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血管构筑学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相关血管构筑学因素与出血的关系,以期预测脑AVM出血的危险性。 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200例脑AVM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分析脑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等的情况,比较不同血管构筑的AVM患者出血的比率。 结果:穿支动脉供血、小病灶、位于基底节和后颅窝、单支静脉引流、深部引流、有静脉狭窄或闭塞及伴发动脉瘤者易出血。结论:与脑AVM出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供血动脉的类型、AVM的大小和部位、引流静脉的数目、引流静脉的类型和有无狭窄或闭塞、是否合并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测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构筑特征,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脑AVM患者107例,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畸形血管大小、位置、供血动脉数目、引流静脉数目、出血及合并动脉瘤或静脉瘤等因素对合并癫痫发生的相关性及...  相似文献   

3.
王加充  赵建农  王鹏程  张茂  陈健龙  彭浩 《重庆医学》2013,(30):3636-3637,3640
目的探讨分析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破裂出血患者(71例)作为出血组,未发生破裂出血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与对照组的畸形血管团位置、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位置、引流静脉的方向、合并动脉瘤及所合并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位于深部的小于3cm血管团、深部引流静脉、合并动脉瘤与脑血管畸形是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对于深部血管团小于3cm、深部引流静脉、合并动脉瘤的脑血管畸形患者,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范新华  黄祥龙 《浙江医学》2010,32(10):1460-1463
目的 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与相关血管形态构筑关系的分析,预测AVM发生出血的可能性,从而降低AVM出血的风险和造成的危害.方法 收集104例AVM患者的造影资料,对AVM的血管构筑形态和出血状况(即AVM供血动脉类型和数目,引流静脉的类型、数目和形态,引流静脉出现、结束的时间及AVM血管团的大小、部位)进行分析.结果 AVM出血与其供血动脉的类型、引流静脉的状况(类型、数目、形态)及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和部位具有重要关联,其中椎动脉和穿支动脉供血、单支静脉和深部静脉引流、引流静脉迂曲和损伤、畸形血管团〈3cm及位于基底节、后颅窝的AVM最易出血.结论 AVM出血危险因素与其供血动脉(类型)、引流静脉(形态、支数及部位)、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及大小有关,熟悉和掌握AVM出血与其相关血管形态构筑关系,对于降低AVM出血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相关的临床及血管影像学特征,以期对脑 AVM 的出血倾向作出评价和预测。方法:应用 Cox 回归模型,对59例脑 AVM 进行出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59例脑 AVM 中,观察期内出血48例(占81.4%),年平均出血率为2.3%;病灶大小、供应动脉支数以及引流静脉支数是决定脑 AVM 出血倾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小型 AVM、多支动脉供应的 AVM 以及仅有单支静脉引流的 AVM 最易破裂出血。结论:建议脑血管造影时着重对此三项指标进行描述;对于出血风险较大的脑 AVM 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探讨DSA的超选择造影显示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相关血管构筑学(AVM的大小、位置、供血动脉)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癫痫发作的关系,以期预测脑动静脉畸形癫痫发作的危险性及栓塞治疗癫痫的有效性。 方法:通过DSA超选择造影显示95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学特点;所有脑AVM应用NBCA或ONYX栓塞治疗;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脑动静脉畸形癫痫发作与AVM的大小、位置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供血动脉支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5例患者中43例有癫痫发作,占45%,术后20例症状消失,11例明显减轻,有效率72.1%。结论:AVM越大、位置越近皮层越易发生癫痫,供血动脉支数的多少与癫痫的发作无关;血管内栓塞AVM治疗由其产生的癫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93例AVM患者中同时行3DCBMRA、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的38例AVM患者,比较3DCE—MRA和3DTOF—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和流出静脉支数问的优劣。结果3DTOF—MRA和3DCE.MRA共显示了84例AVM的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3DCE—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与流出静脉支数上优于3DTOF—MRA(P〈0.01)。结论3D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合并动脉瘤治疗策略、治疗方法。方法: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确诊出血的10例患者,根据AVM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瘤特点,取不同栓塞策略,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动静脉畸形。结果:畸形团内型5例,用Onyx胶、弹簧圈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与供血动脉相关型4例,与畸形团无关型1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再Onyx胶栓塞畸形血管。复查DSA,动脉瘤全部栓塞,AVM完全消失5例,3例栓塞80%,2例栓塞60%~80%,1例术后出现病变对例肢体轻度偏瘫。后期再次栓塞畸形血管团2例,行开颅切除畸形血管团1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畸形团供血动脉瘤优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畸形团内动脉瘤则以闭塞该部血流为主,如技术条件允许也尽量先栓塞带瘤血管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AVM患者的VCTDSA和3D-DSA资料,比较二者的病变检出、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颅内盗血现象及合并病灶,以3D-DSA为金标准评价VCTDS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39例AVM患者均为单发病灶,VCTDSA和3D-DSA均检出36个AVM.VCTDSA误诊1例小型AVM,漏诊2例微小AVM(直径小于1 cm);VCTDSA对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20%.VCTDSA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还可同时显示27例3D-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且仅需一次扫描即可显示合并的动脉瘤,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不敏感.结论 VCTDSA是一种无创的可替代3D-DSA作为AVM常规筛查、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动静脉畸形的16层螺旋CTA及CTV表现。结果动脉期CTA能较好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部分早期引流静脉;静脉期CTV显示了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对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组,对不同治疗方式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PIA组病人年龄高于Non-APIA组(P<0.01),后循环供血率51.6%(16/31)明显高于Non-APIA组的22.7%(73/321)(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及AVM血供均为AP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手术+血管内治疗3组病人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术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大发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环供血的AVM越容易并发APIA,在优先处理动脉瘤的原则指导下,手...  相似文献   

12.
蔡长寿  谌丹  丁玲  邱波  冯丰坔 《医学综述》2012,18(11):1758-1761
目的评价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共振(MR)诊断颅内未出血性动静脉畸形(nAVM)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nAVM病例,全部行CT平扫、MR平扫加增强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5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结果 20例中15例位于脑皮质及皮髓交界区,2例位于深部脑白质,2例位于侧脑室内,1例位于幕下,CT平扫表现为以高密度为主的高、等、低混杂密度;16例表现为特征性MR流空血管影,其中12例显示明确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3D CE MRA均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团;1例位于直窦旁,以局部脑质萎缩为主;1例左侧脑室前角旁,以血栓机化为主。结论 nAVM随诊期间的出血预测因素为易出血脑动静脉畸形表现,复杂的供血与深静脉引流方式,自发性出血较低的nAVM患者无此类因素存在;MR平扫结合MRA、SWI、3D CE MRA各序列成像对异常血管团的显示优于DSA,对nAVM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并可显示其结构组成,可作为临床高度怀疑脑nAVM患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对脑膜瘤血供进行对比评价,进一步了解两种检查方法在脑膜瘤血供方面的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0脑膜瘤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每个病例于一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脑膜瘤血供情况(包括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静脉窦、对肿瘤周围血管走行及对颅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结果20例行MSCTA与DSA检查患者均清晰显示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后者较前者在对细小分支的显示上略占优势;在近颅骨侧血管的显示方面DSA较MSCTA有明显优势;而在瘤体对周围血管的压迫、推移等方面MSCTA则具有三维立体的优势;窦旁脑膜瘤受侵的显示中,MSCTA可因骨质影响而高估静脉窦受侵情况的存在,DSA则不受影响;MSCTA可准确评估瘤体与骨质关系,并可为术前模拟手术入路提供三维立体影像。结论MSCTA与DSA均能够提供准确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静脉窦等重要信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以及无创、快捷、价格低廉等方面MSCT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MRI和DS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脑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AVM,入院前CT检查68例,MRI检查39例,DSA检查21例,同时做两项检查以上的17例,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较低(75%),但可以显示出血、钙化和密度改变;MRI敏感性最高(100%),T1WI、T2WI显示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是明确AVM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假阴性(4.8%)。结论 CT、MRI和DSA对出血性脑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3种检查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患者出血相关因素,以及脑AVM病灶组织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与不同年龄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8年10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130例脑AVM患者资料,对脑AVM出血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在13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在术中切除的脑AVM组织石蜡标本作为研究组,其中按是否出血分为颅脑出血组(24例)、颅脑未出血组(16例),并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2例)、20~50岁组(15例)、>50岁组(13例)。另选取同期8例癫痫手术患者大脑皮质石蜡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脑组织标本中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2)阳性表达以判断鉴定EPCs;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进行KDR2、CD34阳性定位以判断EPCs定位,并进行SDF-1表达检测。  结果  脑AVM病灶大小<3 cm、深部脑AVM及单一静脉引流是引起脑AVM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研究组AVM病灶组织中KDR2、CD34阳性表达,而对照组脑组织无表达;免疫荧光双染显示,EPCs主要位于血管壁边缘,而SDF-1能与平滑肌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共染,脑AVM组织中SDF-1表达高于对照组。<20岁组AVM组织EPCs数量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P<0.05)。颅脑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间EPCs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病灶<3 cm、单一静脉引流和发生于脑深部的AVM易出血,需引起关注。SDF-1可能参与了EPCs的调控,EPCs可能参与了AVM中的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