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 综合比较浙江不同产区白术质量,建立白术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 采集浙江省内7个产区白术样品,采用UV法和HPLC法定量测定糖类和内酯类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筛选出分别代表内酯类和糖类指标的2个主成分,特征根累积贡献率达80.376%,得到代表白术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采用Ward’s法,利用各产区样品糖类和内酯类指标的平均值对产区进行聚类分析。将7个产区划分为3组,磐安为最优产区,於潜、龙泉次之,其他产区白术质量相对较差。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区白术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模式,为白术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程度栀子炭(生品、轻炭、标炭、重炭)的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以干栀子及不同炮制程度的3类栀子炭的鞣质质量分数、吸附力、pH值和电导率为特征变量,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评价栀子炭质量.结果 干栀子及各栀子炭的4个特征变量值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吸附力随着炮制程度的变化而变化,鞣质质量分数和电导率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pH值逐渐升高.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都将干栀子与各栀子炭品聚成4类.结论 运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评价栀子炭质量,具有可靠性,可为评价中药栀子炭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煨制法川木香的质量差异。方法: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木香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得到不同炮制方法川木香化学成分质谱图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的模式识别技术比较川木香生品和煨制品的质量差异。结果:不同炮制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小,其中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两种成分对不同煨制方法川木香质量差异贡献较大。结论:利用模式识别技术能将川木香生品和煨品很好地区分;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木香烃内酯(Costunolide)二者的含量差异可作为区分川木香生品和煨制品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为不同产地荆芥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荆芥药材进行质量分析,所获数据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色谱柱为 SinoChrom ODS -BP(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3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结果 荆芥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28个峰确定为共有峰,除河南鹿邑、四川自贡的样品相似度低于0.9外,其他的21批荆芥药材的相似度为0.930~0.98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芥药材可被分为亳州荆芥与四川、河南、河北等其他产地荆芥两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247%,选择这6个因子可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进行综合分析。结论 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结果可知,安徽、河北产荆芥药材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电化学振荡技术建立不同产地莪术饮片以及温莪术药材的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方法 以图谱中的诱导时间、振荡寿命、第一振荡周期、最高电位、最大振幅以及平衡电位为特征参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 直观比较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不同产地莪术饮片差异较明显,而温莪术饮片和原药材之间差异较小。电化学振荡图谱特征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将样品分为4类。结论 基于主成分分析或聚类分析的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可用于鉴别不同产地的莪术饮片和原药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西洋参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对西洋参9个部位以甲醇为溶剂分别进行回流提取,用HPLC法测定西洋参不同部位中7种单体皂苷,即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b3和Rd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西洋参花蕾、须根、芦头中7种皂苷含量较高,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9个部位分成两类,花蕾和叶为一类,其他部位为另一类。[结论] 西洋参各部位总皂苷及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通过HPLC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可对各部位皂苷成分的分布及含量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炭(生品、轻炭、标炭、重炭)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测定不同炮制程度槐米样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以这4个因素为质量控制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40批槐米不同程度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的色素吸附力、鞣质质量分数、pH值及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这4个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色素吸附力和鞣质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值呈上升的趋势,而电导率的趋势与pH的正好相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炮制程度槐米进行评价,方法简单,可为槐米炭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除湿丸指纹图谱,为完善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Luna Omega Polar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波长为254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以黄芩素为参照,测定29批除湿丸的HPLC图谱,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 结果 29批除湿丸HPLC指纹图谱有3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5,并指认了8个色谱峰;聚类分析将29批除湿丸聚为3类;主成分分析中7个主要成分分别反映32个共有峰信息。 结论 不同批次除湿丸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所建立的除湿丸指纹图谱可全面评价除湿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天麻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的天麻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获得能体现天麻药材共性、可对其进行有效鉴别的TLC指纹特征峰,从中提取出能从整体上反映天麻药材质量的数量化特征,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特征进行解析, 实现从整体上对各种天麻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 取天麻细粉加甲醇超声后,滤过,滤液浓缩,浓缩液用硅胶拌样,挥干溶液,过硅胶柱,以洗脱剂:乙酸乙酯-甲醇-水(9:1:0.2)洗脱,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残渣,离心即得对照药材溶液和供试品溶液;采用薄层硅胶GF254板,用甲醇预展开,110℃活化30 min,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 μL,对照品溶液各5 μL,用半自动点样仪点于距薄层板底边8 mm处;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2.5:1:1:0.1)为展开剂,以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后,在紫外灯(366 nm)下检视并照成像,并利用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生成共有模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 筛选和优化了薄层色谱条件,斑点显色清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天麻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产地的不同批次天麻也存在一定差异, 30 个不同居群样本可以划归为5 类,可能原因主要是地理距离的远近造成地理空间隔离,形成居群多样性分化,也可能由于气候环境不同,造成天麻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不同,造成其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为从源头保证天麻药材的质量奠定基础,为天麻药材的原料鉴定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对照品指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30批天麻药材均含有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腺苷等4个成分,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相对于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等成分,天麻素的含量最高,而腺苷的含量相对最低,这提示天麻素这类化合物在天麻的药理活性中可能发挥重大作用,也为进一步地制定天麻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结论】 建立了天麻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为天麻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可以作为不同来源天麻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季节性特征。方法:根据某县细菌性痢疾病例按月分布数据,采用圆形分布、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其流行期、发病高峰时点和季节性强弱。结果:细菌性痢疾的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在8月。发病率越高,发病高峰时点后移、高峰期缩短、病例集中、季节性明显。结论:细菌性痢疾发病存在季节性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多点采样研究并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其对不同来源的党参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方法 对党参的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采用HPLC-DAD对党参炔苷进行测定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将指标与指纹图谱结合起来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用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来源的党参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不同产地灰分和酸不溶灰分检测结果显示,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而不同来源党参炔苷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产地的党参指纹图谱具有9个共有峰,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党参质量评价。结论 本研究用多指标检测结合指纹图谱建立的党参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不同来源党参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5产区17个产地及样地半夏药材中各化学组分进行含量测定,阐明不同产地半夏的化学组分累积规律和整体质量特征。[方法] 电位滴定法测定总有机酸含量,UV-VIS法测定多糖及总生物碱含量,水溶性热浸法测定总浸出物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基于药典指标成分琥珀酸含量(2.5 mg/g),各产地于1.06~4.31 mg/g,其中5个产地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基于生物碱类含量,在0.50~0.70 mg/g,各产地含量水平相当;各产地样品间浸出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北荆州含量高达497.76 mg/g;各产地多糖类含量差异较大,甘肃产区平均含量总体较高,西和县含量为214.19 mg/g;野生半夏的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高于栽培半夏;硫熏后半夏浸出物、多糖类、有机酸类含量均下降,生物碱类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湖北荆州、甘肃西和为半夏的优质产地,两地药材各化学组分总体水平较高;与栽培品相比,野生品半夏化学组分累积量总体水平较高;硫熏过程导致半夏各组分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羌活种子。方法 在4 000~400 cm?1内测定羌活种子光谱吸收峰,应用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鉴别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结果 运用系统聚类法,当聚类距离为15时,两种羌活可明显分为2类;运用SIMCA模式识别法,所建模型对羌活和宽叶羌活的种子识别率分别达96%和97%,拒绝率均为100%,两者盲样检测准确率也在90%以上,所建模型可用于样品检测。结论 应用红外光谱法结合系统聚类和SIMCA模式识别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鉴别羌活种子,该方法为鉴别羌活种子的来源及真伪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纤透射光谱的白芍提取物纯化过程中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通过近红外透射光纤探头测定流经D-101大孔树脂的纯水洗脱液和70%乙醇洗脱液的近红外光谱(NIRS),并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两个过程进行定性判别研究。同时针对醇洗过程,以HPLC分析值作参比,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醇洗过程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 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对水洗除杂过程完全程度进行监测,对醇洗脱过程中溶剂体系变化进行精确指示,同时所建定量模型也成功地用于预测相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白芍提取物大孔树脂纯化过程的洗脱曲线,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124、0.172和0.120、0.133,NIRS与HPLC测得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在0.992以上。结论 本方法实时、高效、快速,可对纯化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全面监控,可用于中药纯化过程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丹参药材HPLC方法同时用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测定。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在280 nm波长下,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测定了19批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和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 4个指标成分,对指纹图谱共有峰和相似度进行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得到19批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峰,并建立了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似度在0.808~0.997。聚类分析结果将19批丹参药材分为两大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药材测定结果相一致。结论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色谱峰的数目差别不大,但各指标成分量差别较大。该方法准确、可靠,为有效地评价丹参药材的综合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联用技术研究不同配伍比例的人参-附子的物质基础,并分析配伍比例对人参皂苷溶出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cquity HSS T3(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乙腈-水系统(含0.1%甲酸)梯度洗脱,质谱仪检测,分析人参皂苷。以液相色谱图峰面积表示人参皂苷溶出量。结果 人参与附子配伍后,大部分人参皂苷的溶出量随着人参比例下降呈线性下降;三醇型人参皂苷Re和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Ro的溶出量比理论值增加;二醇型人参皂苷Rb2、Rb3和Rd及其丙二酸甲酰基衍生物的溶出量比理论值减少。结论 人参-附子配伍后,各种人参皂苷的溶出现象不同;这些人参皂苷的溶出量变化可能与人参-附子配伍的药效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茵陈产量及其主要功效成分合成累积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以提高药材品质。[方法]设置8组不同栽培密度的试验田,分别为15 cm×20 cm(M1)、15 cm×25 cm(M2)、15 cm×30 cm(M3)、20 cm×20 cm(M4)、20 cm×30 cm(M5)、25 cm×20 cm(M6)、25 cm×25 cm(M7)、25 cm×30 cm(M8)。基于不同采收期进行采收,测定生长指标及主要成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茵陈株高、叶柄长度和单株鲜质量逐渐增长,分枝数增加,成活率、茎粗和小区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茵陈叶长、叶宽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茵陈药材中挥发油含量逐渐增加,总黄酮、绿原酸、咖啡酸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茵陈药材绿原酸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限量标准。基于茵陈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信息,综合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价,推荐茵陈的最佳栽培密度为25 cm×20 cm(M6)。[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够有效提高茵陈的产量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综合多因素评价鱼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础。方法 测定23个种源的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和黄酮类成分量,并对种源与产量的变异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的量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外,还有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经、纬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结论 通过对23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类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浙江长兴种源最高,浙江嵊州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