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评价同一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发育及萌出状态特征,探讨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关系。方法选取近3年口腔科门诊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其中男32例、女42例,牙龄11岁(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将患者分为骨性Ⅰ类(28例)、下颌骨骨性Ⅱ类(23例)和上颌骨骨性Ⅲ类(23例)3组。观测、描记、测量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确定第二恒磨牙发育状况(Nolla评价)及萌出位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结果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别上下第二恒磨牙发育阶段(Nolla评价)及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PP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1=0.284,P〈0.01;r2=0.288,P〈0.01;r3=0.233,P〈0.05),而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角度呈负相关(r=-0.236,P〈0.05)。GM长度和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r1=0.309,P〈0.01;r2=0.328,P〈0.01)。11岁牙龄ANB角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0.205,P〈0.05)。结论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儿童,第二恒磨牙发育早晚、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差异。11岁牙龄儿童PP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萌出高度越高、角度越小。GM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11岁牙龄的儿童ANB角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钙化时间上的差异.方法 对平均年龄为11.2岁的220例患者的治疗前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9%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32%为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49%为下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结果 各错(牙合)畸形组中第二恒磨牙钙化阶段的分布相近,骨性错(牙合)畸形类型与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没有明显相关性.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最大年龄组(12岁以上),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更偏牙合向.结论 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中,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较早,但钙化时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替牙期儿童上气道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取7~11岁的替牙期儿童60例,垂直向骨面型皆为均角型,矢状向骨面型按照ANB角的大小及磨牙关系分为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两组.对两组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测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Ⅱ类骨面型组下颌突度、上下颌相对突度、下颌体长度、下颌总度、下颌升支高度、舌骨点到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舌骨点到眶耳平面的垂直距离、舌骨点到颈椎前平面的垂直距离、舌骨点和蝶鞍点在眶耳平面投影间距离、软腭尖后气道间隙、舌根后气道间隙与Ⅰ类骨面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85~6.53,P<0.05).结论Ⅰ类与Ⅱ类矢状骨面型替牙期儿童的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一定差异,颅面结构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气道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CT重建术研究面型与下颌骨内部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型与下颁骨内部结构的关系。方法选择30名志愿者,年龄在25~28岁,牙齿排列基本正常。拍摄规格头颅侧位片。根据眶耳平面—下颁平面角(FMA)大小将30名志愿者分成3组:短面型组10人,正常组13人,长面型组7人。拍摄下颌CT片,扫描平面与颌面平行,从髁顶点至下颌下缘,每0.5mm扫一层并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下颌4个区域(中切牙,第二前磨牙,第一、二磨牙区)的颊舌侧皮质骨厚度,牙齿倾斜度及骨倾斜度。并对结果作组间的对比研究及其与面型参数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各个区域的颊侧皮质骨厚度与面型参数均有相关性。第一磨牙的牙倾斜度、骨倾斜度与面型参数有相关性。短面型组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厚于正常组与长团型组。短面型组的牙齿比正常组与长面型组更向舌侧倾斜。结论面型与下颌骨体的皮质骨厚度及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有相关性。在下颌骨体内部结构与面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颌第一恒磨牙在颌骨中矢状位置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探讨错畸形的病因.方法 随机选取120例未经治疗的错畸形病人(安氏Ⅰ类、Ⅱ类)拍摄颅脑侧位X线片,描记相应标的志点,确定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于颅骨和上颌骨的矢状位置,并将其与年龄、颅底长度和上颌体长度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颅底的矢状位置与病人年龄、上下颌平面角和上颌骨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r=0.364~0.446,P<0.05),上颌第一恒磨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与年龄、颅底长度、上颌体长度等所有研究因素无相关性(r=0.020~0.116,P>0.05).结论 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颅底的位置随年龄和上颌骨长度的增加而前移,随上下颌平面角的增加而后移.年龄、颅底长度、上颌体长度等研究因素对于上颌第一恒磨牙在颌骨中的矢状位置均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 我院收治反颌病者10例,皆为恒牙期错颌患者,年龄16~20岁,平均17岁;男2例,女8例。常规口腔检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残冠或者残根,下颌第三磨牙未萌出,上牙列略拥挤,上颌齿槽骨丰满,下颌可退至对刃,长面型。个别者前牙有小开颌。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胚完好。  相似文献   

7.
胡军怡 《重庆医学》2001,30(1):59-59
儿童替牙期是人类一生中患龋率最高的阶段,其中7岁组患龋率高达86.60 %,第一恒磨牙正是属于该年龄组的新生恒牙。据调查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面在恒牙中患龋 率最高,到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患儿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还未完全萌出到 平面就已发生面窝沟龋。传统观念认为预防性窝沟封闭第一恒磨牙的较好时机是牙冠完全 萌出到平面以后,但临床实际表明,此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预防第一恒牙发生龋坏的 需要。作者从1998年起,对下颌第一恒磨牙面萌出口腔后及时实施窝沟封闭术,取得良好 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到我科就诊的本市儿童124例256颗健康的新生下颌第 一恒磨牙,其面窝沟完全暴露出口腔而牙冠高度不足二分之一,年龄5.6~6.5岁,平均 年龄6.1岁,随机分成二组。第一组为实验组,实行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面窝沟封闭术, 第二组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两组儿童都教以正确的刷牙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正畸美学区,包括面下1/3前牙区牙槽骨、切牙位置以及唇部软组织在不同矢状面型、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间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12~50岁汉族人,根据不同矢状骨面型、性别和年龄分组。根据头影测量ANB的角度分为3组:骨性Ⅰ类(1°5°,18例,30%),骨性Ⅲ类(ANB≤1°,19例,31.7%);根据性别分组:女性41例(68.3%),男性19例(31.7%);根据年龄分组:青少年组12~19岁22例(36.7%),青年组20~29岁20例(33.3%),中年组30~50岁18例(30%)。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分组以及年龄分组采用方差检验和多个独立样本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性别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之间,骨性Ⅱ类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过度萌出,骨性Ⅲ类患者下唇缘点的唇厚度最小;2不同性别之间,骨和软组织的各项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3随年龄增长,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切牙的位置以及唇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而牙槽骨的宽度和骨皮质厚度基本稳定。结论正畸美学区在不同的矢状面型、性别和年龄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骨面型患者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颌骨结构特征和磨牙后间隙与颅面部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除第三磨牙外下颌牙列完整且拥挤量<5 mm的成年正畸患者200例,分为骨性Ⅰ类低角组、骨性Ⅰ类均角组、骨性Ⅰ类高角组、骨性Ⅱ类均角组和骨性Ⅲ类均角组。测量各组患者蝶窦A点角(SNA)、蝶窦B点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颌平面角(SN-MP)、面高指数(FHI)、下颌升支长度(Go-Co)和下颌体长度(Go-Gn)。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测量在水平面上与牙尖线平行的下颌(牙合)平面及其根方2 mm平面下颌第二磨牙至下颌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0和C2,釉牙骨质界根方2、4、6、8和10 mm平面的牙根至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2、R4、R6、R8和R10,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骨性Ⅰ类低角组比较,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均明显增大(P<0.01),FHI均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明显增大(P<0.01),FHI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牙合】平面与下颌骨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45例成人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测量29项指标。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下颌骨位置指标与【牙合】平面指标、【牙合】平面指标与牙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下颌骨位置与后【牙合】平面倾斜度相关性显著。后【牙合】平面倾斜度与上颌第二磨牙垂直高度及倾斜度、上颌第二前磨牙垂直高度相关性显著。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下颌骨位置与后验平面倾斜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Forsus治疗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恒牙期患者,探讨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临床选择35例(男16例,女19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年龄14~16.5岁,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生长及位置改变的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变化。上切牙舌倾、伸长;上磨牙压低、远中倾斜移动;下切牙唇倾、压低;下磨牙伸长、近中倾斜移动。覆(牙合)覆盖减小,磨牙关系由远中调整为中性。结论:Forsus矫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及位置改变无明显作用,磨牙关系的调整及前牙覆(牙合)、覆盖的减小主要由牙齿位置的改变及牙槽区的改建所致。  相似文献   

13.
陈雁南  戴红卫  冯刚  吴杨 《重庆医学》2008,37(12):1322-1324
目的评价重庆地区汉族成年人的鼻部轮廓形态与颌骨形态的关系。方法样本包括18~30岁重庆地区汉族成年人120名,其中男、女各60名。每个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个颌面骨骼参数和13个鼻部参数。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背长、鼻深度1、鼻深度2与上下颌骨长度、面高度呈正相关变化。鼻颏角和软组织面突度都与ANB、面突度有关,而软组织面突度也和下颌长、面角有关。鼻唇角、鼻底角、软组织面突度和鼻骨长均与GoGnSN呈正相关,并且鼻底角和鼻骨长还与SNPP呈正相关。结论鼻长度、突度及形态与上下颌骨的高度、长度及矢状/垂直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erbst矫治器与头帽Herbst矫治器对生长期AngleⅡ类错牙合患者牙牙合、颅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青春生长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2 1例 ,其中 13例采用Herbst矫治器 ,8例采用联合头帽的Herbst矫治器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 ,对所产生的颌骨、牙牙合、软组织侧貌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侧貌均改善 ,磨牙关系达Ⅰ类 ,覆盖和覆牙合明显减小。头帽Herbst组SNA、ANB减小较显著 ,而Herbst组下切牙 -下颌平面夹角增大明显。头帽Herbst组牙合平面表现更显著的顺时针旋转 ,而前面高、下面高增加在Herbst组更显著。Herbst组下颌骨长度变化更显著 ,而软组织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矫治器均明显改善患者颜面侧貌、磨牙关系、覆盖和覆牙合 ;头帽Herbst能更有效地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抑制上颌骨的生长 ,而单独使用Herbst矫治器更多地促进下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8-80
目的分析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恒前牙反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恒前牙反颌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予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分析和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下颌突缩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下颌长度、下颌体陡度、下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上颌长度、面部生长方向及高度、上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上下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下颌中切牙角观察指标及上颌中切牙角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前牙反颌的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矫正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反颌状态,恢复患者口腔功能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4-6岁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研究4-6岁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取深圳市市属幼儿园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3年,每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计算机头影测量分析。结果:4-6岁儿童下颌骨的各角度测量指标中,除了颌角有所减小外,其余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颌角、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距方面,下颌体长度和下颌升支高度都有显著性生长,而且,下颌升支逐年的生长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Y轴角及面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6岁儿童下颌骨有明显的生长,且生长速度逐年下降,下颌支和下颌体发生向下向后的旋转,且下颌体旋转的程度较小,出现颌角的减小和下颌骨形状的变化。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安氏II1错畸形患者下颌旋转与移动的影响。方法:治疗组20例,非正畸治疗组18例。所有患者均无外科手术治疗史、无拔牙史和功能矫治治疗史。通过头颅侧位片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可诱导安氏II1错!畸形患者的下颌垂直向生长和颏点垂直向移位增加。上颌与下颌磨牙的垂直向或向移动与下颌旋转及颏点的水平向移位无关。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之间在上颌磨牙的向移动和下颌旋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畸治疗影响下颌的垂直向生长及颏点的垂直向移动,而对下颌旋转及上颌磨牙的向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使用头颈帽、固定矫治器治疗Ⅱ类Ⅰ分类错不拔牙患者治疗后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中的1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保持期结束时照头影侧位X片,采取记存模型。治疗开始的平均年龄为11.9±2.6岁,治疗时间为2.8±1.2年。治疗后上下颌使用Hawley保持器保持1~1.5年。结果:头影侧位X片测量显示上颌发育受到限制,上颌切牙内倾,覆覆盖减小,下颌切牙前倾;治疗结束时下颌轻度向后旋转。保持期后,上颌稳定,下颌前移,覆盖显著增加(P<0.01)。模型显示治疗期间上下颌紊乱指数明显减小。保持期后,下颌尖牙间的宽度显著减少(P<0.01)。结论:头颈帽、固定矫治器治疗的Ⅱ类Ⅰ分类错●不拔牙患者,所取得的上颌生长方向的效果是稳定的,但是治疗所诱导的下颌旋转效果却趋于复发到原来的方式,保持期后牙齿有各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最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