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总结重性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及认知功能特征。方法:选取20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2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分析重性抑郁症患者的简易对应方式缺陷及认知功能障碍。结果:年龄及职业的不同对于抑郁症的发病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观察组中患者的积极维度评分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消极维度的评分略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某些积极应对措施方面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消极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性抑郁症患者的积极维度以及积极应对措施方面明显劣于正常人,该疾病受年龄以及职业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和调查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以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杀意念,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 (1)治疗第3月末HAMD[(9.66±6.95)分]、HAMA[(9.52±7.66)分]、PSQI[(9.52±4.67)分]、SIOSS[(7.31±6.22)分]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改善;(2)离婚或丧偶(t =2.016,P=0.049)、受教育年限越长(t =3.272,P=0.002)、伴有慢性躯体疾病(t =3.601, P=0.001)、消极应对因子分较高(t =5.151, P=0.000)和积极应对因子分较低(t =2.444, P=0.018)、治疗前睡眠障碍较严重(t =3.861,P=0.000),自杀意念程度明显较严重;(3)女性(t =2.082,P=0.043)、已婚(t =5.486,P=0.000)、无慢性躯体疾病(t =2.067,P=0.044)、首发(t =5.773,P=0.000)、积极应对因子分较低(t =4.533,P=0.000)、治疗前睡眠障碍较严重(t =4.385,P=0.000),以及治疗后抑郁(t =6.650,P=0.000)、焦虑(t =4.506,P=0.000)和睡眠障碍(t =2.798,P=0.007)改善较明显者,治疗后患者的自杀意念改善程度较显著.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积极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综合干预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3.
背景 妊娠期抑郁是常见的妊娠应激性反应之一,发生率较高,影响本人和新生儿健康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出现自伤、自杀意念和行为。开展妊娠期女性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对于预防围生期不良事件、促进围生期保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 了解妊娠期女性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1-4月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基本资料调查表对广东省两家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共448例妊娠期女性进行调查,妊娠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抑郁、自杀意念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妊娠期女性抑郁率、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47.8%和6.9%,妊娠期抑郁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s=0.250,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失业或家庭主妇、家庭月收入3 000元以下、精神质维度得分高是妊娠期女性抑郁的危险因素(OR=1.568、1.860、1.539,P<0.05),居住地为农村、社会支持一般、应对方式消极、内外向维度得分高是妊娠期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2.703、12.148、5.374、15.550,P<0.05)。结论 妊娠期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应该重视妊娠期严重心理问题的筛查,要重点关注失业或家庭主妇(无稳定职业者)、居住地为农村、家庭月收入低、社会支持水平一般、应对方式消极、内外向维度得分高及精神质维度得分高的孕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抗抑郁剂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和调查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5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以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症状和自杀意念,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果(1)治疗第3月末HAMD[(9.66±6.95)分]、HAMA[(9.52±7.66)分]、PSQI[(9.52±4.67)分]、SIOSS[(7.31±6.22)分]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改善;(2)离婚或丧偶(t=2.016,P=0.049)、受教育年限越长(t=3.272,P=0.002)、伴有慢性躯体疾病(t=3.601,P=0.001)、消极应对因子分较高(t=5.151,P=0.000)和积极应对因子分较低(t=2.444,P=0.018)、治疗前睡眠障碍较严重(t=3.861,P=0.000),自杀意念程度明显较严重;(3)女性(t=2.082,P=0.043)、已婚(t=5.486,P=0.000)、无慢性躯体疾病(t=2.067,P=0.044)、首发(t=5.773,P=0.000)、积极应对因子分较低(t=4.533,P=0.000)、治疗前睡眠障碍较严重(t=4.385,P=0.000),以及治疗后抑郁(t=6.650,P=0.000)、焦虑(t=4.506,P=0.000)和睡眠障碍(t=2.798,P=0.007)改善较明显者,治疗后患者的自杀意念改善程度较显著。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积极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综合干预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2022年2—9月我科接收的抑郁障碍患者104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测抑郁程度;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调查自杀意念强度;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卡片测试、平面连线测试、卡片转换测试与时间判断测试、注意广度测试(AST)、注意持久性测试(NPT)分别评价患者的记忆功能(MF)、语言功能(LF)、视空间功能(VF)、执行功能(EF)及注意力功能(AT)。结果:104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75例,占比72.12%;重度抑郁29例,占比27.88%;无自杀意念59例,占比56.73%;有自杀意念45例,占比43.27%;重度抑郁患者的MF、LF、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轻中度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的MF、LF、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24评分与MF、LF、VF、EF、AST及NPT均有中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1例自杀未遂者,采用自制的自杀未遂调查表,自杀意图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进行测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以101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自杀诱因主要为人际冲突(72.3%),自杀手段主要是过量服药(48.5%)和服有机磷农药(31.7%).42.8%的自杀未遂者有既往自杀未遂史,重复自杀者冲动性较高(P<0.01),冲动性高和低年龄者自杀意图较低(P<0.01).自杀未遂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少(P<0.01),77.2%的自杀未遂者患精神障碍且以抑郁障碍最多.结论对自杀未遂者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和精神科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患者的自杀态度,并探讨其与病情、应对方式的临床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 000例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患者为合并组,另单纯抑郁症、单纯焦虑症患者各600例,为抑郁组和焦虑组。采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比3组自杀态度、病情、应对方式得分,分析合并组自杀态度与病情、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结果 合并组各维度自杀态度调查评分[(19.43±2.01)分、(20.07±2.11)分、(11.06±2.01)分、(11.01±1.85)分]、积极应对评分[(17.12±2.07)分],均明显低于抑郁组和焦虑组(均P<0.05);合并组SDS[(65.85±3.95)分]和SAS[(65.38±3.37)分]评分均高于抑郁组和焦虑组(均P<0.05),合并组消极应对评分[(13.56±1.50)分]高于抑郁组和焦虑组(均P<0.05);合并组中F1、F2、F3和F维度自杀态度与SDS、SAS、消极应对均存在负相关性(均P<0.05),而上述维度自杀态度与积极应对均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抑郁症合并焦虑症患者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排斥不明显,且与病情、应对方式呈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抑郁症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的自尊及应对方式.方法 对60例26~50岁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尊量表(SE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等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抑郁症ED组HAMD评分[(18.79±2.40)分]显著高于非ED组[(17.00±1.96)分],P <0.05,二者SES、TCSQ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分均差异无显著性;男性抑郁症ED患者中复发抑郁症组TCSQ积极应对分[(27.07±4.94)分]显著低于首发抑郁症组[(31.59±8.10)分],P <0.05,IIEF-5、HAMD、SES及TCSQ消极应对分首发与复发抑郁症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男性抑郁症患者IIEF-5及TCSQ积极应对分与HAMD评分显著负相关,TCSQ消极应对分与HAMD评分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男性抑郁症患者勃起功能的因素为HAMD评分、TCSQ消极应对分以及体质量指数.结论 男性抑郁症患者自尊较低,应对消极,患有ED对男性抑郁症患者自尊及应对方式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学生家长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对5 640名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1年内发生率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11.99%、6.15%和1.33%,其中,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者其自杀意念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x2=4.354,P=0.037);经济状况差者其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明显高于经济状况好者(x2=4.703,P=0.030;x2=6.993,P=0.008);无工作者发生率高于有工作者。结论:深圳市居民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和经济状况差的人群中,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尽量减少自杀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旭华  齐晓燕  孙晓蕊  苏琳 《海南医学》2013,24(12):1854-1856
目的探讨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入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采用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第0、12、24周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定。结果在入组第12、24周,研究组的HAMD、HAMA评分、SCSQ积极应对分、消极应对和不成熟型因子分评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减分数与消极应对和不成熟型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HAMA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针对家庭结构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防御方式,促进患者抑郁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的自杀态度等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广西医科大学2009级5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9.07%,大学新生对自杀的性质、对安乐死的态度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2.5分-〈3.5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持肯定和宽容的态度(≤2.5分)。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对自杀的性质、对安乐死的态度倾向于认可和宽容,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则倾向于否认和排斥,个体的自尊水平较高。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获得的总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较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较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抑郁、消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总分3个指标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4,-0.020)。结论:抑郁、消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总分是影响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地域2所高中高2学生亚健康身心症状,为确定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提供线索,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帮助。方法从广东某市和新疆某地区的2所高中的高2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30名高中生中存在亚健康症状的有212例(占92.17%),包括亚健康心理症状205例(占89.13%)和亚健康身体症状180例(占78.26%),存在不同程度的精力不支、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健忘、记忆力减退、情绪低沉、失眠多梦和白天困倦等。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心理解(P=0.0257)、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rs=-0.18570,P=0.0055)、心理压力得分低(rs=0.45610,P〈0.0001)以及对挫折困难的负性应对得分低(rs=0.31217,P〈0.0001)亚健康症状数就少,而性别、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对挫折困难的正性应对方式得分对亚健康症状数没有显著性影响。讨论高中生的亚健康问题已经比较显著,亚健康的症状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是关心理解、与同学关系相处的融洽情况、心理压力得分以及对挫折困难的负性应对得分有关,与性别、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幼年抚养人是否是父母以及对挫折困难的正性应对方式得分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患者的人格、情绪及应对方式.方法选取60例PBRG的患者入研究组,60例健康自愿者入对照组,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分别对两组人员进行测评,并对两组人员的问卷测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PQ测评:研究组的N分(神经质/情绪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I测评:研究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分)及特质焦虑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SQ测评:研究组的积极应对平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平均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RG与神经质人格、焦虑情绪、缺少积极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王红丽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72-197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心理现状,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180名脑卒中患者根据调查顺序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都开始依据相关原则建立了常规急诊措施,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和认知行为干预两大方面。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的四项心身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的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焦虑和抑郁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干预前后均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在行为功能变化方面,治疗组的逃避和屈服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均P<0.05)。同时其面对和控制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均P<0.05);其它评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以负面为主,急诊护理干预可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躯体功能方,同时使患者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暴力对女性抑郁症自杀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T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72例抑郁症患者(有家庭暴力组45例,无家庭暴力组41例)进行评定,并将两组评定结果加以比较。结果:①有家庭暴力组与无家庭暴力组患者自杀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有家庭暴力组EPQ的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及总社会支持评分与无家庭暴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有家庭暴力的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程度高,具有精神质和不稳定个性、消极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缺乏。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暴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特质应对方式 (T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 86例抑郁症患者 (有家庭暴力组 4 5例 ,无家庭暴力组 4 1例 )进行评定 ,并将两组评定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1)有家庭暴力组与无家庭暴力组患者自杀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有家庭暴力组EPQ的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及总社会支持评分与无家庭暴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有家庭暴力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程度高、精神质和不稳定个性、消极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缺乏。因此 ,在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时 ,要注意挖掘隐藏的家庭暴力 ,指导和提高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对问题的技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在丧失决策能力时得到与其价值观、目标和偏好相符合的医疗、护理服务。在ACP实施过程中,代理决策者作为主要参与者,担任着重要角色。当前,国内有关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本土化ACP实施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CP在国内的推广。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治疗的235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代理决策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代理决策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参与调查问卷(C-ACP-17-SDM)、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C-MUIS-FM)、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与C-MUIS-FM、SCSQ、SSRS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结果235例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为(52.23±13.57)分,C-MUIS-FM得分为(66.43±12.54)分,SCSQ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为(24.34±6.94)分、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为(9.87±4.25)分,SSRS总得分为(40.33±6.78)分。男性、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了解生命支持、听说过ACP的代理决策者的C-ACP-17-SDM得分相应地高于女性、未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不了解生命支持、未听说过ACP的代理决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与C-MUIS-FM总得分及不明确性维度、缺乏澄清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与SCSQ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呈线性正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性别、是否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是否了解生命支持、是否听说过ACP、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积极应对水平是影响其ACP参与度的因素(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护人员在ACP实施前可鼓励男性、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的家属作为血液肿瘤患者的代理决策者,并通过对代理决策者进行ACP相关知识宣教、为其讲解血液肿瘤相关知识、引导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决策压力,提高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  相似文献   

19.
陈楚娴  邓慧慧  袁桂泳 《海南医学》2016,(21):3602-3604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8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住院手术,按脊柱结核诊疗常规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评定患者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和SCSQ消极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56.45±7.56)分vs (42.68±6.34)分;(58.75±7.46)分vs (45.64±8.68)分;(1.78±0.32)分vs (1.59±0.31)]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8±6.34)分vs (48.35±6.12)分;(45.64±8.68)分vs (50.35±7.12)分;(1.59±0.31)分vs (1.76±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CSQ积极应对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1.54±0.33)分vs (1.76±0.38)分],且明显高于对照组[(1.76±0.38)分vs (1.60±0.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显著改善患者应对方式,较常规心理护理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