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优选吴茱萸药材最佳闪式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闪式提取技术,以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得率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选择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电压为考察因素,选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吴茱萸药材最佳闪式提取工艺。【结果】吴茱萸药材的最佳闪提工艺条件为提取电压40 V,提取时间3 min,乙醇浓度体积分数75%和料液比1∶20。【结论】闪式提取吴茱萸药材效率高、时间短,可成为提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黄芪中黄芪甲苷的RP-HPLC测定方法,探讨黄芪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黄芪甲苷作为定量指标成分,采用HPLC-ELSD法测定,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乙醇量、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并以L9(34)正交设计表安排试验。结果 黄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 %乙醇常压回流提取2次,每次为药材量10倍,每次提取时间为3 h最好。结论 优选的提取条件提取效率高,质量稳定,重现性好,可为确定黄芪提取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干燥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开放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2)、3-(2′-羟基乙酰基)-吲哚(3-hydroxyacetylindole,3)、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 [N-(trans-p-coumaroyl)-tyramine,4]、N-顺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 [N-(cis-p-coumaroyl)-tyramine,5]、白鲜碱(dictamnine,6)、吴茱萸春(evolitrine,7)、6-甲氧基白鲜碱(6-methoxydictamnine,8)、茵芋碱(skimmiamine,9)、7-羟基吴茱萸次碱(7-hydroxyrutaecarpine,10)、阿塔宁I(atanine I,11)。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选乌药总生物碱(TALR)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镇痛作用。方法 采取乙醇回流法提取,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影响,进行L9(34) 正交试验设计,以乌药总生物碱的紫外吸收峰最大吸光度A值为指标进行优选。镇痛实验取最佳提取方法所得TALR的不同浓度水溶液ig给予小鼠后,采用醋酸小鼠扭体法研究TALR的镇痛作用。结果 优选工艺为:加入14倍量95%乙醇提取1 h,酸溶碱沉得TALR,因其A值远高于其他工艺,故判断此法所得TALR质量分数相对最高。药理实验表明TALR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结论 优选工艺简单可行,质量分数较高;TALR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吴茱萸干浸膏的制备工艺。方法以70%乙醇为溶媒,回流提取吴茱萸的生物碱部位,采用L9(3-4)正交法优选提取吴茱萸生物碱部位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A2B1C2条件为最佳提取工艺即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加70%乙醇量16倍。结论该提取方法可使吴茱萸次碱转移率达80%以上,且经济、简便,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6.
吴春蕾  刘圆  张志锋  徐彦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2):2447-2450
目的 优选白花刺参的最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总皂苷及刺参苷J的量,以总皂苷提取率、刺参苷J提取率和干浸膏收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U8(84) 均匀设计表设计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种因素对总皂苷提取的影响。结果 白花刺参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 均匀设计法优选出的白花刺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白花刺参总皂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选卷柏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总黄酮和阿曼托双黄酮。以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其优选工艺为A1B2C2D2;以阿曼托双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其优选工艺为A1~3B1~3C2D2 。综合考察采用A1B2C2D2为最佳提取工艺,即药材加10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卷柏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8.
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法优选吴茱萸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吴茱萸醇提工艺进行考察,优选最佳提取条件,并对均匀设计法和正交设计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均匀设计法和正交设计法,以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提出率为指标,对乙醇浓度、溶媒用量、浸泡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确定提取工艺为用70 %乙醇分别以8倍、7倍量提取2 h、1.5 h.结论本工艺合理,提取率高,适于工业生产;均匀设计在本提取工艺筛选试验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胡芦巴碱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超声提取法,以胡芦巴碱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其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胡芦巴碱最佳超声提取工艺。结果 胡芦巴碱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70%乙醇提取30 min、提取功率500 W,胡芦巴碱提取率最高,平均提取率为0.588%。结论 本实验确定的超声提取工艺可用于胡芦巴碱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复方益肾软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马钱素的提取转移率为评价指标,对乙醇浓度、用量及渗漉速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A3B3C1,即用70%乙醇进行渗漉,滴速为3.0mL/(min·kg),收集药材量8倍体积的渗漉液。[结论]本方法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产区吴茱萸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应用 SRAP 技术对吴茱萸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试剂盒提取吴茱萸幼嫩叶片基因组DNA,构建SRAP 试验体系,筛选引物并对35份样品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用NTSYS-pc 2.1 软件对SRAP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对SRAP 引物中优选10对用于吴茱萸遗传背景的研究,其中两对引物可有效鉴别吴茱萸品种,分别为Me4+Em1和Me9+Em10。10对引物共扩增得到清晰条带18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态性条带145条,多态性比率为77.1%。聚类结果显示在相关系数为0.52时,吴茱萸与密果吴萸分居两群;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共分为3大类群。吴茱萸中的石虎变种比吴茱萸原变种的遗传差异更显著;石虎品种呈现出较强的地缘相关性,特别是受海拔因素影响明显。结论 吴茱萸遗传背景差异明显,SRAP分析可有效鉴别不同品种的吴茱萸,并检测到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生态环境因素对恒山产野生蒙古黄芪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影响黄芪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4种黄酮成分;UPLC-ELSD法测定了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II、黄芪甲苷4种皂苷成分。采用SPSS17.0软件对黄芪各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生态因素对各成分量的影响。结果 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毛蕊异黄酮苷的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958,黄芪皂苷I的量与皂苷总量相关系数为0.969,毛蕊异黄酮的量与芒柄花素的量相关系数为0.896,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皂苷总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505,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黄酮总量升高;芒柄花素的量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在阴坡的黄芪中黄芪皂苷I和皂苷总量的量高,且随坡度增大而升高;黄芪皂苷II的量主要受坡度的影响。结论 影响恒山野生蒙古黄芪药材黄酮成分量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纬度,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坡向和坡度对黄芪的皂苷成分的量有显著的影响,纬度、海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ODS-A、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该植物水溶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肾茶全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E)-N-[2-羟基-2-(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Ⅰ)、2,6,2′,6′-四甲氧基-4,4′-二(2,3-环氧-1-羟基丙基)二苯(Ⅱ)、咖啡酸乙酯(Ⅲ)、催吐萝芙木醇(Ⅳ)、合欢布里苷O(albibrissinoside O,3-甲氧基-4-羟基-苯-1-O-β-[5-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呋喃芹菜糖基-(1→2)-O-β-吡喃葡萄糖苷,Ⅴ)、8-羟基-松脂醇(Ⅵ)、丁香脂素-4′-O-β-葡萄糖(Ⅶ)、1-羟基-丁香脂素(Ⅷ)、洋李苷(Ⅸ)、五叶山小橘苷C(glycopentoside C,3-甲氧基-4-羟基-苯-1-O-β-5-O-[3-(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羟甲基-7-羟基-2,3-二氢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呋喃芹菜糖基-(1→2)-O-β-吡喃葡萄糖苷,Ⅹ)、阿江榄仁葡萄糖苷I(arjunglucoside I,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苷,Ⅺ)、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3,28-O-β-二吡喃葡萄糖苷(ⅩⅡ)、大黄素(ⅩⅢ)、丁香脂素(ⅩⅣ)、(2S)-柚皮素(ⅩⅤ)。结论 化合物Ⅰ~Ⅲ、Ⅵ~Ⅷ、Ⅹ~Ⅹ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白花丹参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9-dihydro-1,6-dimethylfuro[3,2-c]naphtha [2,1-e]oxepine-10,12-dione (Ⅰ)、丹参二醇C (Ⅱ)、鼠尾草酚酮 (Ⅲ)和1,2,6,7,8,9-hexahydro-1,6,6-trimethyl-3,11-dioxanaphtho [2,1-e] azulene-10,12-dione (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花丹参酮(salmilalbanone),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白花丹参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探索》2010,33(2):129-131
目的:研究土家族药用植物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 s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铁箍散中分离鉴定了2个倍半萜(化合物1、2)和4个木脂素(化合物3~6),分别为泽泻醇(alismol,1)、匙叶桉油烯醇(ent-spathulenol,2)、五味子酯I(schisantherin I,3)、五味子酯F(schisantherin F,4)、propinquanin A(5)、propinquanin D(6)。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那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ubsp. uro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及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那藤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软木三萜酮(1)、二十烷酸(2)、羽扇豆醇(3)、β-谷甾醇(4)、豆甾醇(5)、齐墩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7)、β-胡萝卜苷(8)、蔗糖(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的活性成分。方法 酸浆的宿萼经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酸浆苦素A(Ⅱ)、酸浆苦素B(Ⅲ)、酸浆苦素O(Ⅳ)、酸浆苦素L(Ⅴ)、酸浆苦素M(Ⅵ)、胡萝卜苷(Ⅶ)、商陆素(Ⅷ)、5,4′,5′-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醇(Ⅸ)、木犀草素(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Ⅸ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浆黄酮醇(physaflavono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愈伤组织细胞生长及其紫杉醇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筛选确定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生产紫杉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与最佳收获期。方法 以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IBA、6-BA、GA3组合诱导培养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通过测定愈伤组织鲜质量进行生长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法检测不同生长阶段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的积累量,进行紫杉醇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 改良MS+0.2 mg/L IBA+0.05 mg/L 6-BA+0.3 mg/L GA3、MS+0.2 mg/L IBA+0.01 mg/L 6-BA+0.7 mg/L GA3及MS+0.2 mg/L IBA+0.1 mg/L 6-BA+0.5 mg/L GA3培养条件均较有利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且紫杉醇的积累量也较高,最高可达0.037 76%。结论 在添加IBA及6-BA的基础上适当增补GA3可使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提前启动,缩短出愈时间,促进生长,降低褐变程度,增加愈伤组织中紫杉醇的积累量。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呈S型,紫杉醇的积累呈线型增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且伴随着愈伤组织不断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