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复发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2]。然而,再狭窄是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并且与相应脑动脉供血区域的脑卒中发病显著相关[3]。研究显示,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即使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2年内同侧脑卒中累计复发率高达38.2%[4-5]。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中位随访期再狭窄的概率为30%[6]。自膨式支架的再狭窄率更高[7-8]。因此,对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支架植入术后晚期血栓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有报道证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术后未服用或不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较易发生极晚期血栓。目前,我院有1例DES置入术后7年且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发现血栓形成。据我们所知,这是DES植入后,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最晚期的报道[1]。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已知包括抗血小板反应、病变特点、支架特性、患者因素等诸多方面原因。结合文献,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的新进展有如下几方面。1药物因素1.1氯吡格雷抵抗尽管经过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在1.4%[1]。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性是ACS患者药物涂层  相似文献   

4.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内科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应用他汀类药物等,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支架成形术可改善脑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1]。本研究将通过颅内支架置入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干预,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外周动脉疾病等的二级预防推荐用药。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经PCI后及神经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9.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针对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现已成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3〕。药物支架时代,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治疗,仍未能完全杜绝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S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4〕。本文拟探讨ST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血小板聚集引起支架内血栓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预防PCI术后与血小板有关的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通过长期和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PCI术后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但是少数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斑块的不稳定、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贯穿于冠心病发病过程的主要矛盾,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日趋成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经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血栓事件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出血的风险,一旦胃肠道出血则对抗血小板治疗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在临床中充分权衡二者的利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本文主要对血小板上二磷酸腺苷受体,蛋白激酶受体,膜糖蛋白受体,血栓烷A2受体等受体及其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血小板的功能及血小板膜受体的类型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血运重建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方法之一.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是在Mustang支架上涂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抗血小板聚集药西洛他唑(cir-ogtazol)以及控制药物释放的聚合物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国产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对减少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Firebird术中、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ACS患者,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有两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是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是支架内再狭窄。降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方法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目前关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回顾近年来的大型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等相关文献,为临床医生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佳持续时间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PCI的AMI患者189例,2016年8—12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距离PCI时间、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情况、梗死类型、是否随访及随访地点,并记录所有患者回访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PCI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180例(占95.2%),其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1年及以上者171例(占90.5%);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分为治疗依从性良好者81例(A组)和治疗依从性不良者108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有无糖尿病、梗死类型及随访地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有无高血压及是否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60岁相比,≥80岁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73,95%CI(1.162,11.606),P0.05];除此之外,婚姻状况[OR=4.225,95%CI(1.800,9.913)]、距离PCI时间[OR=2.347,95%CI(1.190,4.630)]、高血压[OR=2.888,95%CI(1.348,6.185)]亦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组患者电话回访前MACE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可影响AMI患者PCI后预后,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高血压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范围、复杂性和血小板反应性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彭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术后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治疗18个月,随访2年,根据2年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43例和预后良好组107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范围、复杂性、血小板反应性和心功能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病变支数、支架数量、支架总长度、Gensini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平均室壁应力、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增加[(974.75±94.65)mg vs (921.92±89.86)mg,P=0.002;(158.88±14.43)ml vs (151.73±13.87)ml,P=0.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病变支数、支架数量、支架总长度、Gensini评分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治疗范围广、血小板抵抗和心功能下降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氯吡格雷是心血管领域一个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CURE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已经奠定氯吡格雷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置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指南要求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坚持至少1年,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对血管内皮再生的影响。方法:杂种犬3只,经麻醉后行血管造影,选择动脉血管直径为2·25mm的直血管段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直径为2·25mm的CypherTM支架及Bxsonic支架。术后仍继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饲养30d行再次血管造影后取标本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术后30d血管造影CypherTM支架及Bxsonic支架均无管腔丢失。扫描电镜显示CypherTM支架内皮覆盖不完整,有一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Bxsonic支架内皮覆盖完整,未见血小板黏附聚集。结论:CypherTM支架内皮再生较裸金属支架缓慢,有一定的血小板激活。置入CypherTM支架的患者应进行更为严格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9.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