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老年胼胝体脑梗死患者40例,对其一般情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因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位置以胼胝体膝部、体部和压部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运动障碍18/40(45.0%)、高级智能障碍15/40(37.5%)、感觉障碍9/40(22.5%)、言语障碍8/40(20.0%)、精神情绪障碍6/40(15.0%),伴异己手综合症2例、一过性小便失禁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结论 胼胝体梗死高危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最佳诊断手段,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梗死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头颅MRI扫描证实的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响像学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且很少单一发生,多合并其他部位脑梗死。结论胼胝体梗死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好。  相似文献   

3.
胼胝体梗死     
胼胝体的血液供应丰富,功能复杂,梗死发生率低.胼胝体梗死的危险因素和病因与其他部位梗死无异.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2个经典的临床表现为胼胝体离断综合征和额叶型步态障碍,但临床上以偏瘫、单瘫、失用和智力障碍等多见.CT平扫阳性率低,MRI对胼胝体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其他易累及胼胝体的疾病相鉴别.多数胼胝体梗死患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纳入胼胝体梗死患者1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头颅CT、MRI表现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梗死范围局限于胼胝体的局限病灶患者占27.3%,合并胼胝体外梗死的弥散性病灶患者占72.7%。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失语、肌力减退、智能障碍、小便失禁、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情感障碍等症状,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还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随访1年,患者痊愈或症状改善为10例(90.9%),恶化1例(9.1%)。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郝咏刚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08,48(32):39-41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胼胝体梗死少见(8/78),多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部位:膝部16例,体部7例,同时累及膝部、体部15例,压部34例,弥漫性累及6例.累及胼胝体的脑梗死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能与精神障碍较多见.结论 胼胝体梗死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常被合并的梗死病灶所掩盖,MRI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颅脑MRI证实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1.04%(7/67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典型表现包括观念运动性失用(42.9%)、额叶步态(28.6%)和异己手综合征(14.3%),可伴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和认知损害等症状.MRI共检出胼胝体病灶8个,以体部多见(62.5%),其次为压部(25.0%)和膝部(1/8,12.5%).额叶(57.1%)、基底节区(42.9%)和枕叶(42.9%)常同时被累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l例患者胼胝体体部和膝部纤维连接中断.6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以椎动脉狭窄最多见(66.7%),其次为大脑前动脉(50.0%),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较少见(均为33.3%).结论 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是致病关键,其临床表现多样,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1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单纯病灶组与合并其他部位病灶组患者梗死灶左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胼胝体膝部梗死发生率与其他部位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者最多(占75.0%),多由胼胝体膝部梗死引起;其次是语言障碍(占33.3%),左手失用、眩晕、精神行为异常、中枢性面舌瘫者较为少见。(3)单纯梗死组者以轻度瘫痪为主(占57.1%),下肢受累多见;而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组多瘫痪程度较重(占60.0%),且以上下肢同时受累多见。结论本研究1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病灶左右发生率及好发部位无显著性差异,其临床表现与部位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华伟 《山东医药》2014,(37):59-60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2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资料,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及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胼胝体梗死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情感障碍、面舌瘫痪、感觉障碍、偏侧肢体失用。磁共振影像显示,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996、4.337,P均〈0.05),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337、4.996,P均〈0.05)。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磁共振检查是确诊胼胝体梗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脑梗死诊断的4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9%.7例CT扫描未显示胼胝体梗死,经非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另1例经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梗死灶可仅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或压部),也可合并额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头颅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患者23例,8例患者符合进展性脑卒中病程经过,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占所有胼胝体梗死患者的34.8%。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8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7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56h内出现进展,其中24h内进展4例,发病后56h进展1例,其余3例于发病后2448h内进展,病情恶化突出的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以下肢为主。8例患者均合并相邻部位梗死,累及扣带回6例,额叶及顶叶各4例,枕叶1例,侧脑室旁1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其中6例合并其他部位的血管病变。结论临床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多出现于发病后24h内,主要为偏侧肢体瘫痪加重,头颅MRI检查能及时明确梗死部位及相应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69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并记录患者胼胝体梗死的部位、胼胝体供血动脉有无狭窄以及颅内外狭窄血管的数量等,评价治疗前与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完成门诊病情评估.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2.3)岁;高血压病14例,2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1例,冠心病5例(含心房颤动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1例;吸烟史8例,饮酒史4例.结果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6%(16/2694),均伴有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病变血管以大脑前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和颈内动脉狭窄(8例)多见;病变部位以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多见(12例),且以单侧受损为主(累及单侧胼胝体15例);临床以肢体瘫痪(13例)、认知障碍(10例)和精神行为异常(8例)为主要表现,偏身感觉异常(2例)、偏盲(1例)及共济失调(3例)较少见;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可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为(4.3±1.5)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2.9±1.2)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4,P=0.023).出院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显示,2例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例无变化,无死亡患者.结论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生率较低,其发病与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前循环血管可能更易受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尤其应关注患者肢体肌力、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表现,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方法选取头颅MRI提示有明确PCCI病灶的患者356例(PCCI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另选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853例(ACCI组),比较2组病因分型的差异。结果 PCCI患者临床症状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言语不清105例(29.5%),头晕/眩晕98例(27.5%)、肢体无力86例(24.2%);远段梗死是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45.8%),累及部位最常见为丘脑20.2%;PCCI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较ACCI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CI的临床表现复杂,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远段,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PCCI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任雁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25-1526
胼胝体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连接纤维,是脑内最大的纤维束.此纤维束的主要功能是执行两大脑半球间的协同活动、视觉功能和信息传导功能.单纯胼胝体病变在临床上相对少见. 国内外文献尚没有系统和全面的胼胝体梗死特征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本文对8例老年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作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责任动脉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299例,根据Amarenco's解剖图解分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梗死组179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组41例,小脑上动脉(SCA)梗死组28例,多条小脑动脉(MCA)梗死组51例。比较4组患者TOAST分型、临床表现、脑干累及情况、死亡情况。结果 4组患者TOAS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眩晕、构音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A梗死组患者共济失调发生率低于SCA梗死组、MCA梗死组(P0.05),MCA梗死组患者听力障碍发生率高于PICA梗死组、SCA梗死组(P0.05)。MCA梗死组患者中累及脑干者所占比例高于PICA梗死组(P0.05);SCA梗死组患者累及脑干者所占比例低于PICA梗死组、AICA梗死组、MCA梗死组(P0.05)。4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梗死多见,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不同责任动脉急性小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临床表现、脑干累及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应注意完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干腔隙性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7例脑干腔隙性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脑干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其他腔隙性脑梗死相同;脑干腔隙性梗死的好发部位多在脑桥;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缺乏典型的脑干定位表现.结论 单纯脑干腔隙性梗死诊断较困难,需要借助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立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因分型。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孤立中脑梗死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供血范围及MRI影像学特点,将中脑梗死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及背侧梗死,分析各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病因分型等的差异。结果 40例患者中,前内侧区梗死患者23例,前外侧区14例,外侧区1例,混合部位梗死2例。常见体征为构音障碍23例(57.5%),肢体和(或)步态共济失调18例(45.0%),眼球活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15例(37.5%),肢体运动障碍14例(35.0%)。前内侧区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中枢性面(或)舌瘫(3/23比8/17)、眼球活动障碍(15/23比0)及病因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患者中,短期预后良好38例(95.0%),预后不良2例(5.0%)。结论孤立中脑梗死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眼球活动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发生于前内侧区梗死。前内侧区梗死常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变,而其他部位梗死病因常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多模态MRI特点和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并根据MRI脑梗死灶特征进行梗死分型。结果深穿支梗死患者20例中,单发梗死14例,多发梗死6例;皮质支梗死患者14例中,单发梗死8例,多发梗死6例;分水岭梗死患者26例中,单发梗死12例,多发梗死14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模态MRI患者中,以分水岭梗死最常见,其次为深穿支梗死和皮质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定。方法回顾分析3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延髓梗死分型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中LMI型最常位于延髓中部,而MMI型位于上部者最多;LMI较MMI预后相对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头颅MRI和DSA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对其治疗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