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上选取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自杀未遂病例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共获得409例,按照自杀方式分为服农药组和其他方式组,比较两组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等。结果 409例自杀未遂病例平均年龄(43.9±13.3)岁;女277例(67.7%);服农药组344例(84.1%),其他方式组65例(15.9%)。服农药组女性所占比例低(65.7%),焦虑、抑郁、绝望量表评分偏低(P<0.05)。服农药自杀未遂者采取自杀行为的隔离性较低(39.0%)。两组自杀意图量表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4.40±2.66 vs 4.97±2.57, t=1.58, P=0.120)。多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多已婚,无躯体、精神疾病(P<0.05)。结论 服农药自杀未遂者具有特别的社会心理学特征,预防的重点应为规范农药管理和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2.
分离性障碍患者除表现出急骤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外,很多患者常表现出自杀姿势。定义为“自杀姿势”是由于认为患者做出自杀行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么具有这种行为的患者其自杀态度究竟如何,本研究对此进行对照研究,以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特征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自杀未遂者的不同类型,并探究各类型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差异。 方法 运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408例急诊或住院自杀未遂者的人口学、社会心理学和自杀未遂行为特征的数据。采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408例自杀未遂者被分为两种类型:231例(56.62%)纳入冲动组,表现为自杀意图低、致死性低、冲动性强;177例(43.38%)纳入计划组,表现为自杀意图高、致死性高、多有自杀未遂史。与冲动组相比,计划组自杀未遂者年龄更大(P=0.003),抑郁绝望水平更高(P<0.001),患精神障碍的比例更高(P<0.001)。 结论 两组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明显不同,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吕臻  艾明  况利  陈建梅  牛雅娟  费立鹏 《重庆医学》2014,(26):3474-3477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结果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加肯定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并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而相对比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而言,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歧视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是负性态度、不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及承认自杀的社会重要性。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其自杀态度中,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中各维度的分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杀的社会重要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对自杀更倾向于肯定态度,这部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提醒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自杀相关知识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有自杀风险的高危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部分地区农村人群的自杀态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人群的自杀态度。方法采取序贯抽样的方法,采集了2000年度、2001年度大连市金州和庄河两地区66个自杀死亡病例的132个信息人和66个正常对照本人及其132个信息人。用自杀态度问卷了解病例组信息人和对照组本人及其信息人对自杀的态度,然后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自杀组信息人对自杀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性别自杀者的理解程度[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总理解程度121.57,对男性自杀者理解程度121.41,对女性自杀者理解程度121.53],均低于对照组信息人[对应的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43.43,143.59,143.47,差异具有显著性。Z值、P值分别为(-2.628,0.009),(-2.681,0.007),(-2.624,0.009)]。信息人对女性自杀者的理解和宽容程度高于对男性自杀者(Z=-2.565,P=0.010),男性信息人更倾向于理解和接受女性自杀(Z=-2.060,P=0.039)。结论该地区农村人群总体上对自杀持不接受态度,但是对女性自杀比对男性自杀更加认可和宽容。此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女性较高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农村人群的自杀态度.方法 采取序贯抽样的方法,采集了2000年度、2001年度大连市金州和庄河两地区66个自杀死亡病例的132个信息人和66个正常对照本人及其132个信息人.用自杀态度问卷了解病例组信息人和对照组本人及其信息人对自杀的态度,然后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 自杀组信息人对自杀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性别自杀者的理解程度[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总理解程度121.57,对男性自杀者理解程度121.41,对女性自杀者理解程度121.53],均低于对照组信息人[对应的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43.43,143.59,143.47,差异具有显著性.Z值、P值分别为(-2.628,0.009),(-2.681,0.007),(-2.624,0.009)].信息人对女性自杀者的理解和宽容程度高于对男性自杀者(Z =-2.565,P =0.010),男性信息人更倾向于理解和接受女性自杀(Z =-2.060,P =0.039).结论 该地区农村人群总体上对自杀持不接受态度,但是对女性自杀比对男性自杀更加认可和宽容.此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女性较高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1例自杀未遂者,采用自制的自杀未遂调查表,自杀意图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进行测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以101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自杀诱因主要为人际冲突(72.3%),自杀手段主要是过量服药(48.5%)和服有机磷农药(31.7%).42.8%的自杀未遂者有既往自杀未遂史,重复自杀者冲动性较高(P<0.01),冲动性高和低年龄者自杀意图较低(P<0.01).自杀未遂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少(P<0.01),77.2%的自杀未遂者患精神障碍且以抑郁障碍最多.结论对自杀未遂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和精神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次自杀未遂者和重复自杀未遂者的区别.方法检查126名因自杀未遂而入院的患者,分为首次自杀未遂组和重复自杀未遂组,获得有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自杀意图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51(40.5%)名重复自杀未遂者,与首次自杀未遂者比较,重复自杀未遂者已婚居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固定的经济收入、有较多的既往精神科治疗史、常饮酒、企图自杀前与他人交流少,自杀意图较低,冲动性较高(P均<0.05).结论对伴有某些危险因素的自杀未遂者应积极进行医学干预,以期减少自杀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未遂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心理评定量表,对128名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的对照研究。结果 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43.8%),邻里关系矛盾(25.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49.2%),自溺(25.8%)、自缢(16.4%)。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的满意程度上及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未遂者具有焦虑、疑心、抑郁、病态人格、脱离、现实等性格缺陷。研究组中22例能做出精神病学诊断。结论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行为与其性能缺陷,不良家庭环境及精神病状态有关,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0.
自杀未遂者的一般特征与自杀行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连忠  肖水源 《医学与社会》2002,15(4):17-18,51
目的: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方法:对某省会城市3年综合医院100例自杀未遂连续样本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晤谈。结果:自杀未遂者男女性别比为3.8:1,27%有各种精神科的诊断,24%既往有自杀未遂史,22%有各种躯体疾病;自然未遂的方式以服毒辣为主,服毒药物以苯二氮类药物为主;44%在自杀未遂前1月内明确向旁人表面自杀意念。50%在自杀当日与人发生争吵,48%在自杀之后给别人以明确自杀信息。结论:自然未遂者在自杀行为发生前后均有一定的征兆和线索,加强对苯二氮类和农药的管理,有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01例自杀未遂者,采用自制的自杀未遂调查表,自杀意图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进行测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以101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 自杀诱因主要为人际冲突(72.3%),自杀手段主要是过量服药(48.5%)和服有机磷农药(31.7%)。42.8%的自杀未遂者有既往自杀未遂史,重复自杀者冲动性较高(P<0.01),冲动性高和低年龄者自杀意图较低(P<0.01)。自杀未遂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少(P<0.01),77.2%的自杀未遂者患精神障碍且以抑郁障碍最多。结论 对自杀未遂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和精神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云南省基诺山基诺族近10年内(1999年至2009年)的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特点.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基诺山44个基诺族自然村共10 610人采取线索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其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者的人口学资料.结果 基诺山基诺族近10年的年平均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为30.16/10万,年平均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4.71/10万.结论 基诺族的自杀死亡率高于全国总人口的平均水平;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平均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cent decade (1999 to 2009) incidence of committed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of the Jinuo nationality in Jinuo Mountain and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 Methods 10 610 subjects at 44 Jinuo villagers committe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door-to-door inquiry under the help of clues and collected the data of larithmics and medical history. Results 32 committed suicide patients were found in total, and the average incidence rate per year in the recent decade was 30. 16/100 000. 5 attempted suicide patients were found and the average incidence rate per year in the recent decade was 4.71/100 000. Conclusion The Jinuo committed suicide incidence rate is higher than nationwide level. The attempted suicide incidence rate is lower than nationwide leve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东省西部农村两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共获得341户,对每户中20~75岁人群抽取1~2名进行调查。采用一日重建法(DRM)测量主观幸福感,自杀态度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测量。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农村居民一日总体幸福感得分为-24.20~36.20,50%分值为20.00。上午、下午、晚上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5,df=2,P<0.001)。农村居民对自杀态度多持中立或矛盾态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因素有体质量超重或肥胖、抑郁得分、焦虑得分,与自杀态度相关的因素有抑郁得分。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无关。结论 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无相关性,但两者均与抑郁得分相关。改善心境状况将有助于改善主观幸福感或影响农村居民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的方法,对5所高校的1 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别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生活目的量表(PIL)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为检测工具,分析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38份,有效率94.4%;其中贫困生316名,非贫困生722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自杀者的态度和生活感受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寻求意义感、生活目标和自主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P<0.05,P<0.01)。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论 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5-HTFVNTR)与自杀未遂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71例自杀未遂患者(患者组)和8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HTTVNTR的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自杀未遂组第二内含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基因型10/10:5 VS 7;基因型10/12:29 VS 31;基因型12/12:37 VS 42;等位基因10:39 VS 45;等位基因12:103 VS 115)差异无显著性(X^2=0.181,P=0.914;X^2=0.016,P=0.898)。结论汉族人群中5-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Emergency medicine physicians and psychiatric staff face a challenging job in risk stratifyi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uicide attempts to predict which patients need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hospital admission or can be discharged with psychiatry follow up.

Aims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se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r regular ward for suicide attempt, and the methods they employed in a rural Australian base hospital.

Method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to the Rockhampton Bas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Queensland Australia from 1 September 2007 to 31 August 2009.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ndertaken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ICU and regular ward admission, and predictors of suicide method.

Results

There were 570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uicide attempts, 74 of which were repeat suicide attempts. There was a 10- fold increase in the odd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or ICU admission (CI 1.45-81.9, p=0.02) for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drug overdose. Increased age (OR=1.02, 95 per cent CI 1.00-1.03, p=0.05), drug overdose (OR=2.69, 95 per cent CI 1.37-5.29, p=0.004), and previous suicide attempt (OR=1.53, 95 per cent CI 1.03-2.28, p=0.03)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ospital admission. Male patients (OR=2.76, 95 per cent CI 1.43-5.30, p=0.002) and Aboriginal patients (OR=3.38, 95 per cent CI 1.42-8.05, p=0.006)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hanging as a suicide method.

Conclusion

We identified drug overdose 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ICU admission, while age, drug overdose and history of previous suicide attempts predict hospital admission. We recommend reviewing physician practices, especially safe medication, in suicide risk patients. Our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continued close collaboration by acute care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vider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