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玄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发现其主要为环烯醚萜,苯丙素苷,三萜皂苷和有机芳酸4种类型,对该属植物及所含成分的药理活性从抗菌,抗炎,保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作用方面进行归纳。认为环烯醚萜,苯丙素苷等成分可以说明该属植物的部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2.
椴树属(Tilia)植物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北温带。椴树属植物在国内外具有长期的民族药用历史。本文总结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药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该属药物植物资源提供参考。该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萜类、挥发油、甾体及其苷等,具有抗炎镇痛、神经细胞保护、抗焦虑、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3.
蓼属植物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活血止痛、顺气解痉、收敛止泻、通经利尿等功效.本文综述蓼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对蓼属植物黄酮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和归纳,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属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血树属植物含有黄酮类、酚类、三萜及其皂苷等化学成分。本属部分植物木质部分泌出的树脂在各产地均做药用,具有抗炎止痛、抗真菌、抗心律失常、抗血栓、止血等多种药理活性,并可作为中药“血竭”的代用品。现对龙血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冬青属植物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心血管作用、降压、抗炎抗菌、降脂消肥等多种药理活性。主要综述了近5年来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6.
甘松属药用植物中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镇静、抗癫痫、抗惊厥、抗抑郁、抗帕金森症、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等药理活性。综述了甘松属3种药用植物甘松、匙叶甘松、大花甘松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并介绍了目前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7.
菊科阔苞菊属的多种植物为世界各地的民间用药,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阔苞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桉烷型倍半萜类衍生物、噻吩环聚炔类、苯丙素类等;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及神经药理学作用.以期对今后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综述了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及近几年来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进展概况.冬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而西南及华南的种类最为丰富,其中多种植物可供药用.冬青属植物中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对心血管、抗肿瘤、抗炎、降压、降脂等多种活性作用.今后应扩展冬青属植物物种资源的研究范围;对有较强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准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对冬青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菊科菊三七属植物中含有生物碱、香豆素类、黄酮类、苯并呋喃及苯并吡喃衍生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止血、抗凝血、抗疟、抗炎、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主要介绍了菊三七属植物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粗叶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含有醌类、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甾体类、挥发油等多种类型,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肝损伤保护等生物活性,本文系统总结粗叶木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为粗叶木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徐飞  王晓中  孙杨  张雷  龚波林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2):2361-2364
目的 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AB-8、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等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宁夏枸杞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根据其波谱数据鉴定了其中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β-谷甾醇(3)、烟酰胺(4)、东莨菪素(5)、5-羟甲基糠醛(6)、反式松柏醇(7)、槲皮素(8)、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9)、4-O-(对甲氧基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10)和东莨菪苷(11)。结论 化合物12、4、67910为首次从宁夏枸杞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 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 9-二羟基-3-甲基-6, 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 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 A(5)、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8)、棕榈酸(9)、(2S, 2′R, 3S, 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 二十二碳烷-1, 3, 4-三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云南美登木Maytenus hookeri属卫矛科植物,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原料药。1959年研究至今,已从云南美登木组织及其各种菌株中分别提取分离得到了以美登木素、美登普林、美登布丁为主的20余种化学成分,且其提取物在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有效剂量小、安全系数大、不良反应小等突出特点。就云南美登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毒性、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云南美登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9.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 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