个支派,实力和影响仅次于震卦教、离卦教。嘉庆十八年(1813),林清在京畿地区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时,坎卦教充当了攻打紫禁城的主力,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震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留了许多坎卦教当年活动的档案资料。本文将借助这些资料,就清前期坎卦教的发生、演变过程作一番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上火初释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火是五行之一,代表着五种基本物质的一种,与其他木、土、金、水四种物质共同运行不息,演绎着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抽象特点。在病机学说中,火则是从内而生,成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内生之火,又称"内火"或"内热",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产生火热内扰,导致人体阴阳失于平衡、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某些功能相对处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活在五行间     
<正>提起五行,大家都能说出金木水火土,可与之对应的生活之道,您了解吗?火-食、木-衣、土-住、金-行、水-性,让我们循五行寻健康,在五行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五行在天为春夏秋冬长夏;在地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在生活为衣食住行性;在脏为心肝脾肺肾;在腑为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五行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五行之间。  相似文献   

14.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5,(11):40-40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里的“五”,是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物质:所谓“行”,被引用为“运动和变化”:“五行”.即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15.
楚地盛行山川之祭,楚地祭祷的山神包括二天子、三土皇(三公主)、峗山、五山(五主山)、武夷山、复山、不周山,以及众多的丘陵之神。它们有些分布在楚人所居的范围之内,有些则是秦人带到楚地的西方山神。在"楚邦"扩张的过程中,楚人也逐渐突破"祭不越望"的旧规,开始祭祷所征服之地的"名山名溪"。将山神用三、五等数字进行排列祭祀的习俗,并非楚人独有,商人及秦、晋、齐各国亦然。汉武帝时,在儒生方士们五行理论的推动下,继承了先秦各地分别祭祷过的三、五名山,并从中采选最具特色的地方神山,整合成"五岳",奉为国祀。楚、秦、齐等地的神山系统整合成"五岳"的过程,正是先秦地域文化"大一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资生丸又名保胎资生丸、资生健脾丸、人参资生丸。名资生,取义《周易》文字"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说万物的生命是由于顺从大地"坤元"之气而资生的。而人之脾胃属土,为一身之"坤元",想要资生后天气血,必助脾胃元气方有所得。资生丸出自《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代医家缪希雍所创制。书中说,妇人妊娠三月,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调中养胃。即资  相似文献   

17.
药膳宜忌     
药膳是建立在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上的,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常用的四千多种中药中,有五百余种可用做药膳,如冬虫夏草、天麻、人参、党参、贝母、银耳、黄芪、当归、燕窝等。不过所用药物和食物的选择,应以中医理论例如阴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选择和搭配。五行不仅分别代表体内的肝、心、脾、肺、肾,同时还表示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中医学十分重视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因此,对使用药膳来说,就有四季五补之说。春天,万物生长向上,在脏属肝,应以肝主疏泄为主,故需补肝,称为升补,宜食用首乌肝片、…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9.
<正>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的开始。动物入冬藏匿于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始鸣,惊醒了地下越冬的蛰虫,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蛰虫惊醒、万物复苏,动植物进入生长状态。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的开始。惊蛰后半个月,  相似文献   

20.
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