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 要:目的 设计合成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内抗血栓形成活性。方法 以薯蓣皂苷元为先导物,经过酯化等反应得到薯蓣皂苷元酯类衍生物,选择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评价体内抗血栓形成活性。结果 合成了6个目标化合物,结构经过1H-NMR、13C-NMR、MS确证。抗血栓形成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3β-薯蓣皂苷元丁二酸单酯具有较好的抗血栓形成活性。结论 C-3位适当亲水性基团的引入,有助于增强薯蓣皂苷元的抗血栓形成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盾叶薯蓣总皂苷及合成的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小鼠抗炎镇痛的作用.方法 先将阿司匹林酰氯化,再与薯蓣皂苷元反应,制得具有孪药性质的薯蓣皂苷元衍生物3β-2-乙酰氧基苯甲酰薯蓣皂苷元酯(ABDE),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质谱(ESI-MS)进行结构分析确证.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制订药材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Dikma4.6×250mmC18 柱,甲醇-水(95∶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PDA-100检测器,检测波长203nm,以外标法测定.结果 薯蓣皂苷元分离度好,在浓度为0.101~2.011mg·ml-1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溶液在12小时内稳定,平均回收率为97.9%,RSD=2.0%.结论 本法操作方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其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io)是从薯蓣属植物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植物甾体化合物,是薯蓣皂苷的水解产物,在薯蓣属植物中有着丰富的含量.传统中医学认为,薯蓣属植物具有利水消食、活血通络、截疟、祛痰、解毒消肿等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Dio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脂等功能,并且毒副作用较低,因此,应用较为广泛[2-4].近几年来,Dio的抗肿瘤活性备受关注,研究证实,Dio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就Dio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盾叶薯蓣药材的品质。方法 通过组织培养,分别用秋水仙素和Co60射线处理盾叶薯蓣愈伤组织和丛生芽,获得盾叶薯蓣四倍体和辐射株系,并分别对其试管苗和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根茎中的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经诱导获得的大部分四倍体和辐射株系试管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都超过了二倍体株系;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辐照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整体看,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高的试管苗在田间生长1年后,薯蓣皂苷元含量一般也较高。结论 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多倍体和辐射诱变育种来改善盾叶薯蓣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盾叶薯蓣根状茎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期中皂苷的积累与分布以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方法组织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果 皂苷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内,有小维管束分布的区域皂苷积累最丰富,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也最高;其次是无维管束分布的区域:有大维管束分布的区域皂苷积累最少,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最低。结论 雄株3个区域的皂苷元含量均明显的高于雌株,雌雄同株其含量界于雄株和雌株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盾叶薯蓣药材的品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织培养条件下诱导获得的盾叶薯蓣四倍体株系试管苗薯蓣皂苷元的量和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薯蓣皂苷元的量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 经诱导获得的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对照相比薯蓣皂苷元的量有较大差异;而且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薯蓣皂苷元的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大部分四倍体株系表现出典型的多倍体性状。结论 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多倍体育种来改善盾叶薯蓣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抗骨肉瘤机制及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通过动物实验检测薯蓣皂苷元对移植人骨肉瘤荷瘤鼠肿瘤增重的影响,用RT-PCR法、Envision法研究薯蓣皂苷元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及荷瘤裸鼠β-catenin的影响。结果 400、200、100 mg/kg薯蓣皂苷元灌胃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抑瘤率30%~60%;100~400 mg/kg呈剂量依赖性抑制U-2OS细胞β-catenin的表达;400 mg/kg抑制荷瘤裸鼠β-catenin的表达。结论薯蓣皂苷元抗骨肉瘤机制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阶梯生物催化协同提高提取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的收率和质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对阶梯生物催化协同提取薯蓣皂苷元工艺进行研究,确定该工艺最佳条件;用红外光谱和HPLC谱对皂苷元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以产品的收率和熔点为考察标准,比较阶梯生物催化法与直接酸水解法、自然发酵法以及酶解法的优劣。结果利用阶梯生物催化法,当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复合酶制剂、淀粉酶以及糖化酶按顺序依次加入时,能够将植物中98%的薯蓣皂苷元提取出来,其产品的红外谱图与对照品谱图相吻合,经HPLC谱测定薯蓣皂苷元质量分数95%以上。结论利用阶梯生物催化协同提取薯蓣皂苷元与其他3种工艺相比,能耗降低,皂苷元收率和质量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不同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干预24、48、72h,采用MTF、EdU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B1。结果薯蓣皂苷元在20μmol/L浓度时抑制Hela细胞活力(P〈0.01),呈现量效和时效特征;薯蓣皂苷元作用后EdU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薯蓣皂苷元引起G0/G1期细胞阻滞,减少S期细胞,降低Cyclin D1蛋白表达,而对Cyclin B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薯蓣皂苷元通过阻滞细胞G0/G1期来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色胺酮衍生物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抑制活性,并研究其作为 IDO 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纯化重组人 IDO (rhIDO),建立 IDO 活性检测体系;以色胺酮衍生物作为对象,进行 IDO 抑制活性初筛,对抑制类型、半数抑制浓度以及抑制常数进行测定;构建高表达人 IDO 的 pcDNA3.1(+) hIDO 转染 HEK 293 细胞,评价色胺酮衍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 IDO 抑制活性;采用 MTT 比色法考察色胺酮衍生物3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6个被测色胺酮衍生物均具有IDO抑制活性,且细胞水平上的抑制效力高于酶活水平,抑制效力均优于目前通用的IDO抑制剂1 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1-MT)。色胺酮衍生物 3 作为最强的 IDO 抑制剂,其Ki值为 0.161 μmol/L。MTT 实验结果显示,色胺酮衍生物3 显著抑制 A549 细胞生长,IC50 为 8.77 μmol/L。结论  色胺酮衍生物是一类新型高效的 IDO 抑制剂,在体外对 A549 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生长光强为1.5、10、30、55、100、270 μmol/(m2?s)下对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光强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关系,并找出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最适生长光强。方法 采用TLC法和RP-HPLC法测定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结果 不同光强对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的量有显著影响。在100、55 μmol/(m2?s)的光强下,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最高,分别占其干质量的0.45%和0.55%。光照强度对盾叶薯蓣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30、55、100 μmol/(m2?s)下长势良好,其中在100 μmol/(m2?s)下生长最好。光照强度影响叶片的形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长与宽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在270 μmol/(m2?s)的强光照射下,叶片长与宽的比率最大。光照强度能显著地影响植株的总叶面积,在100 μmol/(m2?s)光强下植株总的叶面积最大,总的生物量最高,根状茎的生物量与整个植株生物量的比值最大。结论 弱光型盾叶薯蓣是一种薯蓣皂苷元量较高的薯蓣变种,这将为该药源植物的选择育种以及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测定了所得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6个苯甲醛衍生物,分别鉴定为2-(E-3-庚烯基)-5-异戊烯基-3, 6二羟基苯甲醛(1)、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2)、异二氢金(色)灰绿曲霉素(3)、曲霉素(4)、灰绿曲霉黄色素(5)和毛壳菌吡喃宁(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曲霉素,化合物16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对人胃癌细胞AGS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抑制率法检测薯蓣皂苷元对胃癌细胞AGS的增殖抑制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对AGS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薯蓣皂苷元对胃癌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其对AGS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采用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s)靶基因预测方法预测miRNA-34a(miR-34a)靶基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观察薯蓣皂苷元对AGS细胞miR-34a及其靶基因转录因子E2F1、E2F3、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结果 24、30、36、42μmol/L及48μmol/L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均可显著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其作用与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克隆形成实验显示24、30、36、42μmol/L及48μmol/L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可抑制AGS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0.01);24、30、36、42μmol/L及48μmol/L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处理后的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且其作用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36μmol/L浓度的薯蓣皂苷元作用于AGS细胞后,可显著提高miR-34a表达水平,并降低miR-34a靶基因E2F1、E2F3及CCND1表达水平;E2F1、E2F3及CCND1基因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薯蓣皂苷元可能通过调控miR-34a,下调E2F1、E2F3及CCND1基因表达,发挥抑制胃癌AGS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檗碱的抗肿瘤活性,对小檗碱进行了烷基化,为开发新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以盐酸小檗碱为起始原料,经格氏试剂烷基化及溴代反应,合成一系列8-烷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经UV、IR、1H-NMR和元素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测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发现该细胞对目标产物的敏感性与碳链长度有很大关系,其中8-辛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对该细胞的敏感性最强,在浓度为32 μg/mL时抑制率为96.82%,IC50为3.33 μg/mL。结论 从IC50可知在8个碳原子以内,随着溴代小檗碱侧链的增长,抗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绵马贯众中3种间苯三酚类成分进行研究,并考察它们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M38-A2微量稀释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分离得到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三环黄绵马酸ABB、黄绵马酸AB;3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160、60、70 μ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40、90、80 μ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均>160 μg/mL.结论 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对3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活性均优于须癣毛癣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为探寻姜黄活血化瘀药效物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法、凝血酶时间法及体外血栓法、全血血块法,分别对3个天然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能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P<0.01)及凝血酶时间(P<0.01),且均能加快体外血栓(P<0.01)及全血凝块的溶解(P<0.01),其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作用最强。结论 姜黄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空间不对称结构能加强姜黄素类化合物结构母核的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通过各种波谱法和对照法鉴定分离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阿魏酸(2)、肉桂酸(3)、胡萝卜苷(4)、5, 7, 3′ ,4′-四羟基-6, 5′-二甲氧基黄酮(5)、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6)、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7)、5, 7, 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8)、5, 7, 3′, 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9)、芦丁(10)、3′-甲氧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1)、5-羟基-3′, 4′-二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结论 化合物1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 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 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