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生瑜  袁小平 《重庆医学》2013,(30):3644-3646
目的探讨皮下间断注射少量甲状旁腺素(PTH)(1-34)对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修复期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6~8周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不注射任何药物,阴性对照组间断注射6μg/kg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间断注射6μg/kg PTH(1-34)(PTH:1μg/mL)。分别在中断加力0、7、10、14、17、21、25d处死大鼠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牙根修复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实验区破骨细胞变化。结果中断加力后修复早期仍可见破骨细胞,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早期增强,晚期减弱(P<0.05)。结论皮下间断注射少量PTH(1-34)对牙根修复期仍持续的牙根吸收不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瘤所致的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瘤所致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骨转移瘤伴有疼痛的病人接受伊班膦酸钠治疗,伊班膦酸钠4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至少2h以上,每4周重复1次,3个周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伊班膦酸钠治疗前骨痛评分为(6.47±2.26)分,治疗后为(3.19±2.04)分,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0.397,P<0.01),骨痛缓解有效率达72.2%,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为(40.67±8.87)分,较治疗前(31.74±9.61)分明显上升(t=8.191,P<0.01),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瘤所致疼痛效果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对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转换指标表达的影响。方法 64例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口服,1片/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3个月静脉输注伊班膦酸钠2mg。比较两组试验前、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BALP、TRAP-5b的水平。结果治疗3、6和12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BALP和TRAP-5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ALP和TRAP-5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破骨细胞活性就明显受到抑制,同时成骨细胞活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伊班膦酸钠治疗的1年时间内成骨和破骨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联合局部病灶的放射治疗对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各类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26例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骨局部病灶的姑息放疗,25例单纯采取对骨局部肿瘤病灶姑息放疗,评价两组的止痛效果及骨病灶的疗效。结果:放化联合组和单纯放疗组病灶局部疼痛控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骨性病灶骨密度好转率分别为73.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局部放疗有助于缓解骨肿瘤患者的骨痛,改善病灶骨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静  付蕾  史祖宣 《医学综述》2012,18(7):1026-1028
乳腺癌所引起的骨转移常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明显的症状。双膦酸盐在防治骨骼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性治疗药物。伊班膦酸钠是第三代高效能的双磷酸盐制剂,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对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抵抗的转移性骨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与其他静脉给药的双膦酸盐相比,伊班膦酸钠有较小的肾毒性及较好的安全监测性,方便门诊患者应用,从而减少住院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辽宁省肿瘤医院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骨转移癌患者72例,均给予3个周期用药后评价疗效。结果:72例中局部疼痛控制CR48例(66.7%),PR16例(22.2%),总有效率为88.9%;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显效46例(63.9%),有效14例(19.4%),总有效率83.3%;毒副反应共9例,占12.5%。结论:伊班膦酸钠可明显提高骨转移癌患者局部疼痛缓解率、延长局部疼痛缓解时间,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伊班膦酸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杭晓声  陈晓萍 《现代医学》2005,33(4):261-262
目的分析单用化疗或化疗联合伊班膦酸钠(商品名艾本)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共48例病人,分两组治疗。24例单用NP方案化疗:诺维本(商品名盖诺,NVB)25 mg.m-2,第1、8天静脉推注,顺铂20 mg第1、5天静脉点滴,以21 d为一周期。24例化疗联合艾本治疗:NP方案化疗(方法同前),加艾本4 mg.次-1,21 d为一周期。均连用2周期。然后评价疗效。结果单用化疗组,疼痛缓解率83.3%(20/24),卡氏评分标准平均提高10分;化疗联合艾本组,疼痛缓解率100%(24/24),卡氏评分标准平均提高20分。结论单用化疗或化疗联合艾本对肺癌骨转移疗效好,能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期。尤以联合使用效果佳。艾本毒副作用轻,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新一代双膦酸盐药物。  相似文献   

8.
伊班膦酸钠与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与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32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每天在接受元素钙500 mg和维生素D 200 IU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伊班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治疗,其中伊班膦酸钠150 mg每月1次;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1次.2种药物治疗时间均为1年.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EXA)及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1)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的骨量及骨转换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经过1年治疗,与用药前比较,腰椎(L2-4)骨量显著上升(P<0.05),髋部骨量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伊班瞵酸钠治疗组腰椎L2-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全髋骨密度分别上升15.34%、4.15%、5.05%和2.49%;阿仑瞵酸钠治疗组分别上升14.50%、4.42%、1.18%和2.64%;破骨指标血清CTX-1在2组均明显下降(P<0.05).2组之间各时点的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CTX-1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服用方便,且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与阿仑膦酸钠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患者分为2组,即联合治疗组(伊班膦酸钠+化疗)和化疗组,伊班膦酸钠4mg+生理盐水500ml静滴,至少2h以上,每4周重复1次,化疗每3-4周重复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止痛、活动能力的改善及骨转移病灶的有效率分别为82.5%、62.5%、45%,均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瘤疗效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0.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超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超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2医院和四川省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及住院超高龄老年性OP患者共110例,年龄75~92岁,先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片口服,1片/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3个月给予伊班膦酸钠注射液2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至少2 h。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测量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BMD)及腰椎BMD;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时间内新发骨折发生率;观察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腰背部疼痛疗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改变。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试验组有1例患者因移居其他城市而退出试验,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后6个月,两组股骨颈BMD〔(0.64±0.12)g/cm2 vs.(0.62±0.11)g/cm2〕和腰椎BMD〔(0.78±0.09)g/cm2 vs.(0.76±0.10)g/c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股骨颈BMD〔(0.64±0.10)g/cm2vs.(0.61±0.09)g/cm2〕和腰椎BMD〔(0.82±0.08)g/cm2vs.(0.75±0.11)g/cm2〕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7.78%(15/54),试验组为16.6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腰背部疼痛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有8例患者首次输液后出现肌肉酸痛等类流感样症状,其中1例出现低热,均经对症处理1~2 d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在使用钙尔奇D片的基础上加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治疗超高龄老年性OP,可明显增加患者股骨颈和腰椎BMD,降低新发骨折发生率,有效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且不良反应较轻,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功能无明显影响;采用静脉输注,治疗频率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各种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以牙周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较多,主要包括骨皮质切开术、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术和微型骨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1].上述手术通过制造牙槽骨的创伤,激活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不仅增加了局部组织灌注,加速了骨与牙周组织的更新,而且降低了骨密度,有利于牙槽骨内细胞招募,从而为加速牙齿移动创造良好的微环境[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 :配对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及牙根等级 ,分析牙根吸收及其分布的情况。结果 :男性组和女性组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分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但两组之间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正畸治疗中性别因素并不是影响牙根吸收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牙根发育阶段的牙齿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患者112例,其中成人患者32例,青少年患者80例。青少年患者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又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别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48颗双尖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以确定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发育状况及牙根吸收等级。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的牙齿多数在正畸治疗中牙根继续发育完成,牙根形态正常,较少出现根吸收。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及成人组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三组间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与成人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出现的根吸收多为轻度根吸收。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牙根一旦发育完成无论青少年或成人正畸治疗的根吸收风险均增加,但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橄榄苦苷(oleuropein)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以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把不同浓度的橄榄苦苷(12.5、25、50 μmol/L)分别加入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诱导的体外破骨细胞培养体系中,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 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方法观察呈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RAW264.7细胞也用RANKL诱导,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下观察骨吸收陷窝,并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其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激活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1,NFATC1)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RAP染色结果显示,橄榄苦苷能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橄榄苦苷能下调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CTSK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橄榄苦苷对破骨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橄榄苦苷能显著减少骨吸收陷窝的面积(P<0.05);橄榄苦苷能够下调NFATC1及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P<0.05).结论 橄榄苦苷可以抑制由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以及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可能和橄榄苦苷能够下调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匣形曲(box loop)正轴的临床效果,并比较“0.014”与“0.016”澳丝弯制的匣形曲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有无差异。方法:选取20例斜轴牙病例,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运用“0.014”和“0.016”澳丝弯制的匣形曲对其矫正,拍摄斜轴牙矫正前后根尖片,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分析评估斜轴牙治疗前后牙根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匣形曲可以有效正轴,“0.014”组平均3个月,“0.016”组平均2.5个月;②两组病例各有1例发生轻度根吸收,发生率均为10%,两组牙根吸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根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匣形曲可以安全有效的矫正斜轴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正畸患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对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调查136例正畸患者不同年龄和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年龄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年龄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而性别对患者牙根吸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畸治疗中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探讨各因素对牙根吸收影响的程度和大小,以期寻找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方法:随机选择病例资料完整的64例矫治已经结束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平均值为0.93mm。t检验结果显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性别、拔牙与否和安氏分类的类型无关,相关分析结果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疗程、方丝弓戴用的时间、根尖垂直向位移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各相关因子的预测和评估的效率较低。结论: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数量较小,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8.
张琳林  邹林洪  彭春  戴红卫  胡丹 《海南医学》2016,(21):3451-3454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对不同年龄阶段大鼠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模型,以24只12周龄大鼠为青春期组,24只24周龄大鼠为成年组,将每组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分组,又各分为4个实验小组(牙根吸收1 d、7 d、14 d和28 d组),每组6只;设置自身对照,对照组取对侧未加力侧,分别在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加力后1d、7d、14d和28d处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分析牙根吸收率,测量牙移动距离。结果①第1天和第7天,青春期组和成年期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0.71±0.09) mm vs (0.39±0.23) mm;第28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1.87±0.41) mm vs (1.06±0.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1~28 d均未见明显牙移动距离。②第1天吸收点数及百分比青春期组、成年组、对照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5.17±0.75) vs (7.17±0.75);第14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2.17±0.75) vs (4.0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和成年期大鼠均可通过正畸治疗完成牙移动,年龄因素对正畸牙根吸收有一定影响,成年期大鼠的牙根吸收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特点以及乳牙结构的异常。方法:收集CCD患者因治疗需要而拔除的滞留乳牙,在扫描电镜下观察CCD患者乳牙牙根吸收面的情况;同时制备牙齿结构的病理磨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CCD患者牙齿结构的特点。结果:CCD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陷窝表浅,底部平坦、光滑、大小不一,吸收陷窝的数目相对较少。病理磨片显示,CCD患者乳牙的髓腔内有大量不规则的、结构不清晰的钙化团块沉积,钙化团块的形成量与牙根吸收的程度密切相关;患者乳牙牙根尖1/3处的牙骨质由细胞性或无细胞性牙骨质构成。结论:CCD患者乳牙牙根的吸收特点与正常乳牙不一致,患者髓腔内钙化团块的形成可能与牙髓细胞在牙根吸收时的调控功能异常有关,根部牙骨质的类型可能不是乳牙滞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成年患者牙根长度的影响。方法:以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为研究对象,根据牙根发育程度将样本牙齿分组,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中切牙牙尖至根尖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至近中颊根根尖的长度,计算差值。结果:正畸治疗可引起牙根的变化,但A组(12~15岁开始治疗的)和B组(20~40岁)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40岁以上治疗的)吸收大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人牙根吸收要多于青少年,疗程要长;上颌切牙最易发生根吸收,磨牙、前磨牙根吸收量非常低,且左右两侧无差异;女性根吸收的发生率很低,牙根只是微量的改变,所以正畸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