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颈丛神经阻滞组(Ⅰ组30例)和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组(Ⅱ组30例),观察两组麻醉前,切皮时,骨折复位,缝皮4个时间点的MAP、HR、SpO2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4个时间点MAP、HR、SpO2及麻醉效果与Ⅱ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景萍  刘宁  王君娣 《中外医疗》2011,30(23):58-58
目的 观察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96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3组(n=32):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患者术中疼痛情况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Ⅲ组.结论 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  相似文献   

3.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三种麻醉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冰  阳启茂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238-1239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三组,Ⅰ组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Ⅱ组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结果:对于骨折位于内1/3患者,Ⅰ组、Ⅲ组麻醉效果优于Ⅱ组;而对骨折位于外2/3患者,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对于骨折位于内1/3患者采用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而对骨折位于外2/3患者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同侧臂丛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成3组,A组(n=30)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32)单纯颈丛神经阻滞;C组(n=36)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组。观察3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不良反应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选用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否优于单纯颈丛或臂丛阻滞.方法 选择69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CB组),每组23例.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另2组更满意,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7.
    
高华  朱立国 《安徽医学》2013,34(3):311-312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68例,ASA I~Ⅱ级,肌间沟解剖定位清楚,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较,Ⅱ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样确切,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肌间沟臂丛顶点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与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相比较,麻醉效果同样确切,在临床操作上具有更简单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成人锁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术中行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术中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手术过程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心率(HR)及非侵入性血压(NIBP)水平交互比较有差异,切皮时、骨折复位时对照组HR及NIBP水平上升,观察组HR及NIBP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h、2h、4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两组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相较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基本能完全阻滞锁骨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9.
柏平  彭明清  吕治全  税春玲 《重庆医学》2012,41(23):2407-2408
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开始剥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HR、MAP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4.3%,对照组为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为该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臂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观察组患者MAP、HR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锁骨骨折患者,按ASA分级为Ⅰ、Ⅱ级,各28例。Ⅰ组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Ⅱ组行臂丛阻滞麻醉,比较组间麻醉效果。结果Ⅰ组的麻醉优良率(96.43%)显著高于Ⅱ组(71.43%)(P0.05);组间麻醉不良反应差异不大(P0.05)。结论颈丛+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具有起效快、阻滞效果完善、避免了单一臂丛阻滞不完善的特点,减少了镇痛、镇静等辅助药物的运用,值得在锁骨内固定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申黎光  苗颖  郑涛  贺菲 《海南医学》2007,18(6):80-80,4
目的 观察臂丛(肌间沟)与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混合液,先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再作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 44例病人均获得麻醉效果,2例因疼痛剧烈以氯胺酮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6%.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所经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很难达到完全的镇痛效果,甚至造成麻醉失效,故锁骨骨折手术内固定麻醉时,采用臂丛阻滞加同时阻滞同侧的颈浅丛,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阻滞麻醉方式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8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观察组接受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2组麻醉前、切皮时、骨折复位时的心率及无创血压;手术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及无创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9%,对照组为83.8%,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对照组为10.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阻滞麻醉方式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鲁智勇  陈梅花 《当代医师》2013,(11):1550-155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患者30例,ASAI或Ⅱ级,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内阻滞臂丛上、中干,退针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间隙内,前、中斜角肌浅面阻滞颈浅丛。记录阻滞前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手术顺利,麻醉后HR、BP和SpO2平稳,无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选取颈丛阻滞麻醉,B组选取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根据手术操作的重点部位不同,颈臂丛重点性用药。结果颈臂丛联合麻醉效果优于颈丛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的效果(优良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的效果94.12%,优于对照组72.55%,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在麻醉前(SBP)、(HR)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切皮时、骨折复位时,观察组SBP.HR水平均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则呈现为逐步上升状态,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13.73%,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用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辞,不但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能够提高麻醉效果,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祯浪 《海南医学》2010,21(14):70-71
目的分析比较颈丛+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否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方法锁骨骨折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颈丛麻醉组(C组),臂丛麻醉组(B组),颈丛+臂丛麻醉组(CB组),每组20例。对比分析三组麻醉效果。结果颈丛阻滞时多数病例锁骨远端麻醉不完善;臂丛阻滞时多数病例近端麻醉不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时麻醉完善,效果良好。结论颈丛+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在手术中运用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调查对象为我院收治且需要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75例,科学运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37例患者进行单一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的38例患者进行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但2组患者的HR、SPO2与MA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在术中科学运用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不会对患者机体循环与呼吸系统功能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