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8)
目的探讨Y型复合桥血管(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左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在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中的应用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38例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升主动脉严重钙化患者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的MIDCAB临床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56~83〔平均(67.8±8.2)〕岁,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结果全例均顺利完成MIDCAB,无术中转正中开胸,平均手术时间为(3.6±1.1)h,24例采用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Y型复合桥血管,14例采用左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Y型复合桥血管,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7±0.5)支。无围术期二次开胸止血、无术后脑卒中发生以及围术期心梗发生,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3例,经对症治疗恢复窦性心律;肾衰竭1例,经血液透析治愈;ICU入住时间(52.8±19.2)h,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1年通过冠状动脉CTA随访显示,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7.1%,其中全部患者左胸廓内动脉-左前降支吻合口通畅率为100%,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组出现桡动脉桥血管线征1例,左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桥血管阻塞1例,累积桥血管通畅率: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桥血管与靶血管吻合通畅率为95.8%,左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与靶血管吻合通畅率为92.8%(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升主动脉严重钙化患者而言,MIDCAB术中采用Y型复合桥血管安全、有效,中期通畅率良好。全动脉桥血管(左胸廓内动脉-桡动脉)是最佳方案,但对于桡动脉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可能发生手部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左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管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心脏中心C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患者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2例均成功撤机,转至普通病房。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使用IABP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技术,从而确保IABP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2000年1月-2003年8月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6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22例,早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8例患者术肢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术肢的术后护理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护理方法。结果经积极治疗与全面有效的术后护理,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没有发生供血管移植区肢体的感染或是心理问而题影响机体的整体康复,均痊愈出院。结论从观察术肢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防止术肢感染,加强血糖、血压、心功能不全的观察与控制,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合理安排营养,心理护理等方面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应用自体血管桥移植来改善狭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血运的方法[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即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由于手术在持续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提高配合质量,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在心外工作期间,共参与OPCABG 术中护理69例,现将手术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完全主动脉阻断(TAC)与部分主动脉阻断(PAC)两种主动脉阻断方式的术后30 d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469例于阜外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单纯CABG的患者,其中TAC组265例,PAC组204例.观察患者术后30天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治疗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不用主动脉侧壁钳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3~83岁,平均69.1岁。有脑中风史13例。双支和三支系统病变为2例和28例,同时有左主干病变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19。30例病人均可以摸到明显的升主动脉片状或弥漫性钙化斑块,21例病人手术中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明显钙化。9例以左乳内动脉(LIMA)为唯一供血来源(in-flow),其余静脉桥吻合到LIMA,1例静脉桥吻合到无名动脉,其余静脉~静脉"Y"吻合,6例使用主动脉隔离装置(Enclose)行主动脉上的近端吻合,14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术中用血流仪定量测定桥血流。结果:本组30例人均远端吻合3.40(3~5)处。术后8例需多巴胺>5ng/(kg·min)支持16~45小时。手术后2~12小时病人完全清醒,人均带气管插管时间(8.9±3.7)小时。手术中实时桥血流测定显示桥血流均满意(17~110ml/ min),9例以LIMA为唯一in-flow,LIMA总血流量基本是各分支桥血流量之数学和。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出血再开胸、无脑中风,无手术后急性肾衰。下肢切口感染1例,8例(26.7%)术后一过性房颤。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术后(12.7±4.6)天出院。结论:在升主动脉有明显钙化的冠心病病人,采用OPCAB结合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或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抢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ow card iac output syndrom l,LCOS)的一项治疗措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998年6月~2005年6月我院为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IABP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5~75岁,术前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2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34%~83%,搭桥数目为1~5条,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8~265m in,体外循环时间为171~610m in,IABP时间为14~210 h。采用股动脉切开或直接穿刺,利用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ABP对42例CABG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反应、血流动力学以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平均IABP辅助时间(87±16)h,辅助期间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指数增加,术中及术前使用可改善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过程中,心脏对稳定器压迫的耐受性,同时使心脏功能差的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34例康复出院,住院死亡8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IAB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心功能差的高危CABG患者应积极地放置IABP。 相似文献
11.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单次和多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各1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其中左前外切口11例,右前外切口1例,左胸骨旁切口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单支移植11例,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单支移植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移植合并大隐静脉与对角支及钝缘支搭蛇形桥1例。1例同时行心肌激光打孔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2±5.9小时。其中10例(76.9%)患者未输血。平均住院费用3.50±0.95万元。4例患者平均随诊6.5±3.3个月,心绞痛消失,2例患者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冠状动脉旁路通畅。结论:微创CABG安全可靠,创伤小,早期结果满意。与体外循环下的CABG相比可以减少输血,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6 2岁 ,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憋闷伴后背疼痛 2年 ,加重 3 d,于 1999年 7月 7日入院。疼痛呈阵发性紧缩样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查体 :血压12 0 / 75 m m Hg(1m m Hg=0 .133 k Pa) ,心率 72次 / m in,心 作者单位 :10 0 0 37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律齐。心肌酶谱正常 ,血甘油三脂 1.99mm ol/ L,总胆固醇6 .15 m mol/ L ,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5 5次 / min,PR间期 0 .18s,QT间期 0 .40 s。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了解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随时间产生的变化与心绞痛复发的关系,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4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的患者因心绞痛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2.8±9.9岁.CABG到冠状动脉造影时间:1~6个月47.9%(23/48);7~12个月20.8%(10/48),1年以上者31.3%(15/48).135支移植血管中,闭塞33.3%(45/135),狭窄5.9%(8/135);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闭塞28.6%(10/35),吻合口狭窄8.6%(3/35),血流竞争不过自体血管8.6%(3/35);静脉桥狭窄5.2%(5/97),闭塞35.1%(34/97).3例桡动脉搭桥中2例有狭窄.心绞痛复发可能的原因:移植血管病变72.9%(35/48),自体血管病变加重8.3%(4/48),再血管化不完全12.5%(6/48),移植血管在狭窄近端1例,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导致LIMA供血不足1例.药物治疗25例;自体血管介入治疗15例,5例慢性闭塞失败;6例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成功;2例再CABG.结论 CABG术后仍可以复发心绞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移植血管病变,其次为自体血管病变加重,再血管化不完全,搭桥位置不正确.自体和移植血管狭窄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小时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帮助高危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6.
1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1986年7月至1993年2月间1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资料。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室间隔破裂1例。择期手术14例,紧急手术2例。搭桥总数为34支,平均每例2.1支,2例应用了乳内动脉移植。合并手术有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双瓣膜替换术(1例)和室间隔修补术(1例)。择期手术早期死亡1例(7.1%),紧急手术2例均死亡,死亡原因均为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随访3个月至7年,1例仍有症状,其余患者显著改善,生存良好。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选择、血管重建与术前术后处理原则、紧急手术和联合手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近3年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2例,分析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其次是胸腔积液、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并发症、下呼吸道感染。结论随着心外科、麻醉、体循、监护室等相关科室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已逐渐减少,经对症治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9.
<正>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体外循环术后多见,其发病率为0.4%~8.0%,死亡率2.8%~25.0%。非体外循环下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不多见,我院近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3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5例,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2例,心脏明显扩大1例,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结果12例OPCAB全部成功,远端吻合口数3.7±0.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22.3±9.5小时.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结论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