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制备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并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结论]所得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处方是川芎嗪30mg,卵磷脂300mg,硬脂酸300mg,30g/L的甘露醇15mL。[结论]该处方可用于川芎嗪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2.
【立论依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最终共同转归,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重要的治疗对策,开展抗纤维化治疗有重大意义。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肝纤维化时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因此,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靶细胞”。临床上常用的水飞蓟素制剂为国产益肝灵片或德国进口的利肝隆胶囊剂,但由于水飞蓟素的低溶解性问题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可采用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增加靶向性。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粒径分布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的肝靶向性,并探讨水飞蓟素在TGF-β1刺激HSC-T6增殖中对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 【设计思路】 (1)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探讨粒径与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2)体内实验观察该载药体系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3)探讨水飞蓟素的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处方优化制备合适粒径的SIL-SLN并具备较好的趋肝性;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比较SIL与SIL-SLN的治疗作用;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评价细胞增殖情况;进行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的表达的检测。 【材料】 AnnexinV FITC 试剂盒;ALT、AST试剂盒、TGF-β1、Smad2/3、Smad7等抗体。 【可行性】 前期采用Box-behenken效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了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并对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了形态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230 nm左右,为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创新性】 (1)构建不同粒径分布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考察粒径与静脉注射吸收程度的相关信息,探讨肝靶向的影响因素。(2)研究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肝星状细胞的转运机理以及细胞转运与靶向性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药效学实验和分子水平检测进行验证,为中药抗肝纤维化药物新剂型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和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和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并对其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等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59 nm,包封率为77.1%。结论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可用于制备和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麦角甾苷眼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的情况。[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并对其粒径、电位、进行进一步考察,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其性质,采用透析法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中麦角甾苷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85.56 nm,Zeta 电位约为-20.97 mV,药物平均包封率为88.31 %,DSC 表明其理化性质稳定可靠,体外12 h 累计释放率62.46 %。[结论] 制备的麦角甾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且分布均匀,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不同辅料对于松果菊苷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理化性质的影响,从而对水溶性药物单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研究做出一点提示。[方法] 采用单一变量法摸索松果菊苷SLN中Myrj52、山嵛酸甘油酯(Compritol 888 ATO)、单硬脂酸甘油酯、大豆卵磷脂等辅料对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随Myrj52量的增加,纳米粒的粒径减小,Zeta电位增大,包封率增大。随Compritol 888 ATO量的增加,包封率降低,粒径稍有增大,Zeta电位减小。随单硬脂酸甘油酯量的增加,粒径明显增大,包封率略有减小,Zeta电位减小。随卵磷脂量的增加,粒径明显增大,电位明显减小。包封率降低。[结论] 各种辅料单独对松果菊苷SLN的理化性质都有较大影响,此研究可以为相似性质的药物SLN的处方筛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制备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处方,以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芩总黄酮用量百分数、硬脂酸用量百分数、吐温-80用量的影响。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结果:高压均质法能有效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优选的最佳处方为黄芩总黄酮0. 35%,硬脂酸0. 5%,吐温-80 2. 46%,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量为8. 7%,包封率90. 2%。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有效优选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包封率高,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9,(7):1487-1491
目的:优选制备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处方,以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芩总黄酮用量百分数、硬脂酸用量百分数、吐温-80用量的影响。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结果:高压均质法能有效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优选的最佳处方为黄芩总黄酮0. 35%,硬脂酸0. 5%,吐温-80 2. 46%,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量为8. 7%,包封率90. 2%。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有效优选黄芩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包封率高,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去氢骆驼蓬碱固体脂质纳米粒(HM-SLN)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稳定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优选条件下制得的HM-SLN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去氢骆驼蓬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21nm,包封率为(88.11±0.585)%,载药量为(2.03±0.005)%。结论:本优化工艺制备HM-SLN包封率较高,稳定性好,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及处方研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超声分散与高温融溶低温固化结合法制备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大豆卵磷脂、胆固醇、投药量、PEG-2000、F-68的用量对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以确定出较优处方配比;用HPLC测定了淫羊藿苷溶液及固体脂质纳米粒在30%甲醇PBS溶液中的体外释放百分率。结果制得的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为(98.07±0.15)%,载药量为(6.47±0.14)%;在30%甲醇PBS溶液,淫羊藿苷溶液9 h释放99.97%;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72 h累积释放89.75%。结论通过改进后的制备方法优化处方制得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淫羊藿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可使淫羊藿苷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影响黄芩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成型工艺参数,并评价优化工艺后所制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素PLGA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型号、PLGA分子量、PLGA浓度、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丙酮与无水乙醇体积比、药物与PLGA的比例共7个参数对纳米粒成型工艺的作用规律。[结果] 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为(95.03±1.33)%、平均粒径为(126.80±4.50) nm、Zeta电位(-21.30±0.23) mV.[结论]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黄芩素PLGA纳米粒圆整,粒径均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水飞蓟宾过饱和自乳化给药系统(S-SEDDS),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处方配伍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以乳化时间、色泽和粒径为指标,筛选过饱和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采用HPLC法测定水飞蓟宾S-SEDDS中药物;并以水飞蓟宾自乳化给药系统(SEDDS)为对照,考察药物溶出特征。结果 水飞蓟宾S-SEDDS的最佳处方组成为:油相中链甘油三酯(MCT)40%、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48%、助乳化剂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12%,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加入量为50 mg/g;水飞蓟宾S-SEDDS的平均粒径为49.6 nm,自乳化时间<3 min,载药量为39.3 mg/g;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处方中加入少量的沉淀抑制剂,可有效维持药物在S-SEDDS中的过饱和溶解状态。结论 所制备的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处方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新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载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万古霉素(VAN)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探讨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乳化交联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微球;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CaCl2)浓度、油水比及span80浓度对VEGF和VAN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多层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海藻酸与壳聚糖的自组装情况;分别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VEGF和VAN的EE、DL和体外释放量并绘制累积释放曲线。结果:所制备微球呈黄褐色粉末状;SEM观察,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约为50μm。制备缓释微球时,海藻酸钠浓度为1.0 g·mL-1、CaCl2浓度为8 g·mL-1、油水比为3:1及span80浓度为2%时为最佳配方,VEGF和VAN的EE分别达49.63%和16.67%,体外累计释放时间分别为16.5和12.5d,释放量可达95%。结论:本研究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制备了粒径较小、EE较高、缓释效果较好的载VEGF/VAN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选重组水蛭素-2(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复凝聚法,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壳聚糖黏附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 壳聚糖的类型、壳聚糖溶液的pH值、壳聚糖与多聚磷酸钠的最终质量比以及搅拌速率对rHV2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有较显著影响;优选工艺的包封率可达到70%以上,载药量>8%。结论 经优选的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壳聚糖纳米粒(BSI-CS-NPs)。方法 以单因素为主要考察方法,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SI-CS-NPs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HPLC法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 所制BSI-CS-NPs外观圆整,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26.4 nm,Zeta电位为45.7 mV,包封率为68.73%,载药量为26.68%。相比黄芩苷-血根碱离子对原料药,BSI-CS-NPs 2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减少了约36.51%,12 h累积释放率为92.29%。结论 离子凝胶法适用于BSI-CS-NPs的制备,且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油和表面活性剂配伍试验,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葛根素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通过粒径、载药量和自微乳化时间优化了葛根素自微乳处方;并对葛根素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 葛根素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中链甘油三酯(19.0%)、油酸(19.0%),表面活性剂为聚山梨酯80(19.0%)、聚氧乙烯蓖麻油(19.0%),助表面活性剂为1, 2-丙二醇(19.0%),葛根素(5.0%)。自微乳化后粒径为(17.28±0.24)nm,自微乳化时间小于120 s;室温留样6个月,该自微乳性状、质量分数、粒径和自微乳化时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所制备的葛根素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符合良好自微乳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针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LP)法对重叠峰进行解析,并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进行辅助定性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分辨出72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3个组分,占臭冷杉挥发油化学成分总量的99.31%,其主要成分为醋酸龙脑酯、龙脑、α-红没药醇、柠檬烯等。结论 HELP法结合PTRI能够提高质谱定性的准确性,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臭冷杉针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优化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处方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出表阿霉素脂质体的最佳处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设计,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表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量的主要因素(脂质体膜材料中胆固醇与氢化磷脂的摩尔比,脂质体溶液中的磷脂浓度,表阿霉素与氢化磷脂的质量比)进行研究,以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响应函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优化处方。结果最优处方是脂质体膜材料中胆固醇与氢化磷脂的摩尔比为0.8,脂质体溶液中的磷脂浓度为10mmol/L,表阿霉素与氢化磷脂的质量比为0.18。结论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用于表阿霉素脂质体处方的优化筛选是可行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观察值相符。  相似文献   

18.
通过优化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urcumin nanocrystalline injection)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而提高姜黄素溶出速率及体内生物利用度.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晶,以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其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此外,通过桨法对不同粒径药物溶出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优化载药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HPLC)法测定紫杉醇(PTX)含量,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方法优化载药胶束的制备工艺. 结果优化工艺下制备的载PTX胶束载药量为(38.63 ± 0.42)%,包封率为(83.19 ± 1.23)%,粒径为(192.2 ± 0.5)nm,载PTX聚合物胶束一定条件下贮存10 d后,粒径与载药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该载药工艺简单可行,可用于载PTX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所制备的聚合物胶束短期贮存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