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西獐芽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川西獐牙菜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3, 4, 7, 8-四甲氧基呫吨酮(1)、1, 7-二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2)、1, 3, 7-三羟基呫吨酮(3)、1, 3, 7, 8-四羟基呫吨酮(4)、1, 3, 8-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5)、1, 3-二羟基-7, 8-二甲氧基呫吨酮(6)、1, 5, 8-三羟基-3, 4-二甲氧基呫吨酮(7)、1-羟基-3, 4, 5, 8-四甲氧基呫吨酮(8)、1-羟基-3, 5, 8-三甲氧基呫吨酮(9)、(S)-(+)-龙胆内酯(10a)、(R)-(?)-龙胆内酯(10b)、1, 8-二羟基-3, 7-二甲氧基呫吨酮(11)、1-羟基-3, 7, 8-三甲氧基呫吨酮(12)、1, 7-二羟基-3, 8-二甲氧基呫吨酮(13)、1, 7, 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14)、1, 3, 5, 8-四羟基呫吨酮(15)、1, 7-二羟基-3, 4, 8-三甲氧基呫吨酮(16),芒果苷(17)、齐墩果酸(18)。结论 化合物19 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a10b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RP-18及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MS、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南远志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1, 3, 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2)-[β-D-呋喃芹糖(1→6) ]-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1, 3, 6-三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4-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西南远志呫吨酮苷F(crotalarioides xanthone F)。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翻白叶树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苷(1)、2, 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4-羟基-2-甲氧基- 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熊果苷(5)、(+)-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南烛木树脂酚-2α-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异落叶松树脂酚-6-O-β-D-吡喃葡萄糖苷(9)、(?)-8, 8′-二甲氧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oxo-α-ionyl-O-β-D-glucopyranoside(11)、roseoside(12)。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 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 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茄科植物水茄Solanum torv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萃取及柱色谱方法分离水茄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水茄地上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有4个酰胺类、4个甾体皂苷类、2个黄酮类、1个有机酸类成分,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1)、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2)、3-(4-羟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3)、N-反式-对-香豆酰基章鱼胺(4)、山柰酚(5)、槲皮素(6)、反式咖啡酸(7)、(25S)-6α-羟基-5α-螺甾烷-3-酮-6-O-(β-D-吡喃鸡纳糖苷)(8)、(25S)-6α-羟基-5α-螺甾烷-3-酮-6-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鸡纳糖苷](9)、(25S)-螺甾烷-5-烯-3β-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5S)-5α-螺甾烷-3β-醇-6α-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鸡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新鲜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OD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新鲜诺丽果正丁醇萃取组分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甲基丁-3-烯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糖苷(1)、xeroboside(2)、3-甲氧基-4-羟基-5-[(8′S)-3-甲氧基-4-羟苯丙基醇]-E-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canthoside A(4)、(2R, 3S)-2, 3-dihydro-2-(4′- 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5-benzofuranpropapol-4′-O-β-glucopyranoside(5)、异落叶松脂素-2a- O-β-D-吡喃葡萄糖苷(6)、淫羊藿次苷D27)、松柏苷(8)、2-甲氧基-4-(2′-羟乙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七叶苷(10)、3-甲基丁-3-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董旭俊  罗仕德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1):2111-2115
目的 研究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匙叶八角枝叶的甲醇提取物经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过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分离,用波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3个酚性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苏式-(1, 2-二羟基丙基)-3, 5-二甲氧基苯-4-O-β-D-葡萄糖苷(1)、5, 7, 3′, 4′- tetrahydroxy-2-methoxy-3-flavanone-3-hydrate(2)、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erylalcohol(3)、2, 3- dihydroxy-1-(4-hydroxy-3, 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4)、槲皮素(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8)、儿茶素(9)、丁香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酸甲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 4-二羟基苯甲酸(12)、羟基酪醇(13),同时还分离到大量的莽草酸(14)。结论 化合物1是一个新苯丙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匙叶八角苷。化合物2是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醇类物质氧化的水合物,可能是一人工产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匙叶八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 4R)-4, 7-二羟基-3, 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 5, 7, 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Sephadex LH-20、HPLC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对枫杨树皮9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枫杨树皮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算盘子酮(1)、羽扇豆-1β, 3β-二醇(2)、乌苏酸(3)、白桦脂酸(4)、2α, , 19α-trihydroxyurs-12-en-28-O-β-D-glucopyranoside(5)、(4S)-4, 8-二羟基-1-四氢萘酮(6)、4-甲氧基-5-羟基-1-四氢萘酮(7)、(4S)-4-羟基-1-四氢萘酮(8)、杨梅苷(9)、30-norlupan-28-oic acid(10)、杨梅素(11)、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12)、齐墩果酸(13)和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4)。结论 化合物114为首次从枫杨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714为首次从枫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金锦香 Osbeckia chinensis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 3′, 4′-三甲氧基-鞣花酸-4-O- 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 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 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 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 3, 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 除化合物5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发现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放线菌(N2010-37)发酵菌丝体经95%乙醇提取,溶剂分级萃取,应用多种柱色谱分离和谱学分析方法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环内酯和2个蒽酮类化合物,依次鉴定为 (3S, 4R, 7R, 8R, 9S)-3, 8-二羟基-4, 7, 9-三甲基-2, 6-环壬二酯(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1, 6, 8-三羟基-3-甲基蒽醌(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3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毛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 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毛鸡屎藤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3-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1)、1, 4-二甲氧基-2-羟基蒽醌(2)、1, 3, 4-三甲氧基-2-羟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反式阿魏酸(5)、邻甲基苯乙醚(6)、水杨酸(7)、β-谷甾醇(8)、熊果酸(9)、齐墩果酸(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鸡屎藤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鸡屎藤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离鉴定三棱Sparganii Rhizoma的化学成分,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 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三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过氧化麦角甾醇(1)、(8E, 10E)-7, 12-二氧-8, 10-十八碳二烯酸(2)、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3)、正丁酸(4)、大黄素甲醚(5)、香草醛(6)、大黄素(7)、香草酸(8)、对羟基苯甲酸(9)、反丁烯二酸(10)、1-O-阿魏酰基-3-O-p-香豆酰基甘油(11)、赤藓醇(12)。结论 化合物15791012为首次从黑三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苏木心材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7-甲氧基呫吨酮(1)、2-羟基呫吨酮(2)、1, 5-二羟基呫吨酮(3)、1, 7-二羟基呫吨酮(4)、大黄酚(5)、木栓酮(6)、熊果酸(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麦角甾烷-4, 6, 8(14), 22 (23)-四烯-3-酮(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结论 除化合物1011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也是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的呫吨酮和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指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启动自身内部机制,经过多途径的信号传递,结束其自身生命的过程。它是有一系列酶参与、由基因控制的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死亡过程。目前已知有3条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其中线粒体凋亡通路是凋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萝卜秦艽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实验和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的大孔树脂1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8,10-dehydropulchelloside。结论 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蜂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蜂房Vespae Nid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蜂房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茴香醛(1)、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1, 4-二羟基-2-甲氧基苯(3)、2-(4-甲氧基苯)乙酸(4)、甘油(5)、酪醇(6)、3, 5-dihydroxy-1, 7-bis (4-hydroxyphenyl) heptane(7)、vomifoliol(8)、clemaphenol A(9)、N-benzoyl- L-phenylalaninol(10)、asperglaucide(11)、(2R, 3S)-2-(3′, 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 4-benzodioxane(12)、乌苏酸(13)、β-谷甾醇(14)、thymidine(15)、neoechinulin A(16)。结论 化合物11316均为首次从蜂房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2的核磁数据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叶甲醇浸膏石油醚-醋酸乙酯(1∶1)硅胶柱色谱分段洗脱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瑞士松素(1)、短叶松素(2)、3-O-乙酰基短叶松素(3)、7-甲氧基香橙素(4)、樱花素(5)、5, 7-二羟基黄酮醇(6)、高良姜素-3-甲醚(7)、β-谷甾醇(8)、豆甾醇(9)、芝麻素(10)。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苦槛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10均为首次从苦槛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的100 L液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中10个化合物,分别为15-hydroxyl tricycloalternarene 5b(1)、guignardiaene D(2)、guignardiaene C(3)、guignardone A(4)、guignardone B(5)、3-(4-甲苯氧基)-丙酸(6)、2, 4-壬二醇(7)、麦角甾酮(8)、酪醇(9)、对羟基苯甲醛(10)。杂合萜类化合物15对SF-268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化合物67对MCF-7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6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